如果三代努力赶不上十年苦读,家长还努力干什么?

苦读十年超越三代努力合理吗?

一直以来本人就认为教育承担了过多本不应该是教育承担的职责,比如脍炙人口的"教育改变命运"。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会感到有些奇怪:凭什么你个人苦读十年就可以超越他人三代努力?

为何人家三代改变不了命运,你苦读十年金榜题名就可以改变命运呢?

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会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有人为孩子未来努力工作积累财富,有人为孩子广结善缘积累人脉,但当下更多的人则是把"教育"当作孩子的未来不停地给孩子们施加压力,不惜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为代价。无外乎教育有着神奇的魔力:可以改变命运。

如果三代努力赶不上十年苦读,家长还努力干什么?

家长们为何不改变自己的命运?

家长们把孩子们的命运指望在教育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当下确实在科举制度的蒙阴之下,教育确实能够起到分配社会资源的作用,但这本身并不正常。

父母作为堂堂正正的成年人,自己不努力创造社会资源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却不遗余力地压榨自己孩子的童年、身体健康和生理健康却抢夺社会资源,作为成年人难道不脸红、不羞愧吗?

教育分配社会资源的方式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有其合理性,但是现在是知识膨胀的年代,学校社会化的功能逐渐减弱,人们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和机会也比封建社会多了许多,之所以沦落到依赖孩子们自己拼搏通过教育去改变命运,无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如果三代努力赶不上十年苦读,家长还努力干什么?

家长们懒于改变现状

人们都有一种安于现状的心理,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改变现状,哪怕已经沦落为社会底层,也不愿去冒一点点风险。这种心理来自于社会保障及其低下的环境。由于解放前我们社会一直都是养儿防老,社会保障完全靠家庭,人们无意做任何的有风险的事情,这种文化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尽管现在社会保障和社会自由度和过去相比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改变总是那么缓慢。

哪怕现在很多很多人一直都在呼吁督促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把养儿防老作为最重要的保障。在这种文化下,很多人认为自己不努力,让孩子们努力,怎么看都是一桩不错的买卖。

如果三代努力赶不上十年苦读,家长还努力干什么?

教育过多的职责无异于养虎为患

在知识和人才稀缺的年代,教育的选拔功能一度非常重要,在这个基础上也出现了所谓的"改变命运"的副产品,结果人才选拔效果寥寥,改变命运反而实锤了。如果三代努力赶不上十年苦读,家长还努力干什么?一定程度上一些懒惰的家长的产生和教育改变命运的副产品不无关系。

教育回归教育,家长回归社会,孩子正常成长,或许那时候才会太平,也没有那么多焦虑了。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

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蒙阴   人脉   养儿防老   家长   努力   无外乎   副产品   美文   社会保障   成年人   命运   未来   孩子   社会   文化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