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汉朝时有个大学问家叫孙敬,他年少时就特别爱学习,记忆力也非常好,立志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故而经常晚上读书到深夜。

但是读书的时间长了,不免打起瞌睡,醒来后孙敬常常因为自己贪睡而懊悔不已。

有一天,孙敬在书房里读书,抬头思考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想出一个克服困意的办法。

他随即找来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端系在房梁上,另一端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一旦他累了困了想要睡觉时,只要一低头,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所产生的疼痛就会使他惊醒并且困意全无。

从这以后,孙敬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一名通晓古今、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战国时期,有一个大谋略家叫苏秦,他还是非常有名的政治家。

苏秦年轻的时候,由于学问不深,虽然到过许多地方做事,但是都不被重视。

回家后,就连家人也对他很冷淡,看不起他。这使苏秦深受打击,所以,他立志要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每当困意来袭想睡觉时,就拿出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在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就会突然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过来,坚持读书。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这就是历史上“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虽然是说刻苦学习的,但我们也能从其中看出其他方面的道理。

两个人之所以要如此刻苦,就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学问浅,而且还有一番成大业、做大事的志气。

正是有这样一种志气,他们才会有这样的行为。由此可见要想达到一定的学问、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从小就立下远大的志向,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并付出艰苦的努力。

而这其中,立志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没有志气的人会随波逐流,也不可能会磨炼出坚强的意志,最终只能是碌碌无为一生。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老人们常说“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大思想家墨子有这么一句话:“志不强者智不达。”就是说没有远大志向、意志不坚强的人,学问也不会做得很好。

一个有高远志向的人,为了达到一个坚定的信念,可以不顾一切,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排除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义无反顾,大步前进。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学问家。他小时候可是一个贪玩贪睡的孩子,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因为记忆力比较差,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立志要改掉这些坏毛病。

为了提高记忆力,每当老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

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为了克服睡懒觉的坏习惯,他就在睡觉前刻意喝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

后来聪明的司马光把圆木枕头放到硬邦邦的木板床上,因为圆木枕头放到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

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

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司马光即使做了官之后还是刻苦学习,一直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并写出了《资治通鉴》这样的惊世之作。而这些,都是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志向。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有志者事竟成,破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无论现在的学问是深是浅,只要有志气,就一定能够成就大事。

相反,就算现在学问很高,但是没有远大的志向,也只会是原地踏步,最终会被其他人超越,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我们说“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苏秦   志气   学问   房梁   圆木   锥子   头发   发奋   志向   木板   记忆力   绳子   美文   远大   枕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