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是一场牢笼里的博弈?

在以前,人不会琢磨什么是感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了一个人就认定了。更糟糕的是,男的往往占有主动权。


而在一段现代的感情中,人会琢磨:我们感情怎么样,还好不好?我为什么非得和ta在一起?哪怕是在热恋期也不禁自问。


因为过去有家庭和社群这样的强外部关系纽带,有“惯性”让人做这些做那些就好,不用怀疑。而现在这些强关系或在消失,或在减弱,个人意识的觉醒促使了对上述问题的不断发问。


确定性的缺位,让人走上了向往的自由恋爱,也让人变得没有安全感,多疑。可以看见的是,女性的主动权变多。


再接着,互联网让选择的机会增多了。不再是一对一的一往情深,而是多对多的见一个爱一个,一对多的广撒网。


各种交友软件实在是太方便了,早年的摇一摇,如今的滑一滑,都在向人挥舞着充满魔力的手。


这就使亲密关系走向了“博弈论”。博弈论中有个囚徒困境,讲得是在面对牢狱之灾,两个最后的选择是不合作供词,不串供,走向背叛。


引入到亲密关系中,两个人最后走向的也是分手。因为亲密关系是如此的不确定,又是有如此多的选择。


另外,提前说分手的那一位受伤总是小的。早早地全身而退总比最后的狼狈逃窜来得轻松。


既然如此,人们就非常容易走上一种开放式的感情。一方面能解决情感上的诉求,另一方面不用受到太多伤害。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萨特和波伏娃,开放式爱情的一个例子。


这两位大哲人一生保持情侣关系,但是没有领证。因为两位觉得如果爱情需要一本证书来证明,那么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就不再纯粹。


两位只是互相约定,定了份私人契约。在契约中,规定了坚不可摧的忠诚,同时也保证了每个人的自由。有“必然”之爱(他们俩的爱情),也有“偶然”之爱(萨特后来有过很多恋情,而波伏娃,除了萨特之外,至少有过三个重要的男人,她对那个美国小说家尼尔松·奥尔格伦的感情尤为强烈)。


但很可惜,开放式爱情也并不是解决之术。他们俩什么都做了,也招来各个年龄层的恪守陈规者的厌恶。


哪怕比开放式更近一步,走向快餐式、体验式。就我所看到的,采用这样一种方式的人也并没有获得他们想要的。


至于出路在哪?或者说该是什么样一个模式?很抱歉,我不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我本就是逃避的那一方。何况,我不觉得亲密关系该有一个明确的定式。


如果觉得需要,那就去谈。觉得暂时不用,以后再说,那就好好充实自己。仅此而已。

感情是一场牢笼里的博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萨特   生保   感情   供词   陈规   坚不可摧   定式   囚徒   牢笼   开放式   契约   美文   走向   关系   自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