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日,忆念本师恩德

今天是农历二月十五

本师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在这特殊的日子

让我们一起忆念佛陀

以及他所说的法

涅槃日,忆念本师恩德

佛陀为何也入灭

佛陀当年因为看到老病死的痛苦,才出家修行,去追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忧、无恼的最上解脱——涅槃。但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弘法45年,最后却还是入灭了。

有人就疑惑:佛陀到底有没有解决生死问题?佛陀为解决老病死的痛苦而修行,为什么他在证悟后,色身还是消亡了呢?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确实会有这样的不解。因为凡夫所见的一切都是有限的,有生有灭的。不论世间万物的存在,还是我们拥有的家庭、事业、人际关系等,无不如此。包括我们这一期的生存,也不过短短几十年。

人死之后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说人死如灯灭,那就意味着生命是没有意义的。这使很多人对生死产生焦虑,想到死亡会结束这一切,顿感生命的虚无。

事实上,生命有两个层面。除了有限的层面,还有无限的层面,只是一般人执著并止步于有限,没有能力认识无限。

西方哲学崇尚理性,试图通过理性探索世界和人生。但理性本身是有限的,由此获得的经验也是有限的。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对微观世界的剖析日益深入,对宏观世界的探索日益辽阔,但这一切依然停留在有限的层面。和浩瀚的宇宙相比,依然是微不足道的。

那么人到底有没有能力认识无限?从佛法角度来说,对无限的认识,需要有无限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来自经验或知识,而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只是众生被无明所缚,使宝藏隐没不现,虽有若无。

佛陀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这一宝藏,并将开启宝藏的方法和盘托出,引导我们明心见性,体会生命的无限。

涅槃就代表对无限生命的体认。事实上,佛陀已经体认到生命的无限性。

在这个层面,法身常存,不生不灭。但从有限性的层面来看,色身的无常生灭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众生如此,佛陀也如此示现。

区别在于,众生是在业力推动下,无奈被动地流转生死。生,不能自主;死,也不能自主。但对体悟了无限生命的觉者来说,生死只是外在形式的改变,是缘生缘灭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凡夫   无明   释迦牟尼   无限性   宏观世界   体认   佛陀   美文   宝藏   众生   层面   生死   理性   事实上   痛苦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