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变迁史

对商店的最初记忆,还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那个全厂唯一的供销社。那时候我家住在新疆的一个牛奶场,全厂一万多人,只有一个供销社,不管买什么,都要凭票供应。家里有个抽屉,专门放着粮票、布票、肉票、煤票等等,穿衣吃饭都离不开这些票据,母亲总是像宝贝一样的锁着。那时候最热门的职业是“八大员”:销售员、服务员、驾驶员……而售货员又名列八大员之首,可见商品供应之紧张。那几张布票母亲总是算计着,全家的衣服、被褥都要依仗这个,所以一套衣服总要大的穿完小的穿。棉布不耐磨,我们都穿过那种膝盖、肘部、屁股都带补丁的衣服,大家都那么穿,也没觉得丢人。


购物变迁史

  那时候比较流行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也要凭票供应。我家曾经添置过几辆“大金鹿”自行车,都被农村的亲戚强行推走了,主要原因就是那东西载重量大,可以当驴使。记得大舅家的表哥结婚,女方提出的要求就是没有“大金鹿”不结婚,大家连夜赶走了我家的“大金鹿”。


  那时候最流行的东西是上海货,一个年轻人没有装备几件上海货,就是跟不上潮流。厂里有几个上海、北京、南京的知青,每次探亲,都承载了全厂人的重托。记得母亲曾让南京的知青给我们姐妹两人每人买了一条裙子,妹妹是细纱碎花的短裙,我是粉色的棉布连衣裙。这几件衣服让我们从新疆穿到了山东,出尽了风头。邻居小红的妈妈是上海知青,每年娘俩回上海省亲,都会带些新奇的东西回来。我第一次见识喇叭裤,就是小红从上海穿回的。记得父亲有次去北京出差,给每个邻居女孩都带回了一个黑色的有机玻璃发卡,那是当时最时髦的头饰了。


购物变迁史

  八十年代初,我们搬到了威海,当时的威海只有两家比较有规模的国营商店,卖的商品也是大同小异,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当时比较流行的面料是的确良、华达呢、还有涤卡,小城里流行什么,一夜间便会充斥大街小巷。当时我们穿的衣服多半是母亲根据最新流行款式,在自家缝纫机上加工的。


  后来街上的商店开始多了,除了国营、集体商场,又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一批个体商店,各种商品铺天盖地而来,人们在饱尝了物质匮乏的痛苦后,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消费了,各式各样的购物票,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市场。90年代初,当地的百货供应站第一次引入了超市经营模式,敞开柜台,由消费者自由选购,一时间,人们蜂拥而至,人满为患。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人们的购物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购物变迁史

  作为距离韩国最近的城市,现在威海又成了韩国商品的集散地,海港大厦、威盛商厦、友谊商厦也以经营韩国商品闻名全国,各种韩国食品、韩国服装、韩国饰品、韩国餐馆遍布大街小巷,让这个城市别具风情,也让威海人的购物选择有了一点国际色彩。


  如今,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网上购物又开始风行。从一台小小的电脑到手机,就可以连接五湖四海的商家,只要鼠标一点手指一动,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购物。网上商品无所不包,应有尽有,而且送货上门,价格优惠。我周围的同事朋友几乎都加入了购物大军,从手机、电脑到家电、服装、书籍等所有需要的物品,都可以在网上搜到。很多热衷品牌的朋友,会在专卖店里看好款式、型号后,再到网上下订单,几乎能享受半价的优惠。现在各家快递公司、频频光临一些办公大楼、送货到家。有个朋友前些日子在淘宝上购买了一部商务手机,突然死机,店主在上海,供货商在深圳,她立刻在购物单里找到上海的老板。在他的指导下重新启动了机器,不出10分钟,便排除故障!比去商店消费还要方便,退回四十年,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购物变迁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海货   威海   大员   全厂   新疆   知青   韩国   南京   美文   上海   母亲   我家   衣服   商店   东西   商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