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善恶》

《论人性善恶》

江西·董永盛


近来,无意间看了好几例新闻报道,引导我开启了对人性善与恶的深思。

中华民族文明史五千年之久,有关人性的探讨,几千年来几乎从未停止过,最为人乐道的应该就是以儒家的两位先贤代表,孟子的“性善论”以及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这二位皆是两千多年来世人所公认的大思想家,他们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虽各不同,但在后期的实践中得到验证,都各有道理,因此引得无数后人深思与讨论。永盛才疏学浅,却也喜文摆墨,今在此恬不知耻的发表一些个人拙见。

《论人性善恶》

以近些年我个人的所见所闻,在经历无数次的深思后所得出的观点,与儒家孟子和荀子两位先贤的思想略有所同也略有不同。人性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善和恶其实经常在人的一念之间,即人都有两面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阴暗的恶面。善与恶都是来源于一个人所接受的思想教育以及生活经历。

高智商造就了人的超强模仿能力,从幼儿时期模就模仿走路说话,到刚毕业参加工作时学习行业的前辈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人在两三岁时便开始思想启蒙,有些小孩会愿意与人分享,有些小孩则比较小气,这都是天性,因为这个年龄的人什么都不懂,分辨不出好坏与善恶,需要家长给孩子做健康的启蒙教育,引导孩子对好坏与是非有基本的认识,此时一个正确的引导格外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这个孩子的一生。待一两年后稍长些,到了四五岁的年纪,开始进入学校,接受老师的正确教导,知识会越来越丰富,对善恶是非也会有更清晰的认知。

事实证明,在思想健康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普遍要性善;而在错误教育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普遍要性恶。南北朝时有一位文学家颜之推,其根据自身的经历教导子孙,并写了一篇《颜氏家训》,家训里面有的一句话:“父不慈,子不孝”,被后人称为至理名言,却也被很多人所误解其本意,以为为人父母应该对子女慈至极点宠至极点,后果就是这种家庭的子女多不孝。其实,颜之推的本意是父母在子女的思想教育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正确的引导并给子女们适当的关爱,这才是真正的好家风。因此从小开始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思想教育的不同会造就人的善恶之分,这也是善与恶的起源。

在离开受教育的环境以后,生活经历也可造就一个人善与恶的改变。元代词曲人杨文奎在创作的《儿女团圆》里有一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句话其实确实有一定道理。人是善变的,纵观古今都是这样,小到行为举止,大到思想性格。原本一直性善的人在经历了某些刻骨铭心的事以后,内心的良知不够,或受利益驱使,或为报复,也或是胡思乱想而一时冲动,做出弃善从恶的反常举动;然而原本性恶的人,也可能因家人或良知的感召而迷途知返,最终由恶转善。民国时期的汉奸头子汪精卫,年轻时可以不顾危险的刺杀清政府的摄政王载沣,最后却为利益而背叛信仰,背叛民族。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时杀害两个亲兄弟夺得太子之位,最后却造就称颂古今的贞观之治。抛却历史,其实在平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形。既有挚友反目亲人成仇的街巷丑闻,也有六尺巷这般幡然悔悟的千古佳话。这就是因生活经历而导致性善与性恶的改变。

《论人性善恶》

由上可知,一个人做善事还是作恶事,跟他接受的思想教育与生活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没有天生的性善,也没有天生性恶,更不要轻易相信有永久的性善与性恶。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意志坚定的人能做到从一而终,而那些发生思维转变的人则是因为定性不够强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善恶   荀子   先贤   秦王   儒家   人性   思想教育   不孝   良知   本意   美文   古今   子女   正确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