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留在万盛图书馆的记忆


那些年,留在万盛图书馆的记忆

大凡热爱读书的人,都会有一段关于图书馆的记忆,我也一样。有时候,一个人徘徊在城区街头,走着走着,就会不自觉地朝图书馆的方向走去。


昔日的万盛图书馆,位于城区万东大道文化广场旁。图书馆有三层楼高,看上去并不起眼,门楼前掩映着一株法国梧桐,足足有两人合抱那么粗。每逢夏天,层层叠叠的梧桐树叶,形成匝地的浓荫。临街卖茶水的老太太占着一片绿荫,常有进城的乡下人来这里喝茶歇脚。也有街上的老人围坐喝茶聊天,市井嘈杂之声不绝于耳。秋风起时,落叶纷纷扬扬。鸣着尖锐喇叭的大车小车,不时穿街而过,带起一地好看的金黄。

那些年,留在万盛图书馆的记忆


  图书馆对公众开放的是二楼,那里有两个比较大的房间。一间为报刊阅览室,由于窗子开得小,加之外面几棵大树的遮挡,常年难得有明亮的光线照射进来。平常来这里读书看报的人比较多。若去晚了,架子上摆放的报刊早已被先到的人取空,只能站在旁边,守着人家看完。那时,从偏远乡村来到城里读书的我,有些清涩和稚嫩、孤僻的样子,还略带点胡思乱想的忧郁,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与幻想。图书馆恰好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只要有时间,我都要混迹于那些读者中间,一度成为阅览室的常客。记得有一段时间,大家都流行剪报,经常看到不少报刊中一些好的文章或插图被人剪去了。有时我也会因某种莫可名状的内心冲动与驱使,趁人不注意时在报刊上开个天窗,窃取我所要的资料。现在想来虽然有些好笑,但那些从图书馆悄悄弄来的资料,不断诱惑着有些叛逆之心的我。不知不觉中,在我心里,种下了对世界最初的美好和对城市的向往。


那些年,留在万盛图书馆的记忆

另一间是外借室。一直未能拥有一个借书证的我,只能站在窄窄的过道上,痴痴地望着室内一排排高高的书架。那些排列齐整的书籍,频频地在向我释放着魔力。醉人的油墨馨香,一阵一阵飘过来,我自觉不自觉地被吸引过去。哪怕隔着玻璃瞧上一眼里面的书,也像喝了蜜似的,心里甜滋滋的。这样隔着玻璃看的次数多了,常常会牢牢记住一些书的样子,比如书名和作者,比如书的颜色和厚薄,甚至连同放书的位置,均烂熟于心。

我也曾试着想办个借书证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喜欢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区里办有一个油印文学刊物,叫《矿苗》,负责杂志编辑的是一个叫龙吟的老师。有一次,我把收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交给他后,在闲聊中,我告诉他,能不能想办法给我办个借书证。龙老师见我对知识的渴求,喜欢看书,答应帮忙给我办一个。当时我一听,心里高兴极了。可当他去找图书馆的馆长时,得到的答复是,我不具备办证的条件。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所说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必须是正式单位的职工;二是必须是城镇户口。这两条在当时我一条都不具备,谁叫我没有单位?谁叫我是农村户口呢?办不到借书证,他就给我出了个主意,告诉我说,以后我需要看什么书,只要告诉他书的名字,由他去借出来给我。听到这话,我激动得差点哭了。


那些年,留在万盛图书馆的记忆

后来到城里上班后,两个“条件”都具备了,第一件事就是去图书馆办借书证。心想,有了一个借书证,就能领我堂儿皇之地走进图书馆,走进书的海洋,去寻找当年那些只能记住书名、颜色却无法读到的书。借书证办下来后,泡图书馆的时间就多了。尤其是周末,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虽然有借书证了,可以将书借回家,但我还是喜欢呆在图书馆看。除这里有浓厚的读书氛围外,最主要的是这里没有任何干扰,可以躲到这里静下心来看书。每次只要一到图书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光都是在里面度过的。有时看书看到入迷处,竟忘记了吃饭时间。管理员见我不愿意离开,竟让我替他“守门”。以至于到后来,人们都把我当成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了。


而我到图书馆,除了看书看报外,最多的就是做笔记,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为报纸、杂志开天窗了。因为在报纸杂志上开天窗,说小点是不文明的举动,说大点是破坏行为。那个时候虽说也知道,但是不得已而为之。每次去图书馆,我都要带上笔记本。遇到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就记下来。开始是偷偷记,怕被管理员发现。由于去的次数多了,渐渐地与管理人员熟了,后来便理直气壮地坐在书桌上记。回到家里,搂着我那记满资料的笔记本,感觉自己是多么的富有啊!由于长时间的抄写,让我的右手中指、双肘关节都磨出了硬硬的茧子。这些茧子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这也许那段抄写时光给我留下的真实印记吧!


那些年,留在万盛图书馆的记忆

那个时候,在图书馆像我这样喜欢看书的人特别多。大家都忙于充电,提高自己。不像现在这样,很多人一有时间不是喝酒、打牌,就是唱歌、跳舞、打游戏。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也不熟悉,但聚在一起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默契。各看各的书,各写各的笔记。偶尔抬头目光相遇,不同的面容,却在眉宇间有着相似的书生意气。我看书速度比较快,几乎每周一本。很多书,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童年》《我的大学》等都是在那个时候读的。那时我很羡慕在图书馆工作的人,他们不但拿着工资,而且天天和书打交道,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


相比大城市里的图书馆而言,我所在城区的图书馆比较寒酸。且别说藏书少得可怜,就连架上的书也大多为多年前添置的。当时就想,如果能够每年添置些新书,再拥有一座气派的图书馆该多好。在这样一座图书馆的二楼或三楼,我会找一处靠窗的位置,慢慢品读喜爱的书刊。轻轻打开书页,闻着淡淡的书香,听着耳畔书页轻微翻动的声响。或连书页都无需翻开,只需闭上眼,任气息在周身流动。那份坐拥书室,凝神静思的感觉就足够享受了。

那些年,留在万盛图书馆的记忆

几年前,因城区旧城改造,图书馆搬迁到了孝子河对面新建的文体中心。新的图书馆与旧图书馆相比,不但环境优雅,宽敞明亮,而且还增添了不少图书。遗憾的是,读者却明显减少了。据那里的工作人员说,自从图书馆搬到这里来后,每天前来看书的人不到原来的一半,外借室有时一天也难得有人借书。即便是这样,我依旧如一个虔诚的圣徒,常去图书馆走走,似乎有什么东西丢在那里,或被什么力量推着。每次走进图书馆,就像听从某种神秘的召唤一样。因为那里闪烁着神圣的光芒,我已离不开它的照耀了。

尽管是这样,我仍时不时想起先前那幢老旧的图书馆,想起给我借书的龙吟老师,还有那些风雨无阻来图书馆借阅图书的读者们。只是,阅览室里先前曾点亮过我的那些辉光,再也无法找回了。我只能于心灵深处,对那些曾经的文化坚守者和信仰者,满怀深深的感恩和崇高的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辉光   万盛   图书馆   借书证   民间文学   茧子   阅览室   美文   报刊   书页   城区   条件   读者   记忆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