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桓 ▏解放军汉口高级步兵学校(一)


编者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汉口高级步兵学校(以下简称“汉高”)被撤销五十周年(1969-2019)之际,汉高大院的部分子弟组织了一次聚会活动并印制了一本小册子《往事并不如烟》,小册子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收集了汉高父辈的五篇文稿;下篇收集了汉高子弟的十一篇文章。读一读这个小册子,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汉高的历史沿革和看到汉高子弟的大院童年生活趣事。


序言

1969年—2019年解放军汉口高级步兵学校(简称:汉高)被撤销五十周年之际,汇编了有关“汉高”的往事、“汉高”的回忆。“汉高”大院,她曾经是流淌着快乐祥和的清澈小溪,她也曾经是咆哮着惊涛骇浪的浑浊江河。


“汉高”虽然不在了,但是,往事并不如烟!


如果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守护父辈那片红。父辈那片红:是长征路上的燎原星火;是抗日战争砍向日寇的红缨大刀;是解放战争埋葬蒋家王朝的滚滚洪流;是建国后解放军院校正规化建设的一面红旗。这就是我的:初心。不忘的初心!不悔的初心!不改的初心!


唯有汉高:没有一本校史、没有一间博物馆、没有一座纪念碑。

有天堂的父辈的庇佑、 有健在的父辈的支持、有我们汉高子弟的齐心协力,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激情、用我们的汗水、用我们的双手找回故乡、找回汉高;“守护父辈那片红”;再一次擦亮“汉高”这块曾经光芒四射的铭牌。力争对历史有一个交代、对父辈有一个交代、对我们自己有一个交代、对我们的子女有一个交代!(桓桓 )

桓桓 ▏解放军汉口高级步兵学校(一)

“汉高”略史

“汉高”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汉口高级步兵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政治、军事指挥员的学校。因为,学校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的汉口,故简称“汉高”。


历史沿革: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27年11月至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1937年1月19日至1946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事政治大学(1946年2月10日至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军事政治大学(1949年8月13日至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政大学(1950年1月至195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高级步兵学校(1951年3月5日至1952年11月。西北军区的第一高级步兵学校奉命撤销。


武汉的原第四高级步兵学校改称第一步兵学校,石家庄的高级步兵学校改称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高级步兵学校(1952年11月至1955年5月。


后两个高级步兵学校分别冠以地名:汉口高级步兵学校、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汉口高级步兵学校(1955年5月30日至1961年12月。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奉命改建为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全军就只有一所高级步兵学校:汉口高级步兵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1961年12月10日至1969年8月)。


基本情况。

1 .架构。汉高成立初期,组织机构和人事配备沿续中南军大仍为兵团级编制。校的机关改为四部一处,即:训练部、政治部、行政干部管理部、物质保障部和队列处。过了一段时间,才改为军的编制。校的机关设三大部,即:训练部、政治部和校务部。设有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六个分校。为了军事训练的需要,初期还设了一个练习团,后缩编为练习营,最后,只编一个训练勤务连。


2、人员。汉高1969年撤销时人员情况。合计942人。其中:干部701人、职员23人、职工218人(据1969年《高级步兵学校干部、职工分配统计表》朱万昌提供)。


3、规模。汉高原系日式旧营房,经改建、扩建,面积达0·7平方公里(海校称现有100余万平方米),院内学员区、家属区分开。学员区又分宿舍区(20余座连队砖瓦平房)、教学楼、图书馆、大操场、战术场、靶场、游泳池、服务社。院内一色水泥路、林荫道,鸟语花香,空气新鲜。大操场、新礼堂可容全校早操、看电影。另外,在黄陂县(现黄陂区)梅家店、甘露山分设战术场、靶场,各有4个连队营房(余岳武《火红的军校》)。


4、校、部领导。先后任汉高校长的有:李作鹏、王绍南、王伴清;政委有:刘其人、曹光琳、窦洪年;副校长有刘永源、王绍南、刘子仪、孙哲;副政委有张驾伍、韩万煜、赵进之。下属各部的主要领导干部是:先后任训练部长的刘永源、刘祖靖、孙哲、张书坤;先后任政治部主任的有张驾伍、钱春华、韩万煜、史达、赵进之;先后任校务部长的有刘鸿业、郭天才、杨继先、邹光炳;先后任行政干部管理部长的有苏虹、刘鸿益、韩万煜。


5、任务。初期,汉高总校的任务是负责培养以中南地区为主的解放军中级(团、营)军政干部。分校主要负责培训连、排干部。

汉高第一期培训的军政学员是营、团干部,学期为两年。另有一个军事理论队,负责培训师职干部。


6、学员。汉高(含原中南军大)培训学员情况大致是这样:

按照中央军委“速成的,联系实际的,但又是正规化的”的教育方针,在1950-1953年期间,主要承担了五类对象的培训任务:


第一类学员:速成培训部队急需的补习文化和扫盲教员。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经政治审查合格后,从地方招收青年知识分子,经过在校一学期(半年)的速成政治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毕业后大部分学员分配到基层部队,少数分配到地方工作。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这批教员,尽快帮助解决部队各基层连队文盲多文化低的状况。

到1951年底,在三个学期中,我们总校和各分校培训的补习文化和扫盲教员数量已达几千人。

1951年底,中央军委决定自1952年起,部队执行以文化教育为主的训练计划。总政治部下发的《1952年文化教育计划大纲》,要求全军开展以扫盲为重点的文化学习运动。用50%的训练时间学习文化,争取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全军干部战士基本扫除文盲,并将各级干部中的初小和高小文化水平,分别提高到高小和初中文化水平。

为实现这一目标,汉高抓紧培训更多的为基层部队服务的补习文化和扫盲教员。自1952年初开始扩大招生。

当时,总校直属军事一总队和六个分校均承担了扩大招生任务。总校招生十二个连队;六个分校,每校各招生十六个连队,共招生一百零八个连队。每连队约有九十至一百人,每学期培训一万人左右。学员从1952年初陆续入学。

与此同时,还抓紧编写了部队适用的中、小学文化速成补习课本。

到1953年夏的一年半(三学期)中,汉高共培训了近三万多名补习文化和扫盲教员,这些教员和汉高编写的文化速成补习课本,不仅为部队大规模开展文化教育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而且这批教员也成为解放后,我军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有文化的基层干部。

第二类学员:为了适应总校和各分校扩大招生的需要,急需培养学员队的军政教员。总校开设了军教、政教二个大队,共四个连队,每队约一百人左右。学员主要是从文化水平高的部队在职干部中抽调,以及少量政治表现好,文化水平高的国民党起义和解放军官中挑选的。经过一学年(两学期)的培训后,分配到总、分校担任学员队的军政教员。其中有相当部分以后成为总、分校的教育骨干,有的还被输送到兄弟院校任教。

1951年初,军委连续下发了《部队教育的指示》、《补训团教育的指示》和《参谋人员学习的指示》等三份文件,强调进一步提高部队军事干部的训练。中南军区为此做出了《关于开办教导队、轮训队的决定》,决定要求,各军区要成立教导大队,军分区要成立教导队,坚持军事干部的在职培训。

汉高也随即开设了军事训练课程。


第三类学员:培训在职的参谋人员。总校参训大队承担了这一任务。学员大多来自中南军区和华东军区的师、团司令部机关的参谋人员。每期共设四个队,每队约一百人。经过一学年的培训,这批参谋学员在技术科目和战术科目的教学和考评中,要达到会讲、会写、会算、会图上作业的“四会”要求,基本达到适应各军兵种对参谋人员业务的要求,解决部队指挥机关业务骨干的来源问题。毕业后,主要分配到部队师、团司政机关,做参谋或干事工作。

第四类学员:培训野战部队的初、中级军事干部。1951年总校开办了二个军事干部训练大队,包括六个训练中队,每中队不超过八十名学员。学员主要来自四野各部队的营、团职干部,也有少量师级干部。先学一年文化后,师职干部转到相关的军事学院学习(少量回部队),营、团干部继续学习军事、政治一年。

从1952年第二期开始,为满足更多野战部队初、中级军事干部的培训要求,总校决定开设三个军事干部大队(九个训练中队),另开设一个政治干部大队(三个训练中队),这样,每期的学员达到了一千人左右,各分校则接收一年制的连、排职军政干部的培训工作(半年学文化,半年学军事)。一般每校设四个大队,十六个连队,每连队约九十至一百人。每学年各分校则培训近万名连、排干部。


第五类学员:改造国民党旧军官。1950年开始接收国民党张轸部的起义军官的教育改造工作,总校直属军事三总队承担了营职以上起义军官的教育改造任务。经过一学期的政治教育改造,除少量作了遣送回原籍的处理外,大部分在部队和地方分配了工作。营职以下起义军官的教育改造在湖南南岳进行,隶属于长沙分校负责。

1952年11月起,汉高不管分校,直属军委,进入了正规化训练时期。学制由一年改成两年,面向全军招生。学校在正规化建设上,走在全军院校前列。这不仅训练出一大批合格的营连干部与师团机关参谋,也为全军基层正规化,起到了示范作用和促进作用。

建校最初近三年的统计,汉高总校和各分校为中南军区短(半年)、中(一年)、长(两年)期培训初、中级军政干部(包括改造张轸部起义军官和为越南训练军政干部)数万人。为部队培养了大批有一定文化基础,有一定政治素质,懂军事业务的基层干部(李作鹏《在武汉汉口高级步校五年》)。

还设有外训大队。(学员数十人。学习时间均约一年左右)。

仅中南军大两年,总校及六个分校共培养出66700多名干部,多数走向前线(《火红的军校》)。


一、中央军委关心汉高建设

中央军委一直非常关心汉高的建设。四位元师、两位大将来校检查工作。

1956年,罗荣桓元帅和谭政、萧劲光大将等来校。参观了校容,开了座谈会,听了沙盘介绍。

1958年12月11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来校。在露天舞台,站着向全校干部、学员作了报告。传达党中央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1962年春,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来校,主要是陪各国驻华武官参观。1953年有过八国驻华武官来校参观。外宾看了校容,听了

校史,看了战术和体育表演。

1964年秋,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来校。他带着工作组推广郭兴福教学法,搞大比武。

短期内,四位元帅来校视察,反映了汉高当时的地位,是学校的光荣。

五十年代前期,中苏两国关系友好,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援助新中国建设,派来了一批苏联顾问,为我军也派来了一些顾问。其中,有三名上校军衔的军事顾问来到汉高。


二、抗大实体沿革、精神传承

193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组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毛泽东亲自兼任政治委员,林彪任校长。

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

1946年1月,“抗大”总校直属队和第一、第三、第四大队到达东北通化,改为东北民主联军军事政治大学。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兼任校长。

1949年7月,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原东北民主联军军事政治大学)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团和校直机关1万余人南下武汉,奉中央军委电令称华中军区军事政治大学,第四野战军区司令员林彪兼任校长。

华中军区军事政治大学正是中南军事政治大学、汉高的前身。

抗大的校训,就是汉高的校训;抗大的校歌,就是汉高的校歌;抗大的纪念日,就是汉高的纪念日。

抗大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组成部分。而汉高正是抗大的实体沿革。是井冈山、延安、抗大的精神传承。

汉高毎个连队都有一大间俱乐部,统一陈设毛主席抗大题词、军人誓词、校史专栏、光荣榜和毛主席塑像。学员入学后,先进行抗大校风、校史教育。此举受到总政文化部的肯定,并在军校会议上作了介绍,又受到全军院校参观团的赞赏。

说明:此文所用资料,除注明出处的,均引用史达《回顾汉口高级步校的十八年》和《中国军校教育发展史》。

史桓桓于武汉


桓桓 ▏解放军汉口高级步兵学校(一)

作者个人简历:

1955年出生,上学、下乡、湖北省军区当兵10年,转业后为公务员,现在已退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汉口   步兵   中央军委   解放军   抗大   高级   学校   连队   教员   美文   学员   部队   干部   政治   文化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