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触达:降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02 触达:降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我不认为我做好了准备。


比如在桌面上随时打开笔记本写东西的步骤,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退到桌面上(WIN+R);


第二步,双击点开“印象笔记”(没错,我用这款写初稿);


第三步,新建笔记本,快捷键“CTRL+N”


然后我开始写第一字,就如同刚才那样,这个过程就发生了。


这就是我触达“写作”这件事的成本。


有没有更快的办法呢?有的。


第一步,双击CTRL打开“Everything”(一款小工具);


第二步,输入“notepad”,打开记事本;


然后就可以开始写了。

#02 触达:降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然而,相比较于第一种,这种只能是WIN自带记事本,不便于保存和云同步。但如果目的是为写作的纯粹性和即时性,这种方式的触达成本显然更低。


没错,我最近思考的就是“触达成本”。很奇怪的是,最近零零散散,东拼西凑看的书,并没有提到这个知识点。我却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点。
你或许会说,思考啥啊,不会搜索吗?
一来,这不是我生活中的痛点。
并不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能获得实际的利益,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获得实用性的技巧或知识而立刻去网上搜,“怎么解决xx”,“从哪找xx”,然后你立马会从千万条搜索就结果中获得一种解决方案;
二来,搜索也有搜索的“触达成本”。
问题就在这里,这是我的问题,问题是我的问题需要“触达”才能解决,但我的问题本身就是“触达成本”的问题,所以为了解决我的问题,我势必要去消耗一定数量“触达成本”,而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三来,能量守恒原则。

简而言之,就是得到什么就会失去什么,这个知识点你独立的分析和“免费”得到相关的搜索结果,显然注定带来不同的结局。第一种我可能立马获得见解、结果,但并不是我独立完成的;而如果是经由我独立思考的,那么我就可以无限延展,将这种思维过程延展到其他领域,甚至还可以像现在这样写一篇文章,打包成是属于自己的“专利”,发表出去;

#02 触达:降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那你又说了,天下无怪事,很多事情,书中都告诉你了,99%都能告诉你。
可问题还是在于“触达成本”啊。
我可从没有停止阅读,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冥想启动,第二件事就是阅读。阅读给我带来的能量和好处实在太多了,尤其是现在线上方式很方便,能搜索、无限延展很多领域的不同书籍,形成跨学科性阅读。但问题还是在于,“触达成本”。
我在阅读这段期间,没有接触到“触达成本”,相反,读很多书的目的,看似是读内容,其实是读背后的原理、方法。书籍实在太多了,历史、文学、自然、商业,一辈子你什么事也不做,到死书都读不完。


但很多原理、方法,写书的思路都是一样的。比如,《富兰克林自传》和《忏悔录》两本都属于自传性质,而且都是在作者晚年写就的,都如实写了青春经历,尤其是和异性之间的交往过程,两位又都是启蒙时代的名家,等。


明显感受到那种古典转浪漫的思潮,明显能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品牌大佬”。自己永远是最好的品牌。当富兰克林孜孜不倦地在开篇写给儿子讲上一辈的过往历史的时候,当卢梭犹如一幅画卷缓缓展开在开篇描述自己写作的原由的时候,你会感受到那种文字纯粹的美,你会感受到那种时代感,感受到“姜还是老的辣”、自竖品牌的力量感。

#02 触达:降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这种写作的手法、真挚的感觉,和现在我写的,不可以说没有一点关联。这也属于我的“触达成本”的认知范畴。


在阅读的时候,尤其是早晨为甚,特别不能“急功近利”。


什么叫“急功近利”,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基准,获取最即时性的信息叫做“急功近利”。


什么时候可以“急功近利”?工作的时候。


那阅读算不算我的工作?


既算,又不算。


如果将工作定义为,一种从中获取金钱报酬的持续性行为。


那阅读给我带来的知识,可以反馈到这种行为来。


但问题就在于,层级的优先性。


这种行为反馈到工作中,是一级的,就是直接性,因果关系。


而阅读的反馈,是二级的,就是间接性,影响关系。


#02 触达:降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第一种好比速度之于路径,第二种好比加速度于路径。速度的变化是直接能体现在路径上的,加速度不是。


所以,我尤其警惕的是,轻易掉入“急功近利”的陷阱。这个也同我过去经历有关。说白了,大家出来混的,都不容易,都想赚点钱,所以你就会找各种赚钱的路子,这个没错。演化到极端,找各种赚钱的行业,也没错。


但这都是表象知识,易得程度很大。比如,要赚钱,有没有考虑过,你自己的优势?当下短视频是风口,你自己的优势是啥,大数据的关键字是啥,平台的规则是啥,涨粉的机制是啥。


很多原理不清楚的情况下,贸然进入一个领域是极容易受挫的,人一旦受挫,就会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领域,进而就放弃掉了。


没有什么赚钱的行业,只有对你是赚钱的行业。没有什么赚钱的路子,只有对你是赚钱的路子。


#02 触达:降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急功近利”就相当于抹去了“对你”,把你这个变量抹去了,变成了唯一性,变成了一个常量。
早晨的时候,不能“急功近利”,那能做什么?降低“触达成本”,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触达本身是有成本的,比如像我刚才,点开了“印象笔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不能做别的事情,并且这也并非我原定计划中要做的事。但我还是选择打开,因为这时候的写作是流淌的,不是我要写作,而是写作要我。


而这种触达所引发的选择成本,非常低。你强大的潜意识,告诉你,这么做,当下可能没有什么收益,但在未来你会获益良多。因为这时候的写作,是写作需要你,我现在所敲打的每一个字,只不过是手指作为写作的仆人,替它呈现出来而已。它所带来的一级效果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带来的二级效果可能会很长远。


有可能是我本人受益,日后再看这篇文章,有种是恍然大悟的感觉。也有可能是别人。除此之外,这些串联的点子,和明确的逻辑,又为我接下来的工作中带来确定性和理论支持,都是潜在的二级效果。


#02 触达:降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那么,阅读最低的“触达成本”在哪里呢?应当分时间分情况。


比如,哪天忽然一个问题找上门来,而且就同你的利益息息相关,比如,你就在写作,想把它变现,如何通过自媒体月入过万?你明确要讨好观众,明确不写自己的故事,明确你只剩这一种途径是你变相的途径,并且你急需要这笔钱。那你可以阅读,可以搜索,可以找。这时候的“触达成本”最低,因为它完美贴合了你的问题。


这是这种情况。时间上来说,分为早中晚。早上,没有任何事任何人打扰,你可以完全创建属于自己的阅读时间。要知道,世界上赚钱赚得最多的那帮人,没有几个是不阅读的。因为阅读带来的二级后果累加起来是投资你形成的强大复利,所以要赚小钱可以不用阅读,赚大钱者必阅读,同时也明白阅读很多时候就不是为了一级后果,换句话说,不是为了实用


那么早上这段时间,触达成本最低的就应该是知识的鼻祖,或者尽可能是“急功近利”的源头,诸多生活和工作中所有现象的源头。


这是什么呢?经典。尽可能只读经典之作,在一天的早上。犹如人生最初的时光。
市面上所有的畅销书,快餐文化的书,一律不在早上看。


因为你看到的所有现在能看到的书,我不知道下一代人是否还会看。并且,随着环境变量的变化,里面的内容又会焕然一新,所以这些书的出版,对应于他当下的时代也有他应有的价值。


#02 触达:降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比如,你去看经济类的书,可以读薛兆丰,这没问题。你或许最早是从他那读来的经济学知识,但你早上就应该读国富论,而不是什么经济学讲义。


因为国富论是注定2120年的人还会读的书,薛兆丰虽然我也很敬佩(毕竟个人成就目前远不及之),但到了2120年,我不确定那一代人是否还会把什么经济学讲义加为必读书目。


我举薛这个例子,可能不准确。因为薛毕竟还是当当代名家,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所指就是市面上那些常见的书籍。


我绝不是在否认薛的价值。事实上,我最早关于经济学的知识,也是先去看了薛的书,虽然那本《经济学通识》当时没看懂,还跟朋友抱怨说这书写的东一块西一块的,不完整。直到后来读了讲义,才觉着写得真是不错。


但你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你必须向前。扩大自己的阅读圈,回归到最底层的知识体系中。所有的当代畅销类书,多半都是作者自己有点功底,看了前人不少东西,再结合当下时代环境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就而成的。


赤裸点说,是他们把知识嚼碎了喂给我们吃。


你吃了,尝到甜头了。总不能一直吃下去吧!

#02 触达:降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这一点,你在吃的时候,多数作者不会告诉你的,因为这是多元化思维模型处理后的结果。所以,就连我上面所写的,不也是嚼碎前人的知识后,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写成的吗?


所以,我自己写的东西,也不推荐早上看
。你可以早上阅读资讯,但不要早上去看别人嚼碎的东西。


既然我提到《富兰克林自传》,为什么不去自己看《富兰克林自传》呢。


然后有意思的是,你会在《富兰克林自传》中又会看到富兰克林看过的书,于是你又不断往上追溯。


没错,这就是在早上阅读的最低“触达成本”。经典是会反复阅读的,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给它作了定义:反复在书架中拿来读的书,你年轻时候看过的书可能在人生中段后又拿过来读。


每年出版那么多琳琅满目的新读者读物,又有几本是最后留存下来的? 抱歉,我对这一领域有严格的诉求,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写作者。所以我不允许在这上面犯错。这种根本性的错误,就是为了攫取眼下的即时性利益和知识性变现,而忘却了长远的表现。


#02 触达:降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如果要提到赚钱方面,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查理·芒格。他是一个行走的智囊,律师出身,但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书呆子”,嗯, 并且还是一个很有钱的“书呆子”。你会发现,这种生活是真正你想要的——都说文人固穷,但老子偏不,你要我赚钱的时候停止阅读?大错特错!为什么既有钱又是个书呆子呢?


每天早上早起几个小时阅读经典,像芒格所言,同伟大的人物交朋友,它不香么?


现实生活中,各种交际和混圈子,向牛逼的大哥看齐,甚至拜金主义盛行,向成功人士看齐,都没问题。问题在于,真正牛逼的大哥,难道不是死去并且还影响好几代的人?


你觉着这大哥牛逼那大哥牛逼,想让他带着你赚钱。难道老子(没错就是写《道德经》的那哥们)不牛逼么?巴菲特,世界上最有钱的那个男人不牛逼么?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的那个那人不牛逼么?

#02 触达:降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经典书籍最有意思的地方在这,它不大可能会告诉你最实用的方法。但是它给你了一种触达“牛逼人物”的最短路径

在这里,你不光能认识到巴菲特和杰斐逊,还能看到贝多芬是如何写他的交响曲的(贝多芬和莫扎特不同,手稿上涂改痕迹很重,莫扎特几乎是一气呵成),还能见识到古罗马皇帝马克·奥雷留是如何在戎马生涯中写就《沉思录》的。之所以说这种触达成本很低,就是在于你不必恭维他们,也不必迁就他们的时间,这些伟大人物都是为你所服务的,特别是早上的这段时间。他们只会遥遥招手,向你走来说:嗨朋友,又见面了然后告诉你那个时代,最为经典的言行和最纯粹的思想。

当代的很多知名人物,其实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验。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和王强(尤其是后者)也都是读书最多的那类人。

在你没有名气,尚赚不到很多钱的时候。少去认识什么大哥,少去参加什么社交局(除非你天生资源很好或你就知道你擅长这个),多和伟人交朋友。能到了若干年后,无论是创业还是在原有行业成为精英任务走至上层,这时候发现跟你同行的人,也都是一路踩着无数人头,和伟大人物做朋友上来的人,那时候你们可以平起平坐谈论起阅读的经典、当下的商业机会,只是这个秘密,大概只有心照不宣的人才会懂


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是,为当下触手可得的信息或知识所俘获。

举个最直白例子,美女的图再多,终究镜花水月,不如自己强大了后,活色生香。

#02 触达:降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完)


#02 触达:降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富兰克林   莫扎特   贝多芬   书呆子   急功近利   自传   美文   路径   经济学   早上   状态   领域   人物   时间   知识   经典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