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欣赏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是一部说鬼谈狐的书,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借用这些虚幻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爱憎,发泄孤愤,小说的题材非常广泛,这部作品内容丰富而深刻,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把古代文言小说的水平档次提高了一大步,其收录的故事千奇百怪,神鬼仙道,出神入化,寓意深邃,读来颇有韵味,回味无穷。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出身于一个弃儒经商的贫寒家庭,年幼时热衷于科举,但自从成为秀才,又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以失败告终,作为一个落魄书生,他以教书为生,还做过短期的幕僚,终生穷困潦倒,但他贫不移志,豁达乐观,具有多方面的艺术天赋和才能,擅长诗、词、文、赋、戏曲、通俗文学等等,从二十岁时开始编写《聊斋志异》,四十岁时基本完成,五十岁时定稿,前后历时三十余年,小说的故事大多采用民间传说,部分是作者虚构,还有少量是记述作者的所见所闻,或沿袭了传统题材,内容丰富。

其一是描写爱情婚姻的题材,这类作品通过人与狐妖鬼怪相恋的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暴露了封建家长和礼教对青年男女的压抑,如《青风》讲述了耿去病与狐女青风相恋,而受到其叔父的阻挠,但双方真诚相爱,矢志不渝,终于获得圆满,如《连城》写乔生与连城相爱,遭到其父压制含恨而死,乔生因悲伤生,二人在阴间相会,还魂前结为夫妻,作者通过这些作品肯定了主人公敢于打破陈规桎梏而自主结合的勇敢,塑造了一些“情痴”、“情种”的形象,表现他们对爱情美好的坚贞专一,譬如《香玉》中黄生爱上牡丹花精,不幸花被人移走,黄生天天在花坑旁哭泣,终于感动花神,使得香玉复生,而《阿宝》中的孙子楚因爱恋阿宝,竟然化作一只鹦鹉,随她而去,还有很多故事的主人公忠于爱情,报答知己,表现出生死不渝的纯真爱情,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其二是暴露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考试大都营私舞弊,贿赂横行,蒲松龄一生饱尝其苦,书中很多作品通过生动具体的故事,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叶生》中能写一手绝妙文章的叶生,却屡试不中,郁闷而死,而当他的鬼魂帮助一个县令的儿子时,竟然考取举人,《司文郎》写一个瞎眼和尚能用鼻子嗅出文章的好坏,作者也描写了科举制度下可悲可怜精神颓废的读书人的精神状态,也颂扬了一些读书人蔑视功名的正直人格,嘲笑醉心于科举而降低自己人格的官宦,但作者并没有能从认识的根本上否定科举制度,看出其时代的认知局限性。

其三是抨击现实的黑暗,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如《促织》写封建官府为取悦皇帝强迫百姓缴纳蟋蟀,致使书生成名一家饱尝苦难,险些家破人亡,《窦氏》中地主南三复诱骗农家少女窦氏,生下孩子,受到父亲的责打,南三复拒不承认,任凭窦氏母子冻死在门外,《红玉》通过冯相如因飞来横祸而家破人亡非的遭遇,表现了权势者欺压百姓却受到官府包庇,与此同时作者也热情颂扬了下层人民的反抗,塑造了一批不向统治者屈服,敢于反抗的复仇的形状,反映了世态人情,寄寓人生的悲凉。

《聊斋志异》这部浪漫主义小说集,看出蒲松龄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文人,他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奇幻诡异、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把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件、情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善于把奇幻的、非现实的情景交织道现实生活中,构成一个人鬼混杂、幽暗相间的虚幻境界,许多描写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既有实际的因素,又有想象的成分,二者水乳交融、珠联璧合,作者又善于把狐鬼人格化,把狐鬼世界人间化,从而营造亦真亦幻、扑塑迷离而又微妙传神的细节场景,塑造了许多生动可爱、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多用浅显的语言又溶入大量口语和方言俗语,形成简洁典雅,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聊斋志异》在题材上具有历史传记和传奇的特点,特别在文学艺术成就方面,大大推动了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提高了整体的艺术创作水平,问世之后收到了大量朝野民间读者的喜爱,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流传甚广,蒲松龄虽然一生应试科举苦心孤诣,穷困潦倒终然无缘仕途,但能另辟蹊径,剑走偏锋而逆袭成为一代大家,也是欣慰之至,人生赢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聊斋志异   连城   穷困潦倒   科举   文言   美文   封建   主人公   题材   虚幻   现实   艺术   作者   故事   作品   爱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