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汾西师家沟记

何人所思之2017__77

此文为我尊敬的何建雄先生所作,发于此供大家欣赏!

游汾西师家沟记

余与汾西,多有交集。辛酉年癸巳月初七 ,于此婚居,次年,犬子初生,虽满目贫瘠,亦视作福地,久久在心,无以忘记。

及儿满月,挥手兹去,卅五年间,竟如陌地。虽有数次公务,无奈行色匆匆,过客是也。每每忆起,犹有赧色。今日幸得委派,位忝巡察,得以重返,更有群贤毕至,笑脸相迎,倍感荣幸,再续昔日之情。

逗留之暇,知县城东南十余里,有清代民居,为师姓富商旧居,清乾隆三十四年起建,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累进,遂成规模,称作师家大院。芸芸众生,泱泱华夏,晋商独领风骚,师家富甲一方,银号当铺,悬壶济世,耕读传家,农商合一,晋商大院,文化绵延。唯余孤陋,抱愧汾西,咫尺辉煌,竟若天涯,终得一见,夫复无憾。

游汾西师家沟记

汾西,北齐置县,千四百年。接巍峨吕梁之东南,连交口、灵石于县北,东邻汾河,西依姑射。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自姑射主峰东望,绵延880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山地丘陵,残垣沟壑。僻壤之地理位置,尖刻之自然环境,育一方水土,蕴世代文明。不因穷乡而辍志,难得艰苦而奋斗,师姓族人乃为楷模。

师家沟村,三面环山,座北向南,靠群山以固其基,取阳光以润万物,门前小河潺潺,蜿蜒流过,远处山势巍巍,龙虎起伏。窑洞依山而建,拾级而上,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户户相通,浑然一体,即可凝聚族人精气神,又能连防御敌兵匪贼。自下而上卵石砌路,邻里走动脚不沾泥;自上而下泄水有道,山雨洪水难得侵扰。诰命石坊矗立村口,彰显尊卑分等、男女归位之宗法礼教,自此处攀援,步移景异,惊叹百年沧桑;北海风洞掩匿私秘,体现贵贱分野、长幼有伦之上下规矩、由大门而入,藏露有度,却是固守势态。大小三十一座院落,或四合、或二重四合、或三合、或三重四合,即有人文原则,又兼顾依山就势,人与自然,纵横和谐,相得益彰。区区四万平米,居住虽为窑洞,正房、偏房、过厅、书房、厨房、神龛、绣房、门房、马厩一应具有,等级分明;村落深处沟谷,酒坊、醋坊、染坊、油坊、当铺、盐店、药店、学堂、祠堂样样俱全,经济流通。固为山区,不失大家风范;虽是窑洞,依然浸渗文化。院落里,照壁、础石、匾额、门罩,乃木雕、石雕、砖雕之融合;砖窑上,斗拱、雀替、挂落、栋梁,集精致、纯朴、圆润为一体。

游汾西师家沟记

时光荏苒,风云际会,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师族人散落天涯,空留三百年晋商辉煌,残垣断壁诉说世道炎凉;师家沟魅力重现,炫耀几十代山民精明,古色古韵吸引八方来客。国家级文物单位历史文化名村,冯小刚电影外景温故一九四二。“窑洞文化精华,民居建筑瑰宝”。

嗟乎!师家有幸,吸纳汾西山水之给养,鱼化为龙;我辈有幸,欣赏古村窑洞之恢宏,叹为观止。

游汾西师家沟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汾西   黄土高原   灵石   咸丰   吕梁   福地   盐店   吸风饮露   础石   窑洞   当铺   族人   民居   大院   美文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