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浅谈教师信息素养发展

2019年3月20日,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全市2021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与培训团队集中培训会之后,各校掀起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研讨和学习热潮。为什么本次研修学习会引起教师极大的热情?教师通过系统化的研修和实践到底要掌握什么?本次学习对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和实现教学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有何帮助?明白这些问题才能保证学校规划设计和方案制定的准确性,才能保证教师的过程性研修和教学实践的规范性,也才能实现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进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浅谈教师信息素养发展

一、以校为本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区别于以往学习的显著特点,对学校管理是挑战更是机遇。

以往众多学习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的学习,均是基于教师个人的自主学习,更多关注教师对学习条件的反应和满意度,以及教师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收获,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教师只需要将重心放在学习上,既是学习优秀的教师也未必能自觉或坚持做到学以致用,可以说是为学而学,并非为用而学,有学用脱节不足。另外还忽视了学校管理人员的全程参与和有效指导,导致同一学校的教师学习及应用结果参差不齐,学校缺乏系统管理和整体布局,缺少管理前瞻性,自然在后期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测评无处着手。

本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则是采取整校推进的方式,并将实现校长信息化应用能力、学校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作为总体发展目标,这足以说明2.0以校为本的鲜明特点。如何实现以校为本?有以下三点思考: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浅谈教师信息素养发展

一是发挥好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的组织、示范、指导、测评作用。管理团队需要学懂弄通文件政策,了解学校当前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及网络环境,了解教师队伍发展需求,评估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为教师信息技术研修实践创设良好网络环境,特别是基于学校实际设计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制定信息技术研修方案,起到宏观定位和方向指引作用。

二是作为培训团队,必须有学校校长的全程参与,通过在学习上的示范引领,率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测评标准,基于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团队成员研讨确立学校三种环境下不同维度的微能力点。微能力点的选择,实质上体现学校今后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体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范围,因此在微能力点的选择上不可照搬别人,而要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需求出发。培训团队更为关键的作用是要指导好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做好教师研修中的共性问题收集,针对问题的集中研讨和实施阶段性的校本培训。作为培训团队还应制定详细规范的校内测评细则,在熟悉标准的基础上做好教师的能力测评,注重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环节的跟踪指导。

三是从培训评估模式分析,本次研修培训关注教师个人的层级更高,将重心上移到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学以致用能力,以及对个人能力评估和学校组织绩效的深刻变化。简言之,是评价更加务实,切近教师应用实践成效,更能发挥学校组织引领作用,以信息技术发展带动学校管理的信息化,促进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学校长足发展。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浅谈教师信息素养发展

二、基于课堂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对教师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根本保障。

基于课堂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为教师指明了研修实践的场所,更具针对性。在学习场所上,强调课堂内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学以致用;课堂外借助互联网实现随机学习,借助教研组实现同伴互助学习。在学习方式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听课和评课,特别是听课过程中的点对点评价和课后的对比评价。在课程及案例学习、集体教研中力求信息化,便于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教研成效。在学习内容上通过四个维度展现了教师需要研修的30个微能力点,教师对微能力点的选择和学习,必须基于自身发展需求。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就要学会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生学习成效测试;进行教学设计,就要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应用方法,制作演示文稿或微课程等;开展学法指导,就应掌握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生道德培养,家校交流合作或者问题解决方法的创新等;进行学业评价,更要学会应用数据的可视化呈现等。教师任何一个微能力点的学习成效最终都要接受课堂应用的检验。

基于课堂是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明确要求,但从培训到实践的迁移则是学校力求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据专家研究,迁移效果受学校采取的策略等多种因素制约。学校管理及培训团队要在教师从培训到实践的迁移中注入必要的反馈和指导。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研修,及时收集整理教师反馈的问题,并建立教师实践问题台账,借助工具实施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给学校培训团队,由培训团队结合共性问题组织各个阶段的校本培训。培训的实施实质上就是过程性的指导,反馈与指导因素的注入为教师取得从培训到实践的迁移效果提供了保障。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浅谈教师信息素养发展

三、应用驱动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给予教师研修的本质要求,是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核心动力。

本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采取线上研修向课堂实践的过渡迁移新方式,表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才是研修的终极目的。学校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过程跟踪调查和评估分析,以阶段性测评的方式促使教师在应用上与要求同步,实现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应用驱动在促进教师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校本研修作为主阵地,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同校本研修的有效衔接。由于常态化的校本研修缺少有效工具的任务分配、跟踪和管理,大多数采取的仍旧是线下集中分析,并且分析多是基于经验,没有实现真实数据的支撑,至于通过校本研修实现教师自我分析诊断更不可能。在日常教研中,总是将资源的获取依靠于稀有的专家指导,规定时间和地点的专家集中培训模式也不可能实现与各个学校的有效对接。

那么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校本研修到底应该怎么做?我有几点思考:一是学校应该为教师搭建集体研修的平台,采取基于任务的学习方式更能将教师思想汇聚在一起。比如在微能力点的学习上进行有效研讨,借助问卷星应用软件共同完成学业水平测试;共同完成PPT制作;共同应用希沃授课助手,在实践应用中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二是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听评课的客观准确分析。可以在信息技术应用下完成点对点的对比评价,例如教研组可以将教师在课堂导入这个点上存在的共性问题设置为评价重点,通过数据分析多个成员多个学科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遴选出适合学情和能有效提升课堂成效的方式。这种评价不受时空限制,完全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的参与更加方便,成效更加显著。三是信息技术对学习成效的客观分析至关重要。通过对工具的有效应用,能够做到学情分析的数据来源是客观的,分析也更加细微,形成的报告更加具备操作性。在学习成效的测评上,可以借助工具有效完成,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师的教学参与度更高,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无论是数据获取渠道,还是学习测评手段都更加宽泛,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帮助很大。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浅谈教师信息素养发展

大家比较认可的“721法则”指出,应用能力的提升受三种因素的制约,而每种因素的制约比值不同。其中普遍认同和容易达成的正式学习因素占比为10%,普遍采用和被动接受的教练辅导因素占比为20%,极具挑战也很难坚持下去的非正式学习因素则占到了70%。从法则中很容易看出,学以致用才是提升应用能力的关键,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本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之所以要采取应用驱动方式,也是基于这一法则的研究结果。教师必须清楚本次研修培训的关键点,不是简单的网络培训,不是单一的能力提升,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能力应用,是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浅谈教师信息素养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目的就在于提升新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通过研修实践能够做到基于课堂的学以致用,能够做到应用驱动下的融合创新,能够优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能够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助推下实现课堂高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达成了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目标。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核心素养,正当其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信息技术   素养   能力   教师   工程   力点   学以致用   校本   美文   成效   课堂   因素   团队   评价   方式   学校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