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与水稻有关的古诗词,送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小启:

2021年5月22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满的第二天,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因病与世长辞。

品读与水稻有关的古诗词,送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是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他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圆梦路上,袁老一直身先士卒,砥砺前行。他为实现这两个梦,努力了一辈子,他没有叫苦,也没有叫累。

直到今年年初,袁老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袁老为了实现心中梦想,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果爸无才,不能创作哀悼袁老逝世的挽联与诗词。只能从古诗词中,挑选一些含有与袁老毕生从事研究的超级“稻”字的诗句,反复品读,权当焚心香一瓣,默送袁老一路走好。

品读与水稻有关的古诗词,送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韦庄: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

《稻田》(唐)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韦庄,就是那个写“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唐朝诗人。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使黄河和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民不聊生。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长江流域,还有天府之国之称的蜀地,却较少遭战乱浩劫,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韦庄66岁仕西蜀,为蜀主王建所倚重,72岁助王建称帝,晚年生活富足安定,遂创作此诗。

他的这首七言绝句《稻田》,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插后水稻抽穂前的田园风光。

一碧千里的水稻田,上空白鹭翻飞,田间鸬鹚垂钓,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幅极其动感的水彩画。

韦庄这首诗从一个侧面间接地展示了社会现实的一角,间接地表现了诗人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愉悦之情。

当然这只是统治阶层眼中希望的“稻田”,农民没日没夜辛勤耕种,汗流浃背,甚至饥肠辘辘,哪里还有什么心情欣赏诗情画意。

如果袁老培育的杂交水稻能穿越时空,那唐朝的农民喜栽超级稻,交租纳粮之后,肯定好能留下一家人的口粮。

而在那个时代,农民就逃脱不了李绅笔下《悯农》的悲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品读与水稻有关的古诗词,送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北宋词坛豪放派大腕辛弃疾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记叙了他夏天的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故土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中年时代的辛弃疾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十分落寞地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写下了这首词。

有道是:“言为心声。”辛弃疾以轻快灵巧的笔调,真的是反映出自己愉悦的心情吗?想来当时他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

国家边疆不宁,山河破碎,纵使现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但还真说不清楚“为谁辛苦为谁忙”!

没有边疆战士的浴血奋战,哪来的后方家园的和平安全?一如现在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别人在为我们默默地负重前行。

一直以来,袁老就是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中默默负重前行的标杆!建国七十周年大庆,袁老荣获共和国勋章,是实至名归!

品读与水稻有关的古诗词,送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李若川:愿得年年被神福,秋宜稻谷春宜桑

村社歌(宋)李若川

清晓冬冬鸣杜鼓,前村后村走儿女。田家醵钱共赛神,谢神时晴复时雨。

案有肴酒炉有香,老巫祷祝躬案傍。愿得年年被神福,秋宜稻谷春宜桑。

人淳礼简酒无数,歌笑喧阗日将暮。田翁敧侧醉归来,山头明月山前路。

李若川,字子至,徐州丰(今属江苏)人。北宋太子太傅李若谷之弟,长期为官,工于诗文,流传于世的作品如《村社歌》、《蚕妇词》等,都非常接地气。

古人认为土生万物,所以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村社,就是旧时农村祭祀土地神即社神的日子或者聚会。

在刀耕火种的时代,生产力极其不发达,农民一年到头辛勤耕种,却只能看天吃饭。如果不是风调雨顺的话,忍饥挨饿难以避免。

因而春耕前或者秋收后,人们都要祭祀土神,以祈丰收,或者感恩丰收,分别谓之春社和秋社。

《村社歌》正是描绘古代农村祭祀土地神的情景,这当然是唯心的作法。

解放后,我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精耕细作,安居乐业,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研究成果的“变现”,彻底解决了十四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村社,早已是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品读与水稻有关的古诗词,送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小结:

这些与水稻有关的古诗词,本来与袁隆平院士没有关系。

但因为袁隆平院士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作家”——“作田家”,我们每每读到这些包含有“稻”字的唐诗宋词,总觉得诗词里有唇齿留香,有别样温暖。

袁隆平院士走了,那位关心我们能否吃饱肚子的老人走了。中国依依不舍,世界痛彻心扉。

袁隆平院士关心我们的温饱,但他不是太阳,西沉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

袁隆平院士的名字,将永远与“稻”字紧紧联系在一起;袁隆平院士的丰功伟绩,将与和“稻”有关的经典诗词一样,千古流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水稻   田家   院士   田园风光   丰年   古诗词   稻谷   山前   共和国   稻田   黄沙   祭祀   唐朝   美文   花香   诗词   农民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