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近 端午来

仲夏青青艾草香,

儿童争把香囊学。

箬竹难掩千百味,

上下求索楚江绝。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一首耳熟能详的歌谣道出了端午习俗,更是寄托着人们迎瑞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节日,镌刻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优秀文化印记,承载着每一位中华儿女亘古不变的精神文化情怀。

仲夏近 端午来

我们尊重、传承、赓续优秀历史文化,必须先要了解其渊源、深钻其内涵、弘扬其精神,这样才能更好的让文化瑰宝煜煜生辉,激励我们坚定起文化自信,高举文化丰碑,满怀爱国情怀。西晋周处所编的《风土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较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书中对端午、七夕、重阳等重要节日都有详细的记载,“端午”一词最早便是出现于此。书中这样描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农历五月属仲夏,而“端”有开头、初始之意,古人习惯将每月的前几日谓之为端,比如把五月初一称之为“端一”,五月初五称之为“端五”,由于“五”与“午”古时通用,故有五月初五为“端午”的完美称谓了。依照古人天干地支纪年之法,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是“阳辰”,所以端午就有了“端阳”又一称谓。如果你认为就只有这两个名称的话,你就太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古人从端午所处节气、所涉习俗、所寄愿望,又让端午节多出了重五、天中、龙日、夏节、菖蒲、龙舟、粽子、诗人等二十多个称谓。仅从名称这一点就不难看出,端午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在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崇尚信仰还是祈福安康;无论是驱邪祛病还是纪念先贤;无论是沿袭习俗还是寄托美好,端午始终是传统优秀文化宝库中灼灼生辉、散发生机的一颗耀眼之星,漫漫长河奔流不息,浓浓端午情思绵长。

仲夏近 端午来

话说端午,便不能少了对“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一说的了解。《风土记》中这样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角黍便是粽子,这也正是对作为端午节专用食品的粽子的最早记载。角状的粽子,散发着清香,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这些都与战国时期的一位爱国诗人、抱负远大的政治家屈原息息相关。当屈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被秦军侵略时,心如刀割,悲愤难平,而此时的他早已不被重用,“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只把自己满腔热血、一身冤屈埋藏心底,惟愿自己抱石投江能够唤醒更多人的爱国情怀。屈原以死明志的爱国精神,让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大家划起船只,纷纷将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是想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人还拿来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人们又害怕饭团为蛟龙所食,就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丢入江里,这便是粽子的雏形了。无论历史的长河流向何方,漫无边际的楚江之水奔向哪里,都阻挡不了人们对屈原这位爱国者的敬仰和纪念,于是,便在楚江投食的基础上衍生出五月五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而今的我,每每吃起粽子,自然会想起这位屈大夫,也会被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从古至今,乃至将来,家国情怀,爱国品质,理应成为每个人最为高贵的精神追求,矢志不渝的人生价值。

仲夏近 端午来

古老的端午习俗浓郁悠长,诸多文人雅士以诗词记述景象、抒发心绪、言明心志、或喜或悲、难忘忧思、了然于心。宋代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但他的《浣溪沙·端午》一词写得却是细致入微,细腻周到,“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妇女们欢度端午佳节的画面跃然纸上,浮现眼前。同为端午记事,宋代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一词更是写尽了端午习俗和丝丝别离之情。“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五月石榴开,杨柳细雨润,五彩多角粽,却是“惊破纱窗梦”,由物及人,写景抒情,好一个端午佳节,好一缕离别青丝。与苏轼单纯记述端午习俗和欧阳修借景抒情不同,元代舒頔的《小重山·端午》一词,更加切近端午的渊源。词人同样写“细缠五色臂丝长”,但笔锋一转,却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旗帜鲜明的道明了端午节本该是纪念屈原的,奈何无人理解自己内心的惆怅,只好在树阴底下乘凉罢了。与五彩缠臂相比,词人只把惆怅留在了树阴下,唯有宋代张耒的《和端午》一诗戚戚然,情深深,再一次深化了端午的精神实质。“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英雄已逝,但是纪念英雄的仪式还在,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还在。同为爱国典范的文天祥则以一首《端午即事》直抒胸臆,在“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的欢愉背后,深藏着诗人“丹心照夙昔”的雄心壮志,怎奈“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诗人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精神感天动地,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早已馨香百世,万古长青。

仲夏近 端午来

仲夏月将至,端午也早已唤醒了人们对一切美好的期许。家家户户门和窗上插上了艾草,小孩子脖子上、书包上、衣服上也都挂起了五彩斑斓、栩栩如生的香囊,有些人还在自己的车子上、老人和小孩的卧室门把手上挂起了香囊。年轻人更喜欢简洁明快的五彩线,纷纷系在手臂上,花枝招展、说说笑笑、处处洋溢着青春活力。各种馅料的粽子也早已搬上了饭桌,家里有老人和小孩子的,还要叮嘱千万别贪吃。所有这些,都是在表达人们祛病除灾、祈福安康的一种美好愿望。我常常在想,端午作为我国极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除了延续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叶诸多习俗之外,还会做些什么?是否也该留下一些“醉讽离骚不解愁”般的淡淡哀伤;“无酒渊明亦独醒”般的卓然超群,常怀一颗忧国心、爱国情、报国志,才是对端午最好的传承。

仲夏近 端午来

小重山·端午

艾草青青处处摘,谁家孩童快,急佩戴。五色绕臂丽影在。挡不住,楚江龙舟赛。

怀古切切漫,大夫大义盖,长于泰。上下求索扬气概。志恢宏,儿女多豪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仲夏   端午   龙舟   屈原   香囊   爱国   离骚   粽子   端午节   美文   习俗   大夫   诗人   情怀   精神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