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与入世之间我所见

道家常讲“出世”,追求的是回归自然,回归本性,回归真我,超越世俗的限制,不为高官厚禄,金钱美女所累,等到你宠辱不惊,闲看花落的时候,你就悟道了。

它寻求的是一种超脱,超然物外的轻松和自在,所谓“逍遥游”如是。可是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有其特殊的社会属性,有亲人有朋友有工作有….,有道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岂能无纷争。纷争为何,皆为“名”来,皆为“利”往。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故而成了悟道的基本条件。

这样看来那些隐居山林的隐士们似乎都是在走这条路,“出世”嘛,首先就要离“世俗”远一点。这时你会想到诸葛亮,姜子牙等的隐士高人,无不是也。有道是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这只是地点的不同,却看不出道行的高低。

修真悟道,何谓真?何谓道?千百年来的解释各不相同,最多见的便是武侠中的道。武侠玄幻中的道是道的一种,道行越高,武功越发得厉害,但是它仅仅只是道中的一种,若是用现代的话讲,它只是诸多门类学科中的一种。 “真”和“道”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意思,它就是天地法则,自然规律,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矛盾。说到“矛盾”又得扯到易经了,简简单单的一个太极八卦图就道破了矛盾的本质。对立统一,相互渗透,条件转化。这是推动事物发展前进的内因。你可能就觉得这些话好像在哪听过,对了,就是“自然辩证法”在你的哲学课上讲过。易经本就哲学一脉。

出世与入世之间我所见


修真悟道本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参悟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等。不过由于现代学科门类的不断细化,万物通行的规律渐渐显得不那么直接,不那么具体。

大家都是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科中,不断的学习,了解一个学科到透彻就已经很不易了,达到大成,越是登峰造极,越是能体会到那蕴含在该事物表面的内在规律。如果让不同行业的专家,宗师们济济一堂,抛开学科本身谈谈他们对这些潜在规律的认识和看法,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说的一定都是相似的---“殊途同归”用来形容现在这种状态就再合适不过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简变繁,生出无数学科门类,不断细化,再细化,正是“生万物”,创世纪的过程。反而言之,我们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门类着手,不断探寻其内在运行规律,等到你化繁为简,高屋建瓴的时候,正是回归事物本源,大彻大悟的时候,而这一过程就是修真悟道。正所谓“人生就是一种修行”。

出世与入世之间我所见


“修行”在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不胜发达的古代,它仅仅只包含了对自身德行,处事方式,强健体魄等方面的锻炼,如佛家,道家等等。或许我可以把它称之为狭义的“修行”。广义的“修行”,它是覆盖所有学科,所有人的。读书,工作,生活等等,无不是修行的一种。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稻盛和夫”(虽然他一手缔造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神话,但我个人认为他更像个教育家),有个很有见地的观点,他认为就是再普通的员工,平凡的岗位,只要他用心去做,去感悟,他就能成为他那个领域的专家,同时德行也会达到一定的高度,实现自我价值,赢得社会的尊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庖丁解牛”仅仅是杀牛这么一件看起来不入流的事情,同样可以感悟它的“道”,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它的表象就是“游刃有余”的境界的。

出世与入世之间我所见


大致谈了谈“修真悟道”,好像和“出世入世”没什么关系啊,其实不然。诸葛亮,姜子牙无疑都是隐士高人,道家老庄更是“出世”的倡导者,他们无不是学富五车之辈,怀经天纬地之才。“出世”只是他们的表象,可是“得道”却是他们共通之处。那么他们是如何“得道”的?无“修真悟道”之过程,即便聪明如他们也不可能达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悟道之本。“修真悟道”无碍如是。既然要读书,要行路,不“入世”又如何修行呢?可见“入世”是修行的必要条件。佛家常讲“拿起”,“放下”,你不曾拿起,又如何放下,放下什么呢?不曾“入世”又何谈“出世”…….

“入世出世”本就是一对矛盾体,作为“修真悟道”这事儿,“入世出世”就是它的内在矛盾,它的“道”。你知“道”了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佛家   易经   有道是   自然规律   隐士   道行   教育家   门类   道家   美文   万物   学科   事物   规律   矛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