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命——莫言《火把与口哨》初悟

作为一名爱跳绳的读书人,今天凌晨1点我终于读完了莫言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安顿好孩子,每晚的夜读成为了享受,但一看时间又每每会忏悔对不起我的心肝肺,告诫自己莫再熬夜。好吧,从五一劳动节的夜开始。

爱与命——莫言《火把与口哨》初悟

【娜样读书】20210501

回归正题,《晚熟的人》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重磅出击,12篇小说各有千秋。但我在每篇小说中都看到了“命运”的存在和人为了爱与命的抗争。

今天先从最后一篇压轴之作《火把与口哨》说起吧。

爱与命——莫言《火把与口哨》初悟

【娜样读书】—晚熟的人

首先12篇短篇小说虽各自成章,但其中人物却也有往来,而我更是一直存在于莫言的小说国度中。我、莫言和我们都是普通人,经历了那些这些年代的种种诉说出来也便有了各自的不普通。

《火把与口哨》中我三叔和三婶的故事从教堂讲起,教堂据说是意大利人设计的,里面有一幅壁画呈现的是母狼和两个叼着母狼奶头吃奶的男孩,所以人们叫它狼窝。特殊年代教堂成为了学校,于是,教堂、狼窝、学校都是指一个地方。宋老师是全能型老师,同时也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他和儿子住在学校并且和烽火人民公社大笔杆子“杨结巴”是挚友,在教堂着火、宋老师和儿子去世后杨结巴写了篇通讯文采飞扬。但其实他们不是主角,因失火送葬引出了我三叔和三婶的故事,三叔是口哨吹的出神入化的煤矿工人,三婶是高密城第一美女蜡烛红。大饥荒年代,因三婶父亲身份问题出狱后被我三叔的馒头救了,又因蜡烛红也会吹口哨二人惺惺相惜结下姻缘。结亲过程中帮助并钦佩三叔口哨才华的三个城里青年以及“杨结巴”和我三叔五人结拜成为“沙窝五耳”。

本以为好日子开始了,可接二连三的不幸才刚刚开始,三婶的父母因特殊年代选择了自我了结,为了不影响三婶遗书写的是三婶是收养的。我三叔因矿难去世了。后来他们的儿子被狼叼走连一只鞋都没留下,三婶因怀疑是女儿没看好儿子造成儿子被拐走,最终也失去的含冤自杀的女儿。

最终,三婶主动出击,用蜡烛油等制作火把和我一起勇闯狼窝,找到了儿子的衣服随时和鞋子,杀死了她幻想着能像教堂壁画中一样哺乳孩子的母狼和公狼,面对小狼崽,三婶明白他们长大后也会吃人的,于是一同烧死以绝后患。回家后三婶换好嫁衣躺在炕上最终追随她爱的人而去。

感悟:三婶的勇敢,不同于祥林嫂的唠叨,用莫言的话说,有人寡言三婶“寡泪”,只有她丈夫坟墓前的口哨声诉说着她的情绪。

本篇小说人物线索清晰,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影响。教堂、壁画以及打狼路上的环境描写都很有画面感,对于动物特别是狼崽的描述所产生的思维对冲更让读者陷入了沉思。复仇后对于想强迫把三婶火化的村革委会副主任一家遭遇的超现实主义描写更成为了文章的点睛之笔。我三婶的坟墓最终成为了护子娘娘庙。

有时候我们的爱与恨都是命运的安排,渺小的我们都经历过太多不公和磨难,但只有不甘屈服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哪怕复仇后的覆灭也好过祥林嫂般的懦弱。现实中如我三叔三婶般悲惨之人不多,他们遇到的磨难每一件都能把人打到,护子娘娘的身后名也改变不了没有守护好孩子的现实。狼可怕还是人可怕?人可怕还是时代的责任?起初狼哺育儿童的温馨壁画最后被解构重组为另一种意向,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思考,大到一次决定小到一个行为现象背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爱与命——莫言《火把与口哨》初悟

引用图片

小说中很多情节其实甚是精彩,最好多读几遍才会有更深的理解。推荐大家阅读并分享和我你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火把   口哨   好孩子   狼窝   结巴   壁画   磨难   美文   教堂   蜡烛   可怕   儿子   年代   老师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