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此人当居首功,英年早逝,《三国演义》却将他黑了又黑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词,传诵千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就是指挥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东吴大都督周瑜。

《三国演义》为了拔高刘备、诸葛亮一方,就对周瑜进行了大量的黑化处理。一代儒将周瑜,三国时代的奠基人,被罗贯中描写成了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丑恶形象,也留下了“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一系列黑段子。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又是怎样的呢?

天生高富帅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周瑜出身名门,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汉朝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周瑜从小能够获得当时最好的教育资源,再加上周瑜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的周瑜亦文亦武,在家乡庐江声名远播。


三国鼎立此人当居首功,英年早逝,《三国演义》却将他黑了又黑

周瑜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且精通音律,是个艺术特长生。江东民间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由此可见周郎对音律有着极高的造诣。相传周瑜曾作《长河吟》流传后世。此曲究竟是周瑜所作还是后人假托周瑜之名,如今已无法考证。周瑜的出身、才华、容貌在当时都称得上是一流人物,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

襄助孙伯符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孙坚发兵之前将家人安置在寿春。孙坚长子孙策与周瑜同年,在江东地区很有名气。周瑜慕名上门拜访孙策,二人一见如故,引为至交好友。在周瑜劝说下,孙策将全家搬到了庐江舒县。周瑜把自己家城南的大房子让给孙策全家住,对孙策“升堂拜母”,二人遂以兄弟之礼相待。二人在舒县广交江东贤士,悄然为日后大事积聚力量。

兴平二年(195年)刚满20岁的周瑜,探望时任丹阳太守的从父周尚,正好孙策率军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长江,于是写信给周瑜。周瑜收信后率兵迎接孙策,全力支持孙策。孙策看到周瑜后十分喜悦,说:“吾得卿,谐也。”

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三国鼎立此人当居首功,英年早逝,《三国演义》却将他黑了又黑

在周瑜的鼎力相助之下,孙策连战连捷,先后攻取横江、当利、秣陵、笮融、薛礼,最后攻取曲阿,逼走了刘繇。孙策势力迅速壮大,达到了几万人,便对周瑜说:“以我现在的兵力,攻吴会、平山越已经够了。你还是回去镇守丹阳。”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了丹阳。

不久,袁术派遣他的从弟袁胤代替周尚当太守,周瑜和周尚都回到了寿春。袁术想要周瑜当他的将领,周瑜发现袁术是不能成大事的人,就想到江东跟着孙策一起共举大事。于是周瑜向袁术进言主动要求替袁术前去管理居巢,其实他是别有所图,想趁机返回东吴投奔孙策,不料昏聩的袁术居然听信了他,放这样一位少年英才离开了自己。

在居巢期间,周瑜还结识了鲁肃,二人才学相仿,且志同道合,相互欣赏,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建安三年(198年)周瑜与鲁肃一起带兵离开居巢,前往吴郡与孙策汇合。孙策闻听周瑜到来,大喜过望。 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从此周瑜开始了与孙策一起开拓疆土的征途。

全力扶孙权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时年26岁,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同时给孙权留有遗言:“内事不断问张昭,外事不断问公瑾”。周瑜与张昭成了孙策留给孙权的托孤重臣。


三国鼎立此人当居首功,英年早逝,《三国演义》却将他黑了又黑

当时孙权年幼,且威望不高,周瑜从外地带兵回吴郡为孙策奔丧,用君臣之礼敬重孙权,携重兵留在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正是在周瑜的力挺之下,孙家的权力交接才没有出现变故。

在此期间,周瑜还把鲁肃这样的人才举荐给孙权,并多次对孙权提出要广纳贤才。为江东基业周瑜可谓是竭尽心力。同时他已经有了拥护孙权代汉自立的想法。有一次他对鲁肃这样说道:

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三国志》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已有统一天下收取江东之心,于是派人下书要求孙权将儿子送到许都来做人质。孙权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臣下众说纷纭,犹豫再三,不能决断。于是孙权向周瑜请教应该怎么办。周瑜回答:

瑜曰:“昔楚国初封於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於郢,遂据荆杨,至於南海,传业延祚,九百馀年。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於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江表传》

周瑜的这番言论打动了孙权,同时也得到了孙权母亲的肯定,让孙权从此以兄事周瑜,将周瑜当大哥一样对待。于是孙权拒绝了曹操的无理要求。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孙权、曹操都知道双方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战已经无法避免了。

赤壁败曹军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进攻荆襄九郡,刘表幼子刘琮在蔡瑁等人的唆使下,不战而降。刘备势力单薄,只得败走江夏,险些在当阳长板坡被生擒,幸得赵云、张飞等人死战力保方才得以脱险。


三国鼎立此人当居首功,英年早逝,《三国演义》却将他黑了又黑

曹操收取荆州之后,并开始操练水军,有趁势下江南收服孙权之意。此时东吴孙权内部出现分歧,以张昭、秦松为首的文臣大多主降,理由是:

“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孙权举棋不定,于是鲁肃便建议孙权招回屯兵柴桑的周瑜,商量对策。周瑜回来以后,给出了一番精彩的说法,一举坚定了孙权与曹操死战到底的决心。

"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孙权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三国鼎立此人当居首功,英年早逝,《三国演义》却将他黑了又黑

孙权命周瑜为大都督,率三万军马前来抵御曹操,同时派鲁肃前往夏口,与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曹操。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不期而遇,形成对峙之局。不出周瑜所料,曹军初到江南,水土不服,军中感染瘟疫,导致战斗力急剧下降,首战大败。只好驻扎江北,而周瑜率军驻扎在南岸,双方形成对峙之局。曹营将士,好多人不习水性,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曹操下令把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连接成水上营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为得计,称这些船为连环船。

看到这种情况,周瑜部下老将黄盖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认为黄盖说的对,准备施行火攻。 同时周瑜决定对黄盖使用苦肉计,然后前往曹军诈降。


三国鼎立此人当居首功,英年早逝,《三国演义》却将他黑了又黑

于是在周瑜的精心策划下,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一次改变历史进程奠定三分天下的奇谋,一把名垂史册的大火,在建安208年的冬天发动了。周瑜选了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命令黄盖预先通知曹操率军投降,乘着东南风,黄盖带着战船,向曹营进发。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命各船同时点火。风助火势,很快就烧到岸上营寨。顷刻之间,曹营陷入一片火海。而此时的曹操毫无准备,坐等黄盖来降,曹军人马烧死溺死者很多,遂败退南郡,曹操也险些命丧华容道。至此曹操丧失了收服江东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机,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此形成了。

魂断巴丘城

赤壁之战后,仅仅两年,建安十五年(210年),一代名将周瑜突然病故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年35岁。至今对于周瑜的死因,史学界还未能形成定论,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究竟是如何而死的呢?大概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病故说,另一种是伤重说。笔者倾向于后者,因为周瑜当时年仅35岁,正值壮年,而且一直在行伍中统兵作战,因此突然重病离世的可能性很小。而伤重而亡确是有据可查,《三国志》记载: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瑜亲自上阵,一不小心中了敌人的流矢,因伤势过重,后来因为行军打仗无法养伤而死在途中。


三国鼎立此人当居首功,英年早逝,《三国演义》却将他黑了又黑

至于《三国演义》描写的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则是后世小说家编出来的段子,可信度极低。因为周瑜一代名将,胸襟气量自然非寻常人可比。而世人对周郎的评价也是极高的。

孙权评价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江左人物,无人能继。”

刘备对周瑜评价道:“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毛泽东: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庐江   太守   东吴   建安   赤壁   丹阳   荆州   流矢   营寨   东南风   战船   首尾   英年早逝   长江   演义   美文   将军   首功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