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知青情怀

老知青家园 2020-01-08

最后的知青情怀

这里是陕西省延川县,莽莽苍苍的大山阻断了这里的村落布局。关家庄的三十二个行政村,依次分布在这条川里,张家河是最尽头的一个。一九九九年,北京知青王子敏来到张家河,帮助村民退耕还林至今已经二十年过去了。


最后的知青情怀

这里是陕西省延川县,莽莽苍苍的大山阻断了这里的村落布局。关家庄的三十二个行政村,依次分布在这条川里,张家河是最尽头的一个。

最后的知青情怀

一九九九年,北京知青王子敏来到张家河,帮助村民退耕还林至今已经二十年过去了。

最后的知青情怀

这是王子敏第二次在首都北京和陕西延川之间迁移。王子敏从小成长于北京部队大院,一九六八年第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王子敏只有十三岁。六年后王子敏长大,看到同学们要来插队,他和父母连招呼都没打,拿着一些衣服就跟来了。

最后的知青情怀

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热血青年,大串联,中断了他们的学业,毛主席指示成为前进的灯塔,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离开城市到农村去,这像一个成人礼,宣告着他们少年时代的结束青年时代的开启。

最后的知青情怀

此时第一批来延安插队的老三届知青,如孙立哲、丁爱迪等人都已成为延川乃至全国的名人,他们在农村战天斗地的精神,改变农村生活状态的主人公作派感染着其他的知识青年。王子敏、侯晓琴选择与他们同一个公社插队。

最后的知青情怀

张家和一队共二十六户人家,王子敏、侯小勤和其他四位知青成为第二十七户。队里分给他们两口窑洞,一边住着三名女生,另一边住着三名男生,六个人组成一个大家庭,一起打柴做饭,养猪种地。

最后的知青情怀

二十二岁的王子敏从一个愣头青历练成队里的顶梁柱。在这里,他看到了农村的疾苦,陕北农民的勤劳,也和知青们一起为改变农村的落后做过贡献但他不是扎根派,他希望经历不同的人生。

最后的知青情怀

一九七七年,王子敏离开张家河,前往甘肃酒泉入伍参军。一九七七年之后,知青们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和王子敏一同插队的知青都先后顺利返城,知青生活正式结束。

最后的知青情怀

知青生活结束后,王泽敏和张家河的关系并没有中断。一九九九年,张家河计划修建小学缺少资金,村干部向在北京工作的王子敏求助。


王子敏:我们那时候有建筑公司工程下来的下角料,我让他们把图纸设计好。我在北京给加工好,一车给送过去。虽然小学最终没能建成,但是村干部求助于王思敏的次数越来越多。那一年。张家河的书记和村长先后三次跑到北京找王子敏商量。

最后的知青情怀

此时在外贸部门工作的王子敏,正处于事业瓶颈期,他抱着帮忙的心态回到张家河。意外的是,二十年后的张家河,竟还是从前的模样。当时水土流失很厉害。

最后的知青情怀

一九九九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款分十六年发放,平均每家每户一年能拿到七千多元,用退耕还林的补助款解决娃娃们的学费问题。王子敏觉得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但对于农民来讲想退的人不多。王子敏开始在北京和延川两地奔波,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给村民做说服工作。最初他并没打算在村子里常呆,但之后的日子里,王子敏在退耕还林的事情上投入的越来越多。二零零一年,张家河的一百一十四户村民在王子敏的说服下,全部参与了退耕还林。买苗育苗植树的费用都需要先行垫付。王子敏开始向亲朋好友借钱。几年下来,他在退耕还林上,总共投入一百四十多万元,其中借款九十万。

最后的知青情怀

二零一九年退耕还林十六年的国家补贴结束了,没有了补助。接下来的生活该怎么办。老乡们时不时和王子敏念叨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张家河的很多农户搬迁到了城镇,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人以老人为主,找到合适的生产方式并不容易。

最后的知青情怀

王子敏和延安市农业专家多方讨论。觉得香菇种植可以尝试。这是王子敏和村里人辛勤开发种植的香菇。每过几天他们都要来林子里收上一茬,之后在分拣烤干装袋儿分发。

最后的知青情怀

对于这一选择,王思敏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深厚的知青情缘。他说一切都是偶然为之,是退耕还林这件事一点一点把他留在了村子里。

最后的知青情怀

插队带给我们的受益:不要怕,没有做不成的事,只要你胆子足够大,只要你坚定,只要你勇敢,没有过不去的山。

最后的知青情怀

作者:徐敏 《新西部》

最后的知青情怀

他们是一群北京知青,曾经的激情并未因离开而冷却。
他们是一群热血之躯,并不因身份的变化而清高。

他们是一群分散到四海的个体,但却拥有着一颗相同的反哺之心。


植树先锋

北京知青王子敏坐在自己和妻子共同打造的一间四面通透的阳光房里,衬衫西裤,除去岁月让他的腰杆不自觉地微弓起来,想象得出他年轻时一定是个帅气小伙。交谈中也能感觉到,“北京爷”走到哪,言谈举止都会透着一股皇城根子民的那种自信和优越感。

最后的知青情怀

北京知青王子敏将第二故乡的小家打造得情趣盎然


这间房舍颇具艺术感,欧式壁炉,中式画案,现代派透明玻璃景观坐榻,五层高的楼房,在这僻壤一隅显得既特殊又突兀。房间里的一切让记者惊讶不已,夫妻俩是怎么把这些家伙什一件件折腾进来的?这里可不是北京,交通不便,是从国道拐入数公里乡间小路后的陕北延川县关庄镇,一个叫张家河的小村落。这处风雅舒适充满生活情趣的生活空间,每每惹得来串门的回乡知青羡慕不已。


从阳光房四周的玻璃窗望出去,周边的黄土塬是他几十年前就熟悉而亲切的风景,眼前的青山是他从北京辞职后,回来帮着乡亲们搞退耕还林至今一年年一点点换上的绿妆。


2000年,王子敏辞去了在北京外贸部门的工作,重返张家河,和当年一起劳动的老乡在村里搞退耕还林,一干就是十六年。

最后的知青情怀

据王子敏回忆说,那一年,张家村的书记和村长跑到北京找了他三趟。村里几十年摘不掉贫困的帽子,老乡们供不起娃娃读书。他深知张家河淳朴的村民们有供孩子念书的传统,可那些年,供一个孩子读大学几乎要压垮一个农村家庭。他决定回村里看看,替他们想想办法。


“离开这么多年,山沟沟里的张家河还是这个张家河,时间好像停留在了这里。”王子敏说。


王子敏生于1956年,从小在总后勤部的部队大院长大。1974年5月插队来到张家河村,1977年1月招兵到甘肃酒泉当了三年兵,复员后一直在北京外贸系统工作。


2000年,王子敏回到张家河,在村里村外走访了几天,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后来经过多方求教和了解,适逢当时国家大力倡导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觉得这么做,首先让村里的孩子们能上得起学应该还是有保障的。”王子敏说。


由于插队落户时曾学过移花接木,2001年,王子敏先引进了一批树苗试种了一年,觉得还行,2002年便找人托关系开始给村里跑指标,在全村红红火火地搞起了退耕还林。2002年,王子敏为延川县要来了两万亩退耕指标。


“当时想得很简单,指标一要到,地一分,树一种,就完事了,但具体做起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国家政策一亩地给50块钱育苗费,但是谁的树谁种,种上验收合格才能拿到钱。”农民买不起苗子,王子敏一咬牙,拿着多年来的100多万元积蓄,辞职回来种树。


他花82万元买了树苗,整天钻在山沟沟里和农民一起种树。“我是2002年辞职的,要不咋办?只能是破釜沉舟了。”


指标要回来后,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分地。最开始没经验,想着量出来的地最准,实际上并非如此。“仅量了一天地就差点把我累死,爬坡下沟的,而且丈量得乱七八糟。农民偷偷地把绳子往回拽,都想多报点。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山地是斜坡,和平地不一样。到最后我一看,也别量了,干脆就先做版块。”


张家河位于偏僻的深山沟里,坡地比较多,农民根据牛耕作的天数来估算自己的土地。土地分户承包时,近山地一般都估的比较准,远山地由于没人要,都是大概估算出来的,这些因素都给退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退耕办当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用航拍图划分地块。王子敏带领村民按照严格的测算方法把这些地块做出来,然后统计每个板块都是谁家的地,让农民们自己去分开,再报上来,这样既科学又省劲儿。“实际农民是很清楚自己的地的,包产到户自己的地有多少亩都很清楚,这样很快就分好了。”


“我们村现在基本全退了,耕地退了4900多亩,四荒地退了5000多亩,一共退了将近11000亩。村里有111户,一年能领到国家发放的80万元补贴,一户平均下来七八千元,多的有两万多元的。村民们现在基本凭补贴就能维持生活了,关键是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难问题。近年来,800人的村子,考出去了200多名大学生。”说这话时,王子敏显得颇为自豪和欣慰。


十几年下来,张家河的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就连房前屋后都绿树成荫。退耕政策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是王子敏目前最关切的问题。


“现在看来国家好像对退耕还林要有个长期的打算了,过去好像是临时性的。我刚看到一个生态保护方面的文件,其中有一条就涉及到退耕还林,国家打算采用类似于西方的碳交易来保障这项政策。”王子敏乐观地向记者分析说,“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长期政策是必须要执行下去的,如果不这样做,农民的现实吃饭问题就会出现,没饭吃了,就只能砍树,就只能把这么多年苦心经营起来的林子重新变成耕地。”


采访过程中,有几户老乡来王子敏家里领补贴款。


“你领谁的钱?”


“领额(我)的嘛,没拿身份证咋办?”


“么事,额咋就会不认得个你咧?”和老乡交谈时,王子敏换就一口地道的延川话。


王子敏用十六年把自己变成了延川人,现在他每年除了过年和妻子回北京待一两个月,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张家河。他说他每次回北京,都会把野生的沙棘带回去榨汁,送给在北京的知青们。

最后的知青情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淳朴的延川人把王子敏的造林故事编进了歌谣《七大嫂夸知青》:“七唱王子敏,一心为陕北人;重返张家河立新功,退耕还林当先锋;王子敏决心大,把山川来美化;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山川秀丽你描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知青   陕北   酒泉   山川   补助款   延川县   延川   美文   村里   北京   村民   情怀   农民   农村   政策   国家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