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京事变”看天平天国的“败笔”


从“天京事变”看天平天国的“败笔”

正应了那句话: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在定都天京后,身为天国领袖的洪秀全并未充分遵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再就是怎样去安抚黎庶百姓,而是迫不及待的标榜本人的盖世功勋自诩“天王万岁”,使其个人崇拜达到了顶峰;更为致命的是,其号称“左膀右臂”重要臣子的杨秀清及韦昌辉见到洪的浮华生活,非但不思劝谏,反而争相效仿,使上下骄奢腐化之风甚嚣尘上,同时,二人还心存芥蒂,相互攻讧,为自相残杀的天京之变埋下了罪恶的“种子”;

从“天京事变”看天平天国的“败笔”

金田首义,那时节筚路蓝缕,开疆拓土上至天王下至士卒,人人奋勇,个个争先;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在激烈的对清军战役中相继牺牲,突出表现了创业初期的凝聚力和战斗精神;及后洪天王没有在定都天京后断然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就是对在京的各王侯加以制衡,反而放任东王杨秀清肆意妄为,甚至上演假借上帝临凡进而逼宫的一系列闹剧,后来无奈再由韦昌辉前来“”救驾”,这样的作为无异于玩火自焚,一步步将天京引入非常危险的境地;

最关键的一点,天国定都后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故步自封,畏首畏尾;须知满清尚坐拥半壁江山,曾国藩等辈韬光养晦,苦练湘勇,虎视天国,必欲吞之以后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因而必须从根本上驱逐鞑虏,才能从政权层面彻底摧毁其封建的政体制度,使天国从此再无后顾之忧;诚然,即便有林凤祥,李开芳和赖文光的所谓“”北伐和西征”,但均属于孤悬一旅,劳师远行,所以并没有切实撼动清朝大统,也就是说: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好似“行百里者半九十”;待清统治者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形势便急转直下,覆水难收了。综上所述,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之转折点---天京事变幕后推手:正是天国组织者自身政治军事的重大失误造成的,历史总会给人以太多的思考和启迪。以上仅个人见解,敬请指正。

从“天京事变”看天平天国的“败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西王   太平天国   天国   黎庶   筚路蓝缕   心存芥蒂   故步自封   开疆拓土   南王   劝谏   首义   穷寇   玩火自焚   肆意妄为   天王   败笔   事变   美文   天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