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的传说与掌故:高王庙

中华民族的祖先颛顼、帝喾埋葬的地方,人们称为二帝陵。因颛顼号称高阳氏,帝喾号称高辛氏,当地人又称高王庙。它坐落在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西北(原属滑县,1949年划归内黄)一座土山上,史称这座土山为鲋鰅山。其实是在一座高高的沙丘上建一庙宇,置三五香炉。其后有一大沙坑,露出一片碑头;再后,大殿、廊坊及前拱门现已整修好。据载,高王庙始建于唐文宗(李昂)太和四年(830年),修于宋初乾德六年(968年)。庙堂坐北朝南,中有大殿,东西有廊坊,殿内塑有二帝塑像,壁绘日月星辰及诸多神像。

上古时期,滑县这一带土肥水美,植被茂盛,是华夏早期文明的中心地区之一,相传,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和帝喾都曾在这里发号施令、统治华夏。2600多年前,暴虐的黄河再次改道,滚滚的黄水汹涌而来,淹没了这片土地。随后1700年中,黄河不断在这里泛滥淤积,原来的地表被深埋在10多米的黄沙之下。金国(南宋)时,黄河改道商丘,这里留下漫漫黄沙,成为豫北有名的沙区。

滑县的传说与掌故:高王庙

据说,颛顼、帝喾所安葬的小土山曾落入黄河主河道,这座土山几乎被滔滔黄河水荡平。西汉末年,黄河再度改道后,这座土山“浮出水面”。为怀念先祖,人们遁迹而来,在这里重建了颛顼和帝喾的陵寝。此后,唐代在这里建起了庙宇。宋、元、明、清都曾多次对该庙宇进行修葺和曾建。据记载,过去这里建筑宏伟,碑碣林立,松柏参天。在上千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一个区域性祭祖中心,也是颇负盛名的人文景观。每当国有大事,京城的皇帝都不会忘记了派专人前来祭祀,并刻碑颂扬祖先功德。

二帝陵的再次“失落”,是在100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晚清时期,国家动荡不安,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衰微。由于年久失修,无人保护,二帝陵的建筑逐渐倒塌,最后被飞沙掩埋。

滑县的传说与掌故:高王庙

1986年,当地要求清理二帝陵积沙,回复祭祖活动,随后,进行数次大规模清沙。在清沙中,唐宋殿基、元代护陵墙等先后被发现。在沙土下面,还清理出横七竖八埋着的100多块历代皇帝留下的御祭碑。这些石碑连起千年时光,记述了历代皇帝派官员专程前来祭祀的史实。从这些数量庞大的御祭碑中,人们可以想象当年祭祀活动的隆重和盛大。

滑县的传说与掌故:高王庙

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是颛顼的生日,每年这个时候,就有数十万人自发前来祭祀,由此形成了规模盛大的庙会。近年来,民间的祭祀活动逐渐兴旺,官方在二帝陵遗址上建起了新山门、拜殿、配殿和碑廊。从2002年开始,官方在这里举办公祭活动,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怀着感恩的心情,向这两位华夏民族的祖先行礼祭拜,歌颂先祖的英明和功德。

这片沙丘人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人的祖先意识根深蒂固。或许,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古代祭祀祖先和打仗同为国家最重要的事情,这是从文明的源头时期就形成和传统文化。

远古时期,人对自然界了解甚少,逐渐产生了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神秘感和敬畏感,进而对它们顶礼膜拜,出现了天象崇拜、山川地石崇拜、火崇拜、动植物崇拜等。而对自身生命现象的神秘理解,则催生了灵魂观念和祖先崇拜。从灵魂崇拜出发,进而发展为祖先崇拜。古人相信,祖先的灵魂对于血缘后代的作用是双重的,即可造福子孙,也可以降祸子孙。因此,为了祖先在另一个世界同样能生活,同时也为了祈求祖先保佑,祭祀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滑县   土山   内黄县   廊坊   掌故   黄河   华夏   先祖   沙丘   庙宇   功德   祭祀   祖先   美文   崇拜   皇帝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