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们矛盾的亲密关系问题?找对象为什么这么难?

发现身边有的人过了三十左右的年纪,寻求另一半的方式会忽然之间的直截了当起来。

“我收入xx,在某某有房,养了一只猫,车也有,一辆电动的,现在开得比较多,比较环保。另一辆汽油的,开得少。”

“我现在还住家里,收入xx,家里有额外买房的打算。”

......


经常性的就是这样说完自己的条件,然后对方也开始交换条件。谈完了物质基础,觉得差不多是门当户对了才会有后续,否则就886。


恋爱变成了一件也可以量化的事情,一二三四个条件,一项一项打钩。爱情经济学,成了。理性人,永远的神。


我断然是没有取笑的意思。他们可能经历过了那种没有那种物质基础的恋爱,然后撞得头破血流。也过了受激素支配的年纪。然后发现,搭伙过日子嘛,开心就行。


在此之前的,他们也抗拒相亲,在乎颜值、三观、兴趣爱好、共同话语。但最后似乎终究逃不了一场场的匹配打分游戏。


恋爱真麻烦


“面倒塞”,在日语中是麻烦的意思。要吃面了,发现面倒了确实很麻烦。

放到恋爱中来也挺合适。要谈恋爱了,发现恋爱要去迁就,自己的注意力要被占有,还有分享生活空间,甚至进入自己的精神领域。

这一切真的麻烦,很麻烦,相当麻烦。如果一个人就很快乐,生活里不用纠结太多,盘算太细,为什么需要另外一个人呢?仅仅是因为孤独,看到别人一对对的很羡慕吗?


在一次次的审问自己后,对亲密关系的看法难免陷入一种混沌状态,一下想要,一下拒绝。哪怕拥有了一个理想满分情人,也还是不断地怀疑,最后一拍而散。最令人后怕的情况是,这样的行为不断重复,成为“恐怖游轮”一般的噩梦存在。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亲密关系不在此列,或者说,拆开了看更好。与此同时,也有一大商人瞄准了这块蛋糕,可以拆那就会发现问题,有问题就有解决方法,方法有可以汇总起来成“课”,然后利用情感缺失、双商隐身趁虚而入。随即有了泛滥网络的私密情感沟通课,爱情挽回课,爱情知识课,灌输他是权威,所以连爱情这么私人的情感也要听他的的理念。如此这般,收割一波,看其内容不过是个“二道贩子”。


与上一代人的不同


有一种说法,中国在短短四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启蒙、文艺复兴、科技革命等历史大进程,而这些在西方却花了几百年的时间。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巨大的割裂。这种割裂不是基因上的,而在文化理念上。以前十年一个坎,现在三四年就是一个坎。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和家里几个弟弟妹妹差五到八岁,那种文化造成的差距就十分巨大。在他们面前,我是个食古不化的老人。


回到亲密关系上来。如今的亲密关系和我们的父辈相比,到底有何不同?


在这里,我要做一个说明。没有详实的数据,没有田野调查,人生经历不丰富,只能从我和身边一些情况出发,社会缩影自然是称不上,但希望这样的一隅能提供一些帮助。


我们的父母还在一个家本位的文化里。他们经常说,你要听我们的,父母比你有经验。

我们在一个“我”的文化里。主体性非常强势,都是我要如何,我想干嘛。


因此,对于亲密关系的看法也大不一样。父母更多的是考虑一种关系,比方说要门当户对。而我们靠的更多是感觉,要找寻一种纯粹。


那我自己举例子。不太愿意父母过问自己的感情,问什么都不想说,想赶紧转移话题。能聊下去多半也是出自不想被啰嗦。


对于感情,我们是矛盾的

强势的“我”对亲密关系有许多影响。渴望又拒绝。一方面是对感情更为严格,要纯粹;另一方面是对感情的消费,海王养鱼,备胎成串。一群人是母胎单身,另一群人事情感老手。


在寻找“我”中迷失,此时沙滩上的人脸被海浪冲散。


学生时代的恋爱就是从矛盾开始的。“喜欢就表白啊”,这是经常能从朋友嘴巴里说出来,但是大家心知肚明,说和做事两码事。总会出于“别人好优秀,自己太辣鸡”“说出来连朋友都做不成”等原因作罢。


真能做到“喜欢就表白”的人都是相当可爱的人。不怕自我被否定,能承受被发好人卡的戏谑。


当告别学生后,矛盾进一步激化。参与到一个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中,对于亲密关系的看法也会“经济化”,开始打量,盘算。


想来原因也很简单,有什么资格让别人和一个没钱的自己过日子,要别人吃苦?更何况还有一起吃苦,一起享乐就不必了的案例。


面对这样的矛盾开始寻求刺激,夜店、酒精、SM等等。感觉获得了压力释放,但这压力释放又不是真正需要的,只是暂时的转移。而且这些也是有代价的,刺激阈值的不断上升,造成快感越来越难获得。


既然如此,另一个人还重要吗?

那么面对与父母的不同,社会的压力,自我的矛盾,他/她还重要吗?


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


这听起来有点恋爱脑,其实不然。


出于“我”的关系,我们迫切地寻求对于“我”的认可。这一点,父母已然很难作到,代沟太大。寻求社会,社会对谁都不会是以宽容的。自己给自己认可,大多情况是不断怀疑。


最后的出路就是另一个人。那个被你接纳,让你又爱又恨的例外。


荣格提出过两个特别重要的心理原型: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分别代表男性心目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心目中的男性形象。男性心灵中的阿尼玛与女性心灵中的阿尼姆斯可看作是个人的内部形象,即“内貌”。


这不是什么科学解释,但依然有效且重要。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段比较满意的亲密关系,那么就不会活出自我,其“内貌”会逐渐显现。换句话说,会活得像自己理想中的另一半的样子。


但人应该活出自己不是吗,怎么活成想象中另一半的样子了?


亲密关系在建立之初,一个人是如此的会发掘另一个人的闪光点,全面地肯定这个人,觉得ta哪里都好。


在失败之后,先要说服自己,怪自己过去种种的行为。但当发现这样不好过后,就转向否定对方,这个人本一无是处,瞎了眼才会看上ta。


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会发现是多方面的不合适,而这些不合适在刚开始就已经初现端倪。


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可以怪别人,怪猪队友,怪领导瞎指挥,怪风口...但亲密关系里只能怪到具体的人,要么你,要么ta,但最终都是你。现在的人如此害怕亲密关系的失败,大多可归因于此。


在以前,人不会琢磨什么是感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了一个人就认定了。更糟糕的是,男的往往占有主动权。


而在一段现代的感情中,人会琢磨:我们感情怎么样,还好不好?我为什么非得和ta在一起?哪怕是在热恋期也不禁自问。


因为过去有家庭和社群这样的强外部关系纽带,有“惯性”让人做这些做那些就好,不用怀疑。而现在这些强关系或在消失,或在减弱,个人意识的觉醒促使了对上述问题的不断发问。


确定性的缺位,让人走上了向往的自由恋爱,也让人变得没有安全感,多疑。可以看见的是,女性的主动权变多。


再接着,互联网让选择的机会增多了。不再是一对一的一往情深,而是多对多的见一个爱一个,一对多的广撒网。


各种交友软件实在是太方便了,早年的摇一摇,如今的滑一滑,都在向人挥舞着充满魔力的手。


这就使亲密关系走向了“博弈论”。博弈论中有个囚徒困境,讲得是在面对牢狱之灾,两个最后的选择是不合作供词,不串供,走向背叛。


引入到亲密关系中,两个人最后走向的也是分手。因为亲密关系是如此的不确定,又是有如此多的选择。


另外,提前说分手的那一位受伤总是小的。早早地全身而退总比最后的狼狈逃窜来得轻松。


既然如此,人们就非常容易走上一种开放式的感情。一方面能解决情感上的诉求,另一方面不用受到太多伤害。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萨特和波伏娃,开放式爱情的一个例子。


这两位大哲人一生保持情侣关系,但是没有领证。因为两位觉得如果爱情需要一本证书来证明,那么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就不再纯粹。


两位只是互相约定,定了份私人契约。在契约中,规定了坚不可摧的忠诚,同时也保证了每个人的自由。有“必然”之爱(他们俩的爱情),也有“偶然”之爱(萨特后来有过很多恋情,而波伏娃,除了萨特之外,至少有过三个重要的男人,她对那个美国小说家尼尔松·奥尔格伦的感情尤为强烈)。


但很可惜,开放式爱情也并不是解决之术。他们俩什么都做了,也招来各个年龄层的恪守陈规者的厌恶。


哪怕比开放式更近一步,走向快餐式、体验式。就我所看到的,采用这样一种方式的人也并没有获得他们想要的。


至于出路在哪?或者说该是什么样一个模式?很抱歉,我不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我本就是逃避的那一方。何况,我不觉得亲密关系该有一个明确的定式。


如果觉得需要,那就去谈。觉得暂时不用,以后再说,那就好好充实自己。仅此而已。

令我们矛盾的亲密关系问题?找对象为什么这么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萨特   矛盾   开放式   美文   麻烦   走向   父母   感情   恋爱   关系   发现   女性   情感   社会   爱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