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了,真不饿

吃饱了,真不饿

陈苏锦

单位里的食堂,午饭。有豆角炖南瓜、玉米,有酱茄条,有芹菜土豆丝,有炸带鱼,有绿豆汤,有鸡蛋汤,有西瓜,有饼有花卷,有大米饭,有高梁米饭。妥妥的,很丰富。

我们团团围坐的几个人,说是今天的饭菜挺合囗之类的。也有人一边吃饭一边看着陆续进到食堂的人说“咋顺囗今天吃饭的人也不多呀”,我们免不了一番感慨。阿进说我是吃啥都香,吃饱了,真不饿呀!想起那年挨饿,我啥都不挑。我对着阿颖说那年咱们单位去承德挨饿那回你去了吗?她说咋没去呢?咱不是第一批的吗?哪年?

我准确地说是一九九八年的夏天。

单位组织两批人去承德,我和阿颖、阿进都在第一批序列。

结束了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参观之后,临时决定住一宿之后去“清东陵”。第二天早上五点准时出发。

早上七点经过一个县城,领队说这里的早餐不太好,继续赶路。

中间走的都是山路,崇山骏岭,绿树繁茂,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路风景没的说,车上的人热热闹闹的说东论西的。到了遵化的“清东陵”已是午后两点钟,那时的“清东陵”没有多少商业化,没有什么饭店,只有零星的小商小贩儿在卖点儿茶蛋和当地土特产的,我们的领队说咱们别在陵园这儿吃了,咱们还是抓紧时间参观吧!

跟着导游走马观花地在地宫和附近转完了就已经过了四点多,这时候,瞅着平常爱说话的人也不像平时那样精神可着嗓门造了。

领队说咱们离开“清东陵”就找地方吃饭哈!

这一找不起眼儿,沿着从“清东陵”出来遇到的沿路的村庄马路边有炉子上放着冒汽的铝锅,车上马上就有人下去问是不是茶蛋,人家说那是给路过的大车师傅下面条的,你们好几十人,下不过来。

路过中石油的加油站,那里也没像今天的加油站有食物丰富的便利店等着路过的人们去选东西,再打听打听附近哪有吃饭的地方吧,一问,人家都说离开饭的时间早着呢!都得等。领队说太麻烦了,咱直接把车开到秦皇岛消消停停地吃哈!

我们的车上只有矿泉水。

跟我挨着坐的是现在已经退休回家的张姐,这是平时吃饭爱挑食的人,这不吃那不吃的,我问她现在有东西吃的话都是你平时烦的怎么办?她说那我也得吃呀!

我后边座位的俩人在叨咕现在有西红柿就好了。

我们前方坐着的是平时不怎么爱开玩笑的女领导,回过头来说现在哪怕有大葱占嘴也行啊!

阿进说财务科的王姨问他包里有啥吃的吗?他说只有囗香糖。王姨说那也挺好的,快给我一块儿。

……

渐渐地,车上没有谁闲聊了。我是平时上车爱睡觉的人,现在肚子饿的瘪瘪的,真是睡不着啊!我和张姐互相靠着,有气无力地一起看车窗外不断暗下来的天,还有不断闪过的显示地名的大牌子……

晚上九点,到达秦皇岛,住进“天天大酒店”。开饭的时候,在那团团围坐的圆桌旁,没有人像往天那样的对一天的见闻高谈阔论,也没有絮絮叨叨的闲聊了,更听不到谁对这个陆续上来的这个菜那个菜的品头论足了,我听到的是“你要不”这样的互相问一下,接着是有人拿筷子或是拿勺子直接把那些家常菜划拉一些到自己的碗里,我长那么大,第一次看见来一盘菜光一盘菜的情景,都下桌了,听到还有人说老是觉得没吃饱,不行呆一会收拾完了再出去吃点儿……

说老实话,我没经历过人们常说的一九六0年的大饥荒年代,体会不出饿的要命的那种感觉;我听过爸爸讲他出生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颠沛流离吃不上饭的悲苦,我见过我奶奶满含热泪地说着她参加共产党之前爷爷死后她孤苦无依带着孩子没有饭吃的绝望,我是受了很多要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教育,可我没经过饿呀,没经过那种饿的发慌,饿的手足无措,饿的要命呀!

那次承德之行,我记住的不再是什么皇家的避暑胜地的雕梁画栋、曲巷幽深,我,深深地记住了,肚子饿了,太可怕了。

承德之行,我后来自己总结为一次特别有意义之旅,和平的年代,又没有饥荒,人为的一次集体挨饿,还是在风景如画和历史文化中穿行,从头一天晚上的五点开饭,到笫二天晚上九点开饭,人们,已经饿的是这样的精神萎糜,那真正的饥荒来了会怎样?

“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爱惜粮食的千古名句,相信家长们对幼儿时就开始教了,琅琅上囗,背得滚瓜烂熟又怎么样了呢?节约每一粒粮食,光是理论上的宣传怎么能和饿到肌肤、饿到肠胃、饿到神经的每一个末梢的感觉相提并论?

我想起当年在师专上学时食堂里餐桌上被同学掰了半截扔掉的馒头,有的女同学每次吃早餐都要把馒头皮撕掉扔在桌子上,日复一日,一方面是这样的公然浪费,一方面是因为免费定量吃不饱的男生的无奈,食堂管理员气得去找校长来现场,校长让校办组织我们一年级的学生开现场会,一顿狂批这种现象,结果呢?桌子上没有吃了半截的馒头了,扔了馒头在桌上的同学直接扔到垃圾桶里了,以此抗议食堂老做馒头,唉,才消消停停吃上馒头几天哪!

常常的,我想起退休后去沈阳的冯大姐家发面没发起来蒸出来的馒头比放进蒸笼还萎缩了的硬硬的馒头,我以为她会扔掉,结果她说切了片儿热着吃。

常常的,没有原因,我的眼前会浮现出房大姐在冬天的午后从冰箱里拿出的那碗剩粥,她说热一热挺好吃的。

常常的,我的耳边会响起阿惠那句“我宁可每顿少做,我也决不扔饭”……,她们,每个人都是殷实人家的主妇,前两个人是实实在在挨饿过,后一个是实实在在挨过饿又受过实实在在教育的父母教育出来的人啊!

我们在一起闲聊的时候,冯大姐说“吃饱了,真不饿”瞅着是大白话,听起来也没啥新意,可谁,又能不吃饭呢?好在禁止餐桌上的浪费已经上升到国家重视的层面……

八月了,走进盘锦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稻田,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用不了多少时日,丰收,就在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遵化   避暑山庄   承德   秦皇岛   饥荒   消消   领队   美文   大姐   馒头   食堂   粮食   车上   平时   晚上   单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