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诗经——竹竿

诗经——风——卫风——竹竿


我心中的诗经——竹竿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籊(tì)籊:长而尖削貌。

尔思:想念你。尔,你。

致:到。

泉源:一说水名。即百泉,在卫之西北,而东南流入淇水。

行:远嫁。

瑳(cuō):玉色洁白,这里指露齿巧笑状。

傩(nuó):通“娜”,婀娜。一说行动有节奏的样子。

滺(yōu):河水荡漾之状。

楫(jí):船桨。桧、松:木名。桧(guì),柏叶松身。

驾言:本意是驾车,这里是操舟。言,语助词,相当“而”字。

写(xiè):通“泻”,宣泄,排解。


我心中的诗经——竹竿


细长光亮的竹竿,用它在淇水钓鱼。怎会不思念你?只因路途遥远不能到你那里。

左边是泉水之源,右边是洋洋淇水。女子外嫁他乡,远离自己的兄弟和父母。

右边是洋洋淇水,左边是泉水之源。含羞笑容像纯洁的白玉,佩玉之鸣伴着婀娜脚步。

淇水悠悠的流淌,桧木楫划水浮荡着松木小舟。出宫到外郊游,以排解心中的忧愁。


我心中的诗经——竹竿

非常无奈地说,又到了猜作者的环节。诗经中很多诗篇都不知道作者是谁,可是问题是不知作者是谁就很难判断诗的大意是什么,本篇也是一样。

先从诗的字面意思上去试着理解一下。

在淇水边上,用一只长长的亮亮的竹竿在钓鱼,怎么能不去思念呢,只是因为太远,而没有到法到达那里,这里的思念是什么呢?这里先做一伏笔。

泉源,就看作是泉水吧。那么这章的前句是写景,写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这明显是一个方位。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一般在当时,女子只有出嫁才会有如此远行,所以,这句是写当时作者出嫁的场景。所以这里回答了第一章的思念,原来是思念家乡。

到第三章,又说了一次淇水在右,泉源在左,我认为只是更加加深了对故土故国的思念之情吧。瑳,傩,一个是表示女子如玉的皓齿,一个是表示女子婀娜的身姿。也就是描述的是一位一少女,或者说是年轻的女子,当时女子十五岁为成年,二十岁之前要出嫁。注意佩玉,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带的,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诗作者应该是一位有身份的女子

我心中的诗经——竹竿

淇水悠悠的流淌,女子驾着松舟,操着桧楫,泛于淇水之上,以排解心中之忧。

那么诗之大意应该是这样的,写的是一位远嫁至卫国的女子,在淇水边钓鱼,后思及家乡亲人,驾舟泛于淇水之上。为什么如此判定,因为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这句方位词,据考,淇水在南,泉源在北,那么这句话可以说明女子是面向东方,卫国之东为齐国,所以,这样判定是齐女嫁与卫国为妻。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卫宣姜,与前文硕人相对。

而女子思归,大抵上是因为现在过得不好,这里是说宣姜所嫁之人不是她想嫁之人,这里值得说一下宣姜的过往,在前边也说过一些,可是当时读的较少,没有了解更深。这里将我心中所想记录一下。

我心中的诗经——竹竿

宣姜本来是与公子伋相爱的,这里可以在邶风静女中找到。可是卫宣公却贪恋宣姜之美,筑新台以娶之,卫宣公是公子伋的父亲,这段可以看邶风的新台。那么本篇所描述的应该是宣姜刚刚嫁与卫宣公不久,思及当下的苦,思及远方父母兄弟,无以解忧,所以泛舟于淇水之上。那么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可以说明夫妻不合,就是桧楫松舟,桧是柏树的一种,松为松树。还记得邶风和鄘风中都有柏舟这样的诗吗?所以当时应该是用柏树做的舟,柏树做的楫才对,而这里用的是松木为舟,柏木为楫,应该是指夫妻间不能同心,故意为之。

我心中的诗经——竹竿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本篇与邶风泉水极为相像,结尾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更是一模一样,这是巧合呢,还蝇故意为之?泉水写的是卫女嫁与齐国,本篇写的是齐女嫁与卫国。其实,有人说泉水写的应该是宣姜之母,此篇写的是宣姜,应该宣姜有意为之,和其母之作。同是背井离乡,有同样的忧思。可是网上或者说是古之学者有认为此篇为许穆夫人,也就是宣姜的女儿所作,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我也只是猜测,不知其真解,诗经为我国三千年前的诗篇,与现代相差过远,我们无法去了解当时的生活状态,更不知当时的文法表达方式,所以,大多为猜测,对与不对,只看个人喜好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竹竿   诗经   佩玉   齐国   泉源   柏树   水边   泉水   美文   婀娜   思念   父母   心中   女子   兄弟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