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20句顶级妙语!迷茫时诵读几句,顿时豁然开朗

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者杂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要追本溯源的话,还非得说到老子的《道德经》。一个“道”字,先写“首”,后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为统一。汉字中的大词,比如“道路”“道德”"道理",无不与“道”有关,"道"代表中国文化的路径,道尽人生大智慧。


《道德经》中的20句顶级妙语!迷茫时诵读几句,顿时豁然开朗

图文|源自网上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对传统哲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01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译意:

福依偎在祸枕边,祸潜伏在福床下。

引申:

福与祸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坏事有可能引发好结果,而好事情也可能引发出坏的结果。人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倘若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逆境为顺境。

0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

译意:

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引申:

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03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译意:

天下的难事一定是由容易的事情演变而成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处开始累积的。

引申: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得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轻易许诺的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的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宁可把这些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0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译意: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引申: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而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05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意:

不只是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引申:

“不自见”,就是忘我,忘我则进入空灵的大道之境界,从而明白人生之真谛。“不自是”,就是不自以为是,否则,将被大道拒之门外。“不自伐”,就是不自我炫耀。修练道德功是科学的、严肃的,自我炫耀表明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导致走火入魔。“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自高自大则不思进取,而大道是无止境的。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

06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九章》

译意: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引申:

自然界犹如豪宅中充满了金银财宝,但我们却不能据为己有。将自认为的自然意志作为奋斗目标而不懈追求;其结果也只不过给自己留住的,是那丁点的社会及人生反省。想方设法地勤奋努力,也只是我们每个人为了回归自我;所有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万物走在通往“道”的路上而已。

07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译意:

大丈夫应当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的道和德。

引申:

堂堂正正的士子总是持守质朴醇厚之“道”,而绝不实行虚华无用之"礼";他的居处行为总是那么忠厚朴实,而摒弃那些浮华浅薄之事。

08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译意:

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能够知道欲望有度,才能保持住恒久的满足。知足才能常乐。

引申:

一个人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懂得知足才不会受到别人的屈辱,做事情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太大的危险。

09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译意:

学多了统治者提倡的礼乐和政教,虚假的东西一天天增多,人不但变得虚伪且更加耍智巧。探求自然顺大“道”,才使虚情假意一天天减少。不断减少虚假的东西,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若能到“无为”的境界,才能事事有所作为。

引申:

“为学日益”即是说学习知识与技术要不断丰满完善、精益求精。而“为道日损”是指从主观到客观、从理想到现实、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的阻隔障碍都要一一剪除,以期求我与自然的便捷沟通,与道会合,实现艺术与人生的最佳状态。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道”便显露出来。在这个求“道”的过程中,就已经开辟出一块广阔的空间来。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华去而朴存的过程,虽为而非为、不为而为。

10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意:

为人方正,但却没有锐利的棱角,去割伤他人。别人有小过小错,我们也不要去用言语割伤他的心灵。

为人清正廉洁,可是处事方面又很厚道,不会疾恶太严,苛刻太甚。

为人率直,可是决不直率得过于放肆,表达看法,要选择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说。

有了成就的光芒,但是保持温润低调,决不放耀显摆,否则就成了刺眼。

引申:

"方而不割"即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但并不与对立者断然划界,不相往来。"廉而不刿"即突棱而不伤人,说明道者虽能耐高强却"为而不争",善于与人达成利益。直而不肆"即率直而不放肆。"光而不耀"即为光亮而不刺眼。一个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会莽撞,有棱角讲原则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为人正直而不会放纵自己,有了成就也不会因此而炫耀。


未完待续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道德经   廉而不刿   损之又损   方正   自高自大   知人   妙语   豁然开朗   浅薄   美文   万物   善于   迷茫   为人   大道   成就   自我   自然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