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洪亮吉(1746 年 ~1809 年),名礼吉,字君直,号北江,祖籍安徽歙县,祖父娶康熙四十八年状元赵熊诏之女为妻,从此定居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他出生于官僚士大夫家庭,曾祖父官至山西大同知府,祖父为隶州同知,父亲亦是国子监生。洪亮吉自幼丧父,在慈母等长辈的教育下刻苦读书,以词章考究闻名,尤其擅长舆地。与同里黄景仁、孙星衍友善,并得袁枚、蒋士铨的赏识,立志走科举做官之路。但多年屡试不中,先后充安徽学政朱筠、陕西巡抚毕沅等幕府。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44 岁的洪亮吉以一甲第二名高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后督贵州学政,任内为贵州各府书院购置经、史、《通典》《文选》等方面图书,提高了贵州学术的水平。嘉庆元年(1795 年)回京入直上书房,教授皇子皇孙读书,在内廷中格外受重用。嘉庆三年(1798 年),以征邪教疏为题考试翰林和詹事,洪亮吉著文,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以弟丧辞职回乡。嘉庆四年(1799年)二月,弘历驾崩,洪亮吉随班哭灵,四月派任实录馆纂修官,参与编修《清高宗实录》。同年,上书《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辞激烈,不避锋芒:“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由所遭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士大夫渐不顾廉耻……”。他抚今忆昔,言辞激愤,指出社会风气败坏的根源,在于朝廷腐败。提出以严明法纪使吏治肃而民乐生,以宽仁扭转社会风气。尽管他是一片忠心,但嘉庆不受其冒犯,激烈的言辞触怒刺痛了圣上,当天下旨革职严审,定拟具奏,议定其罪名“大不敬”,惩处“斩立决”。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嘉庆随后又发布谕旨:“洪亮吉著从宽免死,发往伊犁,严行管束”。次日上路,充军伊犁(今新疆伊犁霍城县惠远故城),交伊犁将军保宁严加管束。为了与同期被清廷发遣新疆的重罪军民“常犯”之区别,清廷对官员给予优待。《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刑部》规定:“曾为职官可卸刑具、可乘车、有随行相陪,亦可不必受限于监狱,准许故往沿途。洪亮吉于嘉庆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监时即卸刑具,受兵部车驾司拨车一辆,慰问者不绝于道。”流露出患难见真情的感慨。按理废员发遣戍地者,沿途一切开销须“自备资斧”,这给流放官员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洪亮吉仓促出行,车马行李俱无所出,姻亲崔景俨等为之奔波筹措,“素不识先生”的户部主事成格,自以屋券质银三百两为先生行箧萧然,资斧屡见匮乏。大体上,清廷对于发遣新疆的废员在遣戍沿途并无特殊管制,废员自身行动自由,可根据自身需要安排行程。但既是因罪遣戍,沿途所感必然与寻常旅行不同。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洪亮吉经直隶保定、获鹿、山西榆次、陕西西安、甘肃张掖、肃州,所经之地,虽是因罪发遣,但沿途官员或故识迎送接待,食宿车马周全。在直隶境内,清苑县令李景梅馈送路费与食物;山西境霍州知府蒋荣昌邀其于府署住宿,平阳知府缪晋与临汾知县亲自拜访,至陕西境内,因洪亮吉曾在西安毕沅幕府任职,“旧友迎送甚多,银两以及御寒衣裘、干粮无不备”。抵甘肃兰州时,受到布政使杨揆热情招待,并赠银百两。对于沿途他人热情款待与馈,洪亮吉通过书写篆字、楹贴等方式一一答谢。嘉庆四年(1799 年)十二月初六,洪亮吉抵达嘉峪关。俗语云:“出了嘉峪关,眼泪流不干。前看戈壁滩,后似鬼门关。”洪亮吉记述了当时的情景:“平沙漫漫,寸土不入,极目千里,殊无遁形。”“戈壁苦无食,塞外邸店少。”出了嘉峪关,到达新疆哈密、乌鲁木齐、伊犁。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历经嘉庆四年(1799 年)八月二十七日至次年二月初十日,将近半年之久,一路风餐露宿,对洪亮吉可谓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但他乐观豁达,一笑置之,在《出关作》写道:“半生纵踪未曾闲,五岳游完鬓乍斑。却出长城万余里,东西南北尽天山。”他一路歌风吟雪,觅史寻踪,大赞西部山水之奇丽,边塞风情之异观。观察之深,描绘之细,确有舆地学者之眼光,又有诗人才子之文采。西行万里,西域遥远荒凉,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贫穷落后。然而被贬斥流放的洪亮吉一翻越乌鞘岭,就被雄伟的祁连山、悠远的河西走廊所倾倒。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他一路西行,出玉门关,挺进西域大地,圣洁的天山,广阔的草原,晶莹的冰峰,参天的古松,还有那万里林涛,座座毡房,袅袅炊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边疆观景让他惊叹不已。面对如此美景,他似乎忘记了遭贬谪的处境,心旷神怡,由衷地赞美大好河山,成为千古的绝唱。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天山歌》:“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穷冬棱棱朔风裂,雪色包山没山骨。峰形积古谁得窥?上有鸿蒙万年雪。

天山之石绿之玉,雪与石光皆染绿。半空石坠冰忽开,对面居然落飞瀑。

青松冈头鼠陆梁,一一俱欲餐天光。沿林习雉飞不起,经月饱啖松花香。

人行山口雪没踪,山腹久已藏春风。始知灵境迥然异,气候顿与三霄通。

我谓长城不须筑,此险天教限沙漠。山南山北尔许长,瀚海黄河滋起伏。

他时逐客倘得还,置冢亦象祁连山。控弦纵逊骠骑霍,投笔或似扶风班。

别家近已忘年载,日出沧海倘家在。连峰偶一望东南,云气茫茫生腹背,

九州我昔履险夷。五岳顶上都标题,南条北条等闲耳,太乙太室输此奇。

奇钟塞外天奚取?风力吹人猛飞舞。一峰缺处补一云,人欲出山云不许。”

《松树塘万松歌》:“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

干悉直上无回容。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一松梢红一松墨,

墨欲成霖赤迎日。无峰无松松必奇,无松无云云必飞。峰势南北松东西,

松影向背云高低。有时一峰承一屋,屋下一松仍覆谷。天光云光四时绿,

风声泉声一隅足。我疑黄河瀚海地脉通,何以戈壁千里非青葱?不尔地脉

贡润合作天山松,松干怪底一一直透星辰宫。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

忘九死。看峰前行马蹄驶,欲到青松尽头止。”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可以看出,洪亮吉出嘉峪关后,走草原丝绸北道进入哈密巴里坤,沿天山北麓于嘉庆五年正月十六日抵达迪化(乌鲁木齐),休息三天后于397二十日继续西行,二月初二抵达三台,进入伊犁境内。洪亮吉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他强调“性情”“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在流放新疆期间,以其强烈的情感,豪迈的气派,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尽情赞美了西域壮美的山河,是对岑参边塞诗的继承与发展。《三台阻雪》诗云:“北风吹雪入鬼门,风定雪已埋全村。村人凿穴透光景,百尺稜稜瞰楼顶。烧松作炭雪不消,反使石穴全身焦。征人停车已三日,雪穴惊看马牛出。平明一线阳光开,乌鹊就暖皆飞来。征人欲行马瑟缩,冰大如船复当谷。”洪亮吉抵果子沟松树头遇大雪,由于“山涧积雪二丈,没及马首”。作诗云:

“天山雪花大如席,一朵雪铺牛背白。寻常鸡犬见亦惊,避雪不啻雷与霆。

几家房廊陷万井,百丈青松没松顶。瞥惊一骑去若飞,雪不没髁风生蹄。

东风乍停北风起,驱雪松涛十余里。松柴烧赤老瓦盆,奇冷更变成奇温。”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在日记中,他对果子沟冰雪奇景也特别着墨描绘:“山益奇峭,急湍西下如箭,距水地寸飞雪皆积成冰,时合时开,惊流飞出。山中气候虽异,然时已春促,候适晴和,晓日乍升,青松叠荫,飞泉百道,削壁千寻,鸟不避人,鱼能瞰客,域中无此幽境也。”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嘉庆五年(1800 年)二月初十日,洪亮吉终于走到惠远城。此前,嘉庆帝命伊犁将军保宁对洪亮吉严办看管,但保宁却善待洪亮吉,让他册房办事,住环境幽静的官墅“环碧轩”,前后左右高柳环绕,“亭午几不见日色”。轩下有“沟水四周,朝增夕减,有如潮汐”。嘉庆帝还不准他饮酒赋诗,酒是戒了,诗还得写。著名的《伊犁纪事诗》(四十二首)就是他在惠远城纪事和见闻的实录,伊犁风物,在洪亮吉的笔下,如一幅幅清新辽远的画面,迎面而来,吟诵之余,令人流回味无穷。写伊犁的山水:“看山不厌马蹄遥,笠影都从云外飘。一道惊流直如箭,东西二十七飞桥。”吟伊犁的风雨:“毕竟谁驱涧底龙,高低行雨忽无踪。危崖飞起千年石,压到南山合抱松。”道伊犁的街巷:“日日冲泥扫落苔,一条春巷八门开。外台自有萧闲法,携具方家说饼来。”赞伊犁的花果:“古庙东西辟广场,雪消齐露粉红墙。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他记述发配伊犁的生活:“谪出长城不许诗,一看瀚海放歌奇。伊犁河谷行舟赏,塞外风情醉笔痴。头枕天山明月睡,神游冰岭雪鸡嬉。纵横篆隶闻西域,戍百归乡驻足辞。”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嘉庆五年四月,京师大旱,嘉庆帝向老天求雨未果。且自洪亮吉被贬伊犁后,朝廷内外人心惶恐,无人再敢进谏,遂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于当年闰四月三日手谕提前释放洪亮吉。传说中午写完“钦此”,下午就彤云密布,子夜普降甘霖,而且通宵达旦。嘉庆帝感叹:“天鉴中诚,捷于呼吸,可感亦可畏。”这是为洪亮吉流放愤愤不平,使得老天也动怒的愿望,其实是后来嘉庆帝发现自己不对,见对洪亮吉的处分不得人心,借求乞雨找个台阶下的一种慰藉。闰四月二十六日,嘉庆帝的命令到达惠远城。五月一日,洪亮吉动身离开伊犁返回内地。算起来,他在伊犁仅住了 110 天。洪亮吉意外获赦放归,心情颇佳,他特意写《伊犁记事》:“雪深才出玉门关,三月君恩已赐还,赢得番回道旁看,争传李白夜郎还。”当他离别新疆时,眺望远去的天山,满怀深情地写了《与天山别放歌》:“去亦一万里,来亦一万里,石交止有祁连山,相送遥遥不能已。昨年荷戈来,行自天山头。天山送我出关去,直至瀚海道尽黄河流。今年赐赦还,发自天山尾……明朝北山之望南山,我欲客梦飞去仍飞还。”当他离开惠远城时,“下马步出城,百步屡驻脚。”长刀短后衣,未忍即抛却。他为失落而来,却满载西域奇珍而归,在自己生命价值的天平上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洪亮吉尽管在伊犁只生活了 110 天,但他给后世留下许多伊犁风土人情、历史风貌的诗文其描述细腻传情,场面宏伟博大。他以诗的形式,用独特的手法记录下伊犁的山光水色、风土民情,跟他后来追述伊犁百日行的《天山客话》一脉相承。他的《伊犁日记》对伊犁山川、物产、风貌等所见所闻作了详细的记载,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得中国边塞诗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奠定了洪亮吉作为清中叶诗坛名家的地位。也许,他当初写这些诗时并未曾想到会传世不朽,这些诗作、日记为后人了解西陲风物,研究西北地区的史地学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新疆图志》就引用了他的不少条述。塞外归来,恍如隔世,洪亮吉大难不死,余悸犹存,自号“更生居士”(再一次起死回生)。他从西居家十年,专修诗文。1809 年 6 月 24 日(农历五月十二日),卒于家中。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荷戈万里行 洪亮吉遣戍伊犁著华章

洪亮吉高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吴、越、楚、黔、齐、豫、晋、秦、甘、西域等地,诗作以山水诗见长,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所著《北江诗话》论诗强调“性情”、“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赞赏杜牧的诗文能于韩、柳、元、白四家之外别成一家的独创风格。洪亮吉还提出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他是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著有《卷施阁诗文集》《附鲒轩诗集》《更生斋诗文集》《汉魏音》《北江诗话》及《春秋左传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伊犁   翰林院   玉门关   北江   嘉庆   嘉峪关   西行   西域   天山   地脉   瀚海   华章   塞外   新疆   青松   美文   沿途   洪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