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在中国南方,有大量的客家人聚居。其中,以两广、福建和江西省最多。客家人是一种称谓,很多人都知道客家人,但并不知道客家人是如何来的,客家人是不是少数民族。

何为客家?

客家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这个字,在汉语中最早是对来访者的敬称,后来也用于称呼旅居他乡之人,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 。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客家民系


“客”从何来?

据历史考证,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南迁的汉族民系,先后有五次大规模的南迁,从中原到两广、福建、四川、台湾等地,甚至远渡南洋,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迁徙史。清代诗人黄遵宪,同时也是嘉应州汉族客家人,他在自叙诗《己亥杂诗》中写道:“荜路挑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很好的概括了客家人的发展史。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客家五次大迁徙


客家话=古汉语?

客家祖居的老地方在北方,虽南迁千百年,但风习、语言仍是中原风韵。客家语是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语言,又称“唐音”、“客方言”、“客话”或“客家话”。

客家人的祖先都是以成批家族的形式南迁的,并非原子化的个人迁徙,非常注重继承家族传统文化。正是这个崇祖重家的传统,客家人世世代代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将客家话流传至今。“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而受时代发展、对外交流多等影响,现在通行的客家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古代的语音、词汇、句法等相差较大。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客家话:我


亻厓,意思是“我”,客家人念做“ngai”,但它在字典里是不存在的。

这是客家人独创的文字。从字面上看,走到了悬崖边上,再无路可走的人,就是客家人。

当年他们为了躲避战乱而告别故土,从黄河与洛水之畔,举家南迁。走到淮河时,停下来看看,走到长江时,又停了下来,可那个时代的战火似乎永无止境,裹挟着他们一直南下。越往南,离家越远,脚步越重,但客家人始终抱着一个执念,那就是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之地。

他们不屈不挠地翻越一座座山岭,最终走到了广东和福建。在看到大海的那一刻,便明白这已是天涯海角,需要停下来了。“亻厓”字可以说是客家先人的一个南迁历程的一个缩影。

经历了种种困难的客家人并没有就此开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新生活,因为海边的冲积平原早已被先来的移民所占据,他们只能选择人烟稀少的群山,依山而居傍水而栖。这些地方道路险阻,舟车不通,极少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原有的语言、风俗和文化便很容易保留下来,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慢慢演变。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依山而居的客家人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因地形、地势的不同以及不同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多姿多彩的形式:其外型有圆形的、方形的、半月型的、椭圆型的、四角型的、八角型的等建筑形式。如今主要分为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三大类。

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被人们称为国漫之光,讲述了掌管海棠花生长的少女椿为报恩而努力复活人类男孩“鲲”的灵魂,在本是天神的湫帮助下与彼此纠缠的命运斗争的故事。其中椿的家中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取景地正是位于福建省龙岩市的客家永定土楼。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电影《大鱼海棠》中的客家土楼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电影《大鱼海棠》

多环同心圆其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屋顶用木板和瓦组成。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除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还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

土楼在各种功能上的特色成为建筑史上的一块瑰宝。2008年7月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永定土楼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考虑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了这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山间野兽及强盗的建筑方式。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塔下村

塔下村是典型的客家聚居地,构筑于“两山夹水、铁扇关门”的山川中,形似太极状,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是客家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见证。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塔下村


客家食俗。

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为广东三大菜系之一。其特点是油重、味咸,讲究酥软香浓,朴实大方,有着浓郁的乡土特色。客家菜如同客家语一样古老,是中华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受地理条件和产物的限制,客家人可选择的食材种类较少,多为家禽和山间野味,海产品甚少。但这可难不倒勤劳、聪慧的客家人,在吃这件事情上,他们给自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盐焗鸡、客家酿豆腐、客家盆菜、猪肚鸡、酿苦瓜、梅菜扣肉、三杯鸭、等名菜都出自客家人之手,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在粤菜或闽菜系中独树一帜。“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正是说的客家菜。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盐焗鸡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三杯鸭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梅菜扣肉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猪肚鸡

酿菜是在一种原料中夹进、塞进、涂上、包进另一种或几种其他原料,然后加热成菜的方法。

当年客家人南迁后,因气候不适合大面积种植小麦,导致产量低,缺少面粉。思念家乡美食的他们就地取材,用不同的原料、蔬菜等代替饺子皮包裹馅料。

正是因为这个就地取材,有什么就酿什么,没什么选择余地反而造就了酿菜的多样化,酿豆腐、辣椒、茄子、苦瓜、腐竹、鸡蛋、芋头、青蒜……形成了无菜不能酿的客家酿菜饮食文化。而酿豆腐、酿茄子、酿苦瓜是其中的佼佼者,更被称为“煎酿三宝”。很多菜馆为迎合客人不同口味,通常不只上一道酿菜,而是端上一个“煎酿三宝”拼盘。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客家煎酿三宝

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 ,客家菜传承了中原饮食文化,客家人南迁后融合当地新的食材和习惯形成自己的独特风味。客家饮食文化根在中原,是对中原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客家娘酒。

在客家人的家中,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一坛自家酿的酒-客家娘酒。在客家地方也叫老酒、黄酒,据说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与江南的糯米水酒异曲同工,但却有着绝然不同的独特底蕴,是客家人公认的母亲酒。一般都是由妇女们制作的,女性们一代传承一代,将客家黄酒的制作方式流传到现代,家里人从小就喝母亲酿造的酒,所以就有了“娘酒”的称号。逢年过节,妇女们都会在自家的灶头和院子里做客家娘酒。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客家妇女在酿酒

客家人喜爱喝酒但更好客,石壁人用锡制酒壶盛酒,一壶有三斤上下,一般人只有喝一斤左右,此酒香醇、可口,喝下去一定量时,醉意略微,脸部冒光,五脏六腑似温开水沐过,暖洋洋、热煦煦的.怅然若失然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悠闲。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的客家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火炙娘酒

客家人勤俭、思辨、尊文重教,宗乡爱国,客家精神来自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来自辗转迁徙的磨炼,来自偏僻山区恶劣环境的锻冶,来自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客家精神是一种和谐的精神,催人奋进的精神,她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

历经千年,五次迁徙,纵使身在他乡,也从未忘本,在逆境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这便是客家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客家人   客家话   两广   永定   客籍   汉族   中原   福建   苦瓜   大鱼   客家   海棠   祖宗   美文   饮食文化   千年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