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做人永远不要厚颜无耻、恬不知耻、没有惭愧心

南怀瑾老师:做人永远不要厚颜无耻、恬不知耻、没有惭愧心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又说:“行之而不着焉”,大家的生命,本来都在道中,“习矣而不察焉”,因为被行为习惯所蒙蔽了,自己不知道,也就是《周易》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天天在道中行,不知“道”在哪里。试想想看,我们能不能知道,早晨一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无从自知。念头从哪里来?往哪里去?都不知道。可是每天的言行举止,念头都在喜、怒、哀、乐的情绪中搅扰,所以就不知道自己“心性”本来清净的真相了。大家被无始以来的习气所左右,烦恼就来了,可怜得很。因此“终身由之而不知,众也”,所以一个人的生命本身有道,但没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驰求,这样就叫做平常人,也叫做凡夫、众生。从这里我们看到,如果不这样深入去研究,而又随意批评孔孟只是教条,那只能说是自己没有彻底了解其中的内涵罢了。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接着说的,还是修养的道理。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这“无耻”两个字,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好像变成一句骂人的话,不大好听,不容易被人们接受。所谓“耻”,换一个名词来说,就是惭愧心。我们常常会对人说:惭愧!惭愧!这就是“耻”,就是知耻;那件使你惭愧的事,往往是无耻之事。如果做人做事,不知随时随地反省检查自己过错的话,德行是不会有所进步的。如果能时时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过错,那么这一天活着的生命,就是有耻,就是有惭愧心。假使犯了过错,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辩护认为没有错,甚至推过于别人,那是“无耻之耻”,那就真正叫做“无耻矣”,也就是根本无惭无愧了。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再说:“耻之于人大矣”,有惭有愧之心,是平常进德修业最大的关键。佛家学说也是如此,认为惭与愧,是人生修养非常重要的善行。“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有些人,非常聪明伶俐,做错了事,自己运用机心,很巧妙地为自己辩护,肯定自己没有错,这一类“机变之巧”的人,就是用心极不诚实,非常狡滑的人。“惭愧”两个字,对这种人根本用不上了。


孟子又说:“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简单地来解释这句话,就是当你不如人的时候,假如自己还没有惭愧心,那你怎么能够做到和人家一样呢?人都有好胜上进的心理,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却困于自己的坏习惯,只是自卑,不肯自求进步。其实,不必怕不如人,只要发一个惭愧、有耻之心,自己努力,别人也许十天就能做到,自己百日、千日总可到达与别人同样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会自我承认无耻,反而容易犯一个自卑感的毛病。例如看见同学有很高的成就,就不敢去看这个同学。其实深刻进一步来说,能够有自卑感,已经是有知耻的动机,但是必须要拿出勇气,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没,更要奋发向上进德修业。所谓“知耻近乎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做人做事要这样,修养心性更要如此。

*****


人格修养上的“知耻”,一个人要知道自己在时代环境中的分量。有时候,学问固然好,才能固然强,但自己要知道,自己的学问本事,其实只有一二两重。就像俗话所说的“贵州驴子三脚踢”——贵州的驴子容易发怒,但等到它踢了三脚以后,就没有其他本事了,所以成语说“黔驴技穷”,只有三拳两脚的本事。


又如现在年轻人看别人的文章,认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事实上也真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由自己来写,苦写三天也写不出来。有些人看似满肚子学问,办个刊物,写上一年,学问也就写完了。要知道,学问的补充很难,成本很大,说不定读了一年书,两篇文章就写光了。不要以为自己本事大,所以人要能知耻。“知耻”不一定要含羞,而是要知道自己的分量,不要做出超越自己分量的事来;假如自己做了超越分量的事,就必定招来耻辱。例如举重的选手,自己只能举起九十公斤,偏要去参加举一百公斤的比赛,结果不但得不到冠军的荣誉,反而招来失败的耻辱。这种太过超越自己能力的行为,就是不知耻的结果。有时候,人狂起来就忘了自己在哪里,像一些学佛的青年,“未得谓得,未悟言悟”,自认为开悟了,就了不起了,那是“开误”了。一个真正开悟的人,多么平淡!多么谦虚!开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有人恨不得在头上写个“悟”字,那是迷之又迷了。


《孟子与尽心篇》(东方出版社)

-----------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是一个人,他平常能够勤力好学,这就是接近智德了。同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力行善道,这就是接近仁德了。而且能够反省自己,知非即改,勇于认错改过,不然,就会觉得自己非常可耻,非常惭愧,这就接近有勇的德行了。总归来说,一个人平常如能做到具有“好学”、“力行”、“知耻”(惭愧)三种美德,那当然会知道怎样是修身自立之道。一个人能够随时检点自己,知道怎样修身,当然就会推而广之,明白怎样才是正己正人治人之道了。如果真能明白了修己治人之学,那才能知道所以为政而治天下国家的大经大法了。


《话说中庸》(东方出版社)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领导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再用法制来管理,“齐之以刑”,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罚他。但是用法制来管理人民,这样一来“民免”,一般人会逃避,钻法律的漏洞,而且他逃避了责任、法律及处罚,他还会自鸣得意,认为你奈何他不了,毫无羞耻心。这和道家老子讲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道理一样,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


因此孔子又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假如以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齐之以礼”,以礼教化。这就谈到礼义精神了,大家能自动自发,如果做错了,有那惭愧的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要等到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难过,这就是有耻。到了这种情形,则“且格”,就达到了政治的目的。所以他是主张用道德的政治、道德的感化,这就是儒家与法家的精神之不同了。不过,中国的政治,向来是道家、儒家、法家合用的。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有耻且格   孟子   惭愧   进德修业   儒家   机变   恬不知耻   厚颜无耻   自卑感   好学   美文   分量   无耻   了不起   修养   学问   平常   道德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