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学的一点感悟

美是几乎所有人内心深处追求的目标。“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是古人眼中美的意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是美的外相。

在现代快节奏的今天,因为知道美丽是可遇不可求高高在上的成品。所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剑走偏锋出现了不少整容脸,网红脸。怎么符合流行的大众审美就怎么来。社会潮流逐渐失却对于美的内在的积极追求而流于虚荣浮躁。这是现代人的某种悲哀吧。

实际上西方对于美的研究来自并不久远的希腊神话逐渐发展到成熟的文艺复兴时期,及至以后。他们一直在试图用理论思维解释美,也就是哲学角度。他们认为美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十八世纪康德的理解就是把客观的美用主观的判断加以阐述出来就是对于美的最初的论述。再之后的西方对美的理解是在大众共通性的基础上有各自的态度和目的性。

在专业研究美的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们,承认美是直觉到移情的过程。最后西方公认美是有格局观的。在整个格局观下美才会充分展现出来。之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直觉是逻辑判断的前提,移情是主观对美的确认。实际上用一句中国古语怡情咏物就可准确表达出西方美学发展中“格局观”的特点。

虽然西方历史不长,但他们对于美的研究也算是伴随其历史渊源已久。而对比同时期的我国古代,他们对于美的理解早就是情——境——物的综合考量了。这一点也恰是和西方最殊途同归的理念。而我国古代在每一个专政者统治时期都有其当时独特的理解和美的运用。

西方认为美的具象体现是艺术的理解下,中国每个时期的具象美是妆容,画作,头饰,物品,诗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此类意向美转化成头脑中的具象美的诗作穿插于中国历史之间成也历史的见证者。而众多最被世界公认的丰富多采精美轮廓的瓷器作品,更是对于美的最高艺术级别的见证的最佳诠释。

相对于西方的文艺复兴,它也是对于美尽情释放的美的复苏般的张扬表现。它的美囊括了建筑,绘画,音乐,诗作。西方和东方对于美的理解的不同之处的侧重点在于,西方更倾向于用哲学理论解释美。西方的艺术具象大多是希腊神话中的雕塑以及学派大师理论延伸出来的风格建筑。东方艺术具象早从古代开始具备更多建筑,乐器,瓷器,人物作品的表现形式。历史原因被西方收藏得遍及世界的中国文物足以认证了这一点。

西方把美学从哲学角度推向顶峰。而中国美学却是务实主义的巅峰。

或许有古老文明的中国和西方哲学理论结合起来,融合贯通会使美的艺术发展的更好更强吧。

对于美学的一点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亚里士多德   美学   具象   诗作   这一点   大众   瓷器   美文   中国   主观   格局   时期   理论   建筑   艺术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