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楚汉八百年,史上最艰辛创业史

导语:然而楚人是高兴的,他们从来不怕吃苦,不会因为致命的打击一蹶不振。楚人在所有人都认为无法生存的荆山中,建立起了一个后来称霸天下的大帝国。

武王伐纣,周朝建立,大行封赏,所有人都额手称庆,等着瓜分胜利果实。然而远在南方的楚人,却没有像其它部族那样接受封赏,毅然决然离开居住已久的丹阳、汉水,阖族南迁进入从未开发过的荆山。

荆山,顾名思义,满山荆棘,不适宜居住。楚人在丹阳、汉水经营了很多年,把江汉平原变成了一方沃土,然而他们宁肯放弃世代经营的美好家园,也要光着腿一步一道血口子地深入荆山,就是为了躲避刚刚建立的周王朝。

我命由我不由天:楚汉八百年,史上最艰辛创业史

武王伐纣

一、看清危机、当机立断

1、楚、周决策者之间的矛盾

周文王准备伐纣时,曾广招天下贤人,为自己出谋划策。这些贤人有: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其中“鬻子”就是鬻熊,他是芈姓楚国有史可征的初代国君。

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姜子牙为文王准备伐纣,正是大雪天,漫天的鹅毛大雪铺天盖地,雪地中远远走来一行人。姜子牙知道这些都是神通广大的世外高人,就把他们请进帐篷奉茶,奉茶时仔细观察,发现那些人恭敬地请他们当中披着熊皮的一位长者先喝。于是姜子牙就先对这位长者叙礼,长者非常高兴,决定留下来帮助他们。

这位披着熊皮的长者就是鬻熊。

楚人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楚国的这位初代国君,是周文王的老师。那么他教给文王的是什么呢?是周文王非常得意的八卦占卜与天文知识。

楚民族起源的东方祝融部落,祝融部落能追溯到太皞伏羲。伏羲的特长是什么?是创建了八卦这种推演宇宙运行的方法。周人在早期的知识扩散中可能接受到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但在周文王这一代,鬻熊给他集中补习了一下。

我命由我不由天:楚汉八百年,史上最艰辛创业史

伏羲像

可以看到,在武王伐纣之前,周部落决策者和鬻熊之间的关系还是礼敬有加、非常融洽的。

但是,武王伐纣开始,鬻熊就在周人的描述中不见了踪影。是芈姓楚人没有参加伐纣战争吗?还是原本参加了、又因为某些原因在功劳簿上被抹去了呢?

我们先设想第一种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芈姓退出了联盟,可能是楚决策者和周决策者之间的理念不同,也可能是实施方略有分歧,也可能是关于战后分配的问题没有谈拢,也可能是发现了什么关于周人的不可公之于众的秘密。总之,楚决策者与周决策者离心,分道扬镳了。

第二种情况,楚人参加了伐纣战争,但是战争结束后,周天子不好对楚人进行封赏。为什么呢?“楚为周师”,他们的地位太高了,一方面楚人实际上对周人存在威胁,一方面可能楚人确实不怎么服气这个后起的“晚辈”。

楚人起于鸟崇拜的伏羲部落,在华夏大地最早的鸟崇拜信仰中可谓“名门正派”,而周起于西方异域,是蛇崇拜信仰,周最初兴起的时候,在中原各部族心目中是蛮荒异域的一个“旁门左道”的小邦。老克拉总是看不起新贵,都有这么个血统心理。

于是,周人为了打压楚人,抹去了他们的功劳。无论以上哪种情况,总之,楚与周之间出现隔阂了。

2、分封时的冷落

武王伐纣,商纣王帝辛奔入鹿台,以一把大火烧毁举国宝物,连同自己的身体作为祭品,降请祖先神灵,与周人做最后一搏。然而,神灵的精神慢慢消退在时代的赓续中,力量强大的新神将他的精神覆盖天下。

这就是“封神榜”,一代新神上位了。

周武王获得胜利后,分封同姓宗亲,同时也封赏异姓诸侯,与大的部落进行会盟。这次会盟邀请了楚国君熊绎,然而却没有给他象征诸侯地位的鼎、钟等宝器,会盟时让楚君熊绎进行燎祭等祭祀仪式,没有与其它部落的君王放在同等位置上。


我命由我不由天:楚汉八百年,史上最艰辛创业史


楚人对这次会盟的待遇始终怀有怨言,《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后来的楚君仍在抱怨说:“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弁、楔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楚人对周人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在分享胜利果实时却被周人摆了一道。

不仅如此,周获得正统地位后,一再坐实自己的正统身份,重新编定神话,将一些赫赫有名的神话与英雄编定到自己的谱系中,此时身处南境的楚就再次被坐实了“蛮夷”身份。

如果说之前是暗中离心,那这次会盟就是明着昭告天下,我周人就是要打压你楚人,楚人就是不能与我周人平起平坐。

3、周人对楚人的防范

楚人看清了局势,周天子对楚人的定位低于其它诸侯,只让他们做祭司。

楚人甘心吗?

不甘心。他们是连舜帝都不能让他们低头服输的祝融部落,又怎么会向好比姨太太上位的“区区”小邦周俯首称臣呢?

楚国决策者不仅不服气,更是清醒地看清了微笑面皮之下如矛林立的危机。周人是容不下他们的,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论出身,论资历,论智虑,论武力,楚人完全不输周人,甚至有超越他们之处。如今楚这头悍熊不服从于自己,留着日后肯定有反咬自己的那一天。

周人心里的疑忌和顾虑,楚人看得清清楚楚,衡量局势与双方实力,楚人决定暂时避让。

于是就在大家什么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楚人当机立断开拔了。他们抛弃肥沃的土地与带不走的辎重,推着柴车长途跋涉向蛮荒之域进发。他们要一避再避,避到周人长鞭莫及之处。

可以说,楚国决策者的认知是非常清醒的。作为异姓诸侯王,周天子这个最高老板容得下他们吗?容不下,尤其是功劳赫赫的开国重臣,直接威胁到大股东的地位。

最明显的例子是姜子牙,他为周王朝的建立肝脑涂地,他的后代分封在齐。然而周天子根本不会放他们过安生日子,在齐的旁边建立鲁,也就是周天子的长子,眼瞪眼看着姜子牙一家,防范他们任何可能会威胁到大股东的举动。

于是明白的楚人走了,走的干干净净,仿佛在华夏大地消失一样。然而,周人还是不放心,放那么大一头猛兽在南边,他们还是害怕。周天子象征性地对楚国进行了分封,封他们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中最低的男爵,封地五十里,这五十里就是楚人避入的荆山。言外之意,你们禁足在这五十里荆山中,不要再出来了。

封赏完,周人还是不放心,又在周与荆山之间的汉阳一带设立了“汉阳诸姬”,就是十几个姬姓小国,作为隔绝周与楚之间的屏障。如果楚人打来,起码还有十几个远方宗亲做前线炮灰。


我命由我不由天:楚汉八百年,史上最艰辛创业史

汉阳诸姬


同时,楚作为封国,要向周王室缴纳“桃弧棘矢”的贡品,即用桃木做成的弓、用荆棘做成的箭。桃弓棘箭,微不足道,但仍要楚人跋山涉水定期送到周王室去。这繁琐隆重形式就是为了提醒楚人:你们世世代代都是臣子。

楚人通过南迁避开了危险,保存了火种,接下来的八百年就开始苦心经营,咬牙切齿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史。

二、意志顽强,不断发展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是楚人避入荆山再次开拓的典故。流传近三千年不绝,其艰苦程度恐怕没有任何一个部族能出其右。楚人推着柴车进入荆山,长途跋涉使他们的衣服都破烂不堪,一穷二白,穷的只剩一条性命。然而楚人是高兴的,他们从来不怕吃苦,不会因为致命的打击一蹶不振,楚人在所有人都认为无法生存的荆山中,建立起了一个后来称霸天下的大帝国。

1、站稳脚跟,获取资源

楚人在荆山烧山耕田,从零开始,一点一点积累资产,扩大领地,从熊绎到熊渠经过五代人的经营,楚国又重新有了规模,迎来楚国史上第一个全盛时期。

熊渠向长江中下游出兵,征伐杨粤至鄂,疆域由江汉平原扩展到南阳盆地。当时周夷王王室衰微,熊渠驱驰于江汉平原,公然表露自己的心声:“我蛮夷也,不与中原号谥”,意思是说“我是蛮夷,不使用你们中原的封号”,去掉周天子给他们的男爵称号,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

这时的楚国君俨然一方天子。后来周厉王中兴,广伐东部与南部属国,熊绎怕给楚国招来祸害,就把自己封的王号去掉了。

然而,楚国的意气风发刚刚开始,熊绎对长江中下游的征伐是为了获取铜矿,铜是制造武器的主要材料,掌握了铜,就掌握了能敲扑天下的杀伤性武器。楚人掌握的铜矿资源超过全天下90%之多,壕到随便造套编钟就能挥霍两三吨铜。这是令天下艳羡的资源优势,也是后来秦国反复想夺下楚国的原因。他们实在太壕了。


我命由我不由天:楚汉八百年,史上最艰辛创业史

曾侯乙编钟 重2567公斤


历经熊渠、若敖、蚡冒,到熊通一代,楚国就在江汉间称霸了。

熊通的胃口远大于诸位前王,他不满足于只在汉水之南称霸,将战旗挥到了汉水之北。熊通继位不到三年,就出兵讨伐申、随,申国位于南阳盆地,随国位于随枣走廊,申、随两国是洛邑与江汉之间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如果攻下申、随,楚国雄兵就可以长驱直入攻进东周都城。

然而,这场仗并没有打成,随国前去求和,于是熊通就让随侯替他去向周天子提条件。熊通让他传话说:“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熊通这是在用武力威胁周天子,让周天子提升楚国的地位。周王室当然没有答应,熊通大怒,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当即就宣布自己是楚武王,这开了春秋时代诸侯称王的先河。

2、重视教育,培养优秀的继承者

熊通的儿子熊赀是楚文王,就是给和氏璧昭雪的那位。熊通非常重视教育,他从申国请来老师对熊赀进行严格教导,学习大国的管理方式。楚文王的文治更在乃父之上。他健全了楚国的法律政令,对待犯罪的王子与平民一视同仁,同时非常明白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并能身体力行。

熊通在国家管理机制上进行了自己的创新。他攻克权国后,把权国改成权县,设置最高长官“权尹”进行管理。后来权国贵族联合权尹叛乱,熊通就把他们迁出权县,孤立看管起来。后来熊通每攻克一国,就把该国的贵族迁到楚国,然后把该国改成县来管理。

县制可谓中国行政管理制度史上的一个飞跃,旧时的分封制极易造成分裂割据,而由中央任命长官并轮替的县制确保了国家的稳定统一。熊通在行政机制上的创举可谓石破天惊。

我命由我不由天:楚汉八百年,史上最艰辛创业史

楚文王传楚成王,楚成王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外交家,他灵活掌握了利用各国制衡趁机发展壮大自己的手腕,开始左右诸国局势。

楚成王有一系列著名的外交事件,如不费一兵一卒的“围许救郑”,以国君之礼待逃亡中的晋文公重耳。其还改变武、文二世向中原扩展的策略,转而征伐东部的淮水流域,一则避开风头正健的齐国,一则切断北方获得铜资源的道路。相较于先君迎头硬上的霸气,楚成王更多了迂回柔和的智谋,运筹帷幄就能渔翁得利。

齐桓公三十年,八国联合伐楚,驻扎在楚国附近而不向前。楚成王派一位大夫去问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何故?”

管仲回答,这次来楚国是替周天子处理两件事:一是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苞茅,导致周王室祭祀时没有用来过滤酒的东西;二是西周时,周昭王曾南征荆楚,在汉水溺死,传言是楚人设计害死的,来问问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显然是挑起战争的借口。

楚国使者正色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意思是,楚国不进贡苞茅是楚国的错,以后会继续进贡,至于昭王溺死在汉水的事情,请您去问汉水好了,跟楚国没有任何关系。把齐桓公怼的够够儿的。

此时的霸主虽然是齐国,但楚国有了可以和齐国抗衡的军事力量,不然八国也不至于都到楚国边上了也不敢开打。之后,齐桓公邀请楚国将军屈完和自己同车阅兵,齐桓公炫耀武力,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回答:“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意思是你们齐国要是一心修好,我们就以礼相待,你们要是较量武力,那我们也不怕你们。

3、全面开花,称霸天下

经楚穆王,至楚庄王一带,楚国正式称霸春秋。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经过漫长的隐忍和韬光养晦,重整国内治理与经济,挥师北上与晋争霸,楚师一直打到东周都城洛邑,问鼎中原。


我命由我不由天:楚汉八百年,史上最艰辛创业史

楚庄王问鼎中原


周天子派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询问只曾听过、未曾见过的象征天子地位的九鼎详情,王孙满委婉地表达获得天下“在德不在鼎”,意思是即便你们靠武力推翻了周天子,也得不到民心。

楚庄王其实对周天子的位置并没有什么兴趣,江汉广阔富庶,比北方这些已经没落的都邑待着舒服地多。于是,他只是在周王宫外转了一圈儿,散够了豪情与雄心,就回去了。

楚人在江汉间尽力发展经济,耕种,渔猎,开矿,手工业,一样不少。到了战国的楚威王时期,楚国就到了极盛。

极盛的楚国,疆域最大,北至汝淮,东接吴越,南控彭蠡,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都在他们的掌握。粮食充足,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沃土千里,著名的云梦大泽,提供丰富的渔猎资源,楚人得意地自诩“鱼鳖鼋鼍为天下富”。最重要的,楚国控制了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高品位铜矿,这几乎是整个华夏的军事命脉。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命大将景翠袭越,杀越王无强,越国诸公子各自离散,从此越国覆灭。这个时候,楚国的威慑力在诸侯间达到巅峰。

三、创业成功,找回主场

楚人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没有哪个民族像他们这样经受如此多伤及根本的磨难,也没有哪个民族像他们这样只要一息尚存就能东山再起。说楚人的奋斗史,就不能只从楚国八百年说起,而是溯源到更早的三皇五帝时期。早在三皇五帝时期,这个部族的经受的打压和抗争就开始了。

1、楚人的王霸基因

楚民族起源于山东祝融部落。舜帝命黎为“火正”,保管生生不息的火种,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人们就尊称他为“祝融”。“祝”是男巫,“融”是火的光耀,“祝融”的意思就是掌管火的大巫。


我命由我不由天:楚汉八百年,史上最艰辛创业史

火神祝融


共工氏作乱,舜命黎去诛杀共工部族,黎没有赶尽杀绝,为他们留下了人口,舜大怒,看准时机随便找了个借口杀掉黎,并把他们的后代流放。黎的族人和共工的族人一起进入江汉间,开始最早的拓荒,成为后来人们口中的蛮夷土著:三苗、九黎。

按照《竹书纪年》中的描述,尧舜之间并不是和平禅让,而是舜帝武力夺权,他把尧帝囚禁在平阳,并且给尧帝的儿子朱丹冠上罪名,流放,使父子不得相见。朱丹跑到江汉间,获得了三苗、九黎的支持,兴兵讨舜,然而最终失败了。舜帝坐稳了正统帝位,三苗、九黎被盖上了反叛蛮夷的负面定性印章。

初代祝融黎被诛杀后,他的弟弟吴回继任祝融一职。这时候祝融部落发展壮大,分出八个氏族,向外迁徙。此时的祝融部落扩散出山东,定居河南、河北、江苏北部一带。

迁到河南的一支,与从西方迁来的印欧白种人部落融合,接受了这支印欧白人的“芈”姓和胁生神话,融合出“芈”姓部落。这支芈姓虽然衰微,却是后来光耀楚人的星星火种。

接下来不知什么原因,这支芈姓拒绝在中原地区继续发展,或许是来自中原较大部落的威胁,他们没有像彭、濮等其它支脉那样臣服于别的王室,而是与早在江汉间开拓的苗、黎取得了联系,举族南迁,进入丹阳、汉水。这支芈姓与苗、黎重新融合,形成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楚民族。

可以看出,楚人一直被大的部落忌惮、打压,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与行事标准,始终不绝对服从于王权。一山不容二虎,王不见王,楚人不是不忠诚,而是他们自己就是作王的材料。

他们只能当一把手。

(关于楚民族的起源,可详见文章https://www.toutiao.com/i6833562388738867723/)


我命由我不由天:楚汉八百年,史上最艰辛创业史

祝融峰大庙


2、周王宫太史官的预言

楚人在江汉间崛起后,很多人搞不清楚国的来历,好像突然之间就出现了一个芈姓,还异常强大。于是郑桓公就去周王宫向太史伯询问周人的来历。太史伯就对楚人必然登上王座做出了如下预言:

“凡是成就天地一样大的功德的,其后代必定彰显。虞、夏、商、周的祖先都因为人民建立不世之功而位列王公侯伯。祝融也立有昭显天地的大功德,而他的后代却没有做上王公侯伯。祝融的后代如今散落各地,有跻身其它王室的,有并无任何建树的,有没有后代的。如今只有芈姓一支在荆楚间,虽然他们现在还蛮荒粗始,却实在具有昭明的德行。如果周衰落了,楚必定兴盛。”

太史伯知道所有部族与姓氏的来龙去脉,他知道楚人祖先祝融的莫大功业,也知道祝融部落一直以来承受的打压——每一个称王的部落都忌惮不驯服的楚人。彭、濮等早早臣服于其它王室的祝融支脉,看上去位列公卿,实际上已经形同虚设,再也没有重新彰显祝融功业的可能。只有江汉间芈姓一支,虽然衰微无闻,却始终保持着王者应有的血性与意志,艰苦卓绝地进行开拓。如果祝融一脉重新光耀,那必然是在芈姓一支。

3、登上时代王座

太史伯的预测应验了。楚人在江汉间经过七八百年的经营,终成一方气候。

他们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经济、文化、制度、生产力方面的建树都处在时代前沿,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战国后期诸侯兼并加剧,大一统成为时代迫不及待的诉求。秦人以武力被时代选中,成为大一统的实现者。然而,武力统一只是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还要发展治理,秦人就捉襟见肘了。于是短短十几年,秦人完成武力统一的使命后就退出历史舞台。


我命由我不由天:楚汉八百年,史上最艰辛创业史

《楚汉传奇》剧照 楚人刘邦与项羽


楚人建立起汉朝,凭他们在江汉间摸索出的先进经验站稳了脚跟。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推行的一系列制度,都能在楚国的举措中找到雏形。时代向前发展,能登上时代潮头的人,都是符合时代诉求的人,他们恰好能敏锐地抓住最前沿的风口,成为时代的代言人与推动者。

汉代建立,华夏主体因此得名“汉族”,以“汉”为名。当初一直被污名化作为“蛮夷”排斥、打压的祝融部落,终于扳回一次属于他们的主场,成为华夏大地上的正统。

而当初那些给周天子做高管的异姓公卿至今仍在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江汉平原   汉水   国君   楚国   蛮夷   封赏   创业史   中原   齐国   决策者   王室   诸侯   美文   后代   艰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