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唐诗学怎样写温暖(唐诗鉴赏)

跟唐诗学怎样写温暖(唐诗鉴赏)

严寒中的温暖才是刻骨的温暖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文字是有温度的,要么给人热烈感,要么传达温暖感,要么传来清凉感,要么让人感觉到凛冽肃杀,而在我们当今,提倡得最多的是温暖感,正能量,因为温暖才有能量,才有力量。

然而,温暖也不是那么好写的。因为这种温度让人舒适,自然,然而,这种温度却最没有存在感,因为它让人没有强烈的体验,也就是说没有深度的刺激。其他的温度都比温暖有存在感,例如火热,它让人出汗,喷张;再如清凉,在闷热之后,它让人有极度的舒适感和解脱感;更不用说寒冷感,刺骨的风,冰一样冷酷的空气,让人不记住它都难。而温暖感处于适中的状态,不给人大幅度的刺激,按照地理学气候学的概念,没有温差对比,没有过度的热和过渡的冷,谁会觉得温暖可贵?

因此,在文学作品里,要很好地写出温暖感,最好有温差对比,我们小学时候就学过的唐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很好地运用了温差对比,突出人间的温暖。

话说唐朝某年的深冬,寒风呼啸,白雪飘飘,诗人刘长卿正处于人在旅途的状态,天寒地冻,走在人烟荒芜的深山老林,一眼望去,苍翠的山脉,在风雪之中显得十分辽远,渺茫,“日暮苍山远”。是寒冷感加深了眼中所见景物的遥远感,可以说是触觉改变了视觉。本来走在寒冬时节的大山里,就已经让人心慌,更何况正是日暮时分。一轮夕阳落下,深夜中的风雪世界,更是让人彷徨无着。

跟唐诗学怎样写温暖(唐诗鉴赏)

这一幅雪中行山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深度的冷色调,感觉除了冷,还是冷,可以说,已经把温度调到了最低极限,无论是自然界的,还是心理上的。

极度寒冷,促使人寻找温暖,而能给人带来温暖的,是茫茫风雪,莽莽森林中的一点烟火气,也就是一点人气。就在这个时候,烟火气出现了,“天寒白屋贫”,在凛冽的寒冷当中,忽然发现山林里有一间贫民居住的房屋,它不是豪华的酒店,也不是富丽的山庄,只是一个没有什么装饰的简陋宿舍,所以叫“白屋”,屋中的主人不可能提供给刘长卿美酒佳肴,广厦宽床,以及烈火熊熊的壁炉,而是只有一处简单的躲避风雪的空间,容身避寒而已。

这里给人的感觉还是冷。

前面两句,十个字,已经让人感觉冷到冰窟里。

然而,作者的笔调还是朝着温暖的方向发展,我们看他怎么转折。

睡到半夜的时候,忽然听到柴门外有狗叫的声音,“柴门闻犬吠”。是什么动静让守门的狗狗发出声音,毋庸置疑,是白屋的主人,他冒着满天的风雪,半夜归来,“风雪夜归人”。作者是日暮投宿,黄昏时候,冷还没有到极点。而此时不仅是风雪肆虐,而且还处于极度黑暗,在又冷又黑,大山苍茫的气氛当中归来,在无边的黑冷当中找到了一个归宿点,正在白屋里的刘长卿将夜归人的感觉投射到自己身上,

想象一下夜归人走过的黑夜和寒冷,想象一下进入白屋之后的安然和舒适,有一种感觉就油然而生,这种感觉就是:温暖。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两句诗传出来的是冷色调,冷触觉,而风雪夜归人就是用来暖和全诗的,让整首诗一下子从冷库里回到火炉旁。风雪夜归人这五个字,好像一盆热辣辣的炭火,让读者的感觉一下子回温了。

为什么这五个字给人温暖,就是因为它体现了温差,有温度对比,屋子外面的风雪越是冷,屋子里面的气氛越是温暖,有对比,而且很鲜明。

不借助呼啸的风雪,温暖感哪有那么真切?

跟唐诗学怎样写温暖(唐诗鉴赏)

所以,文字里的温度要通过温差才能表现出来,感觉都是对比出来的。写温暖,最好写寒冷之后的温暖;写清凉,最好写酷热之后的清凉。只有温差和对比,才会有刺激。

唐朝另外一位诗人白居易,他的文字也有温差感。著名的“问刘十九”,是这么写温暖感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有酒有火炉,白居易把温暖放在前面来写,紧接着,对比就来了,“晚来天欲雪”,夜晚要来一场雪,也就是说今晚要降温了,因为降温,这美酒,这火炉,才有了温暖感,没有“晚”和“雪”这个画面,酒再怎么美,火炉再怎么旺,温暖感怎么也出不来。

只有寒冷只能催生对温暖的需求,自然界是这样的,文字上也是这样的。从刘长卿的这首诗,我们可以学到的写作技巧是:不要就温暖而写温暖,而是要在对比中体现出追求温暖的迫切性。写其他的感觉吗,也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苍山   温暖   柴门   犬吠   归人   温差   火炉   唐诗   风雪   美文   清凉   寒冷   日暮   温度   主人   文字   感觉   唐诗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