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文化园的陈毅诗碑


过凤山桥向北不足一里,紫石中学斜对面,便是著名的江淮文化园。

江淮文化园的陈毅诗碑

从大门往里走,过跃龙桥,再行十余丈,过明道桥,岔路口往西南,抱着左手边园子继续向前,有一座名人书画馆,名人书画馆的东侧,有一块高大的石碑,这便是陈毅诗碑。

江淮文化园的陈毅诗碑

石碑目测全高近2米,采用传统的碑刻形式,下面的碑座形似龟,实际上不是龟,是龙生九子之一的老六,霸下,又名赑屃(音bì xì),与龟相似,好负重,力大无穷。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吉祥的象征,赑屃做碑刻的底座,取世代相传、坚实稳固之意。老百姓俗称“龟驮碑”。

碑头是传统的龙饰造型,主要起装饰作用。历史上有一个时期,碑头龙饰,需要是皇帝圣旨,或皇帝御批嘉奖的功德碑才可以。后来也渐渐的不作为形制规格约束了,而是单纯作为一种造型装饰。

碑身朝南(正面)是陈毅为抗战时期新四军八路军会师海安所作七绝的手书鎏金。

江淮文化园的陈毅诗碑

“十年争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江淮文化园的陈毅诗碑

诗碑的背面是陈毅诗碑简介,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立碑缘由与时间。文字如下:

“一九四零年十一月七日,新四军东进抗日,与八路军南下支队会师海安,成立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曾山、赖传珠等将领齐聚凤山之南,共商开辟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大计,江淮史册从兹书写新的一页,陈毅将军诗以记之。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今人追慕革命先贤,立此诗碑,以志纪念。二零一一年七月一日”

江淮文化园的陈毅诗碑

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北上先头部队与八路军第五纵队在白驹镇(位于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胜利会师。得到两军会师的消息,陈毅非常激动,特地从海安乘小汽艇沿串场河至盐城慰问南下八路军。

11月7日,刘少奇、黄克诚、陈毅、粟裕、叶飞等在海安东门串场河码头(今凤山桥南侧,原海安酒厂东首)相聚。当晚,陈毅激动万分,即兴赋诗:“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江淮文化园的陈毅诗碑

江淮文化园的陈毅诗碑

随后,为加强对华中军事斗争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

当年11月15日,在海安中山堂召开了十几个县参加的苏北临时参政会,建立了苏北临时行政机构。

江淮文化园的陈毅诗碑

江淮文化园的陈毅诗碑

11月17日,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在海安成立。从此,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华中地区联手抗战,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瞻仰陈毅诗碑,回顾峥嵘岁月。在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我们重温苏中革命历史,更加增强了作为苏中后代的光荣感和自豪感。我们一定要继承先辈光荣传统,沿着党指引的革命道路,坚定信心,奋勇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诗碑   抗战时期   江淮   华中地区   苏中   海安   凤山   苏北   河汉   华中   总指挥部   同侪   碑刻   石碑   美文   传统   文化园   陈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