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活着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

每个人活着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

人的痛苦是怎么来的?

究竟是什么在让我们痛苦。这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每个人活着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说的就是大多数人不可能一生总是幸福,而且不幸福的时候几乎占到百分之八九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走在让自己感到幸福的路上,这其实就是人生的意义:我们怎么摆脱痛苦,摆脱烦恼、走向幸福的过程。

还有一句话说的是幸福都是差不多的感受,但不幸的感受各有不同,我认为说对了一半,每个人的不幸各有各的原因,但幸福的感受之间也是千差万别。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每一套理论都有它不同的回答方式,比如哲学认为是意识导致了我们的痛苦,如果我们把意识摘除掉,我们就感受不到痛苦了。

而佛学认为我们违反了一个真谛,佛学认为一切法是缘起缘灭,无常无我,当我们违背了真谛,就会产生苦恼,产生困惑,形成痛苦,然后就会导致“业”的产生。

现代医学认为是症状导致了我们的痛苦,是我们身体器官的病变让我们痛苦。

在心理学内部也有非常多的解释。这里试着从内在小孩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痛苦。

我认为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我们的痛苦来自我们内在小孩本身的需求和恐惧;第二个因素,我们的痛苦来自于对功能自我的不接纳。

每个人活着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

痛苦来源之一:内在小孩的需求和恐惧

事实上,我们内在小孩的需求和恐惧,是需要进行很深入的探索和觉察以后才发现的。而我们最先感到的不是我们内在小孩的恐惧,是我们现实的需求和恐惧,这是最表层的。

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最先感受到的是什么(表层的痛苦),怎么去探索我们内在小孩大概的轮廓。

比如说,你是因为赚钱少而痛苦,这一点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就是一个表面的痛苦,没有经过探索的,可能很多人真的会以为是因为自己赚钱少,所以他才苦恼。

如果大家去探索内心的话,可能就会提出疑问:赚钱多了,我就会幸福吗?你现在就可以问问自己,有的回答可能是,因为那样我们就会得到我们想要的了,我们就会购买一切我们想要的东西,去旅行,去买大房子,去买豪车。

但是你会转念又想,或者你也经历过这样的幸福时刻,好像并不长久,非常短暂,你很可能会再次陷入钱还是不够花,或者是会担心你赚到的一切,你得到的一切,有一天他会不会就没了而感到焦虑,或者在金钱方面你可能觉得还可以,但在其它方面就不满足了。

所以说赚钱多就会幸福吗,不一定。

然后你再往内心走,继续问问自己,你赚钱少就痛苦,赚钱少怎么了呢?除了现实中买不起房买不起车之外,你内在很可能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赚钱少。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没有能力,或者是怀才不遇这种感受。

然后你再继续追问,我没有能力没有价值怎么了呢?这个时候很可能会再次引发你更强烈的对自己的贬低,顺带着羞耻感。比如说你会觉得我不仅仅是没有能力赚钱,其他方面我也不行,我一无是处、一事无成,我没用,甚至就是个废物等等。


每个人活着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

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指向一点就是:我不够好。


现在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因为赚钱少的痛苦,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够好。那么你的这些感受又来自哪里呢?到底是谁觉得你不够好或者很差劲呢?


它可能是来自你本人内心的某种经验,它一定也会和社会的普遍价值体系相关。当下的社会可能过多的以目标为导向,大家的攀比心和欲望日渐增强,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让很多人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这也是一个社会普遍的现象。


它会影响到你内心,好像觉得自己差劲。但我们说的还是你自己的部分,除了社会的体系之外,是你自己的部分,是你自己觉得自己很差劲,让你觉得必须要赚钱多,必须要通过努力,必须要去优秀,你才会有价值,你才会被关注,才会被喜欢,才会被爱。


反过来,如果你没有这样优秀,还特别差劲的话,你就是不被爱的,是被嫌弃、甚至是被责罚的。然后你再去问自己这个时候,你的这些害怕它来自哪里呢?


当你反思以后,很可能你会浮现出一些场景,那些场景就和内在小孩有关,很可能来自早年你的养育者对你的态度和方式上。有的是很直接,有的可能很隐晦,无论是直接还是隐晦,但是他给了你这种害怕的感受。

现在你就得出了结论,你认为赚钱少的痛苦来自早年的创伤性养育,是因为那个时候你没被满足,不但没被满足,还被不友好的对待。

因此我必须要强调一点,在某种情境下,你对自己的自我贬低和否定:“我是没价值的,我是废物”这样的一些感受,并不是现在你的感受,而是小时候你的感受。

仅仅是你在那个时候被这种强烈情绪占据的时候,你这样转化一下思路,至少能够让你对自己的痛苦多一些理解,在当时的话也就不痛苦了。因为这真的不是来自于你、现在的你,而是你的内在小孩的痛苦。


每个人活着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


内在小孩需求和恐惧的冲突

当这样的这种养育成为常态以后,就慢慢的内化成了你对自己的评价:我不努力,我不优秀,我不赚钱,我就是个废物。这就是你内在小孩的恐惧。


与此同时渴望也产生了,渴望往往是潜意识的反面。“我不优秀我不够好,但也是值得被好好对待的”,这是你内在的渴望。

这就是一个简单理解你自己痛苦的过程,让你去找到真正痛苦的原因,然后才有可能确立一个方向和目标,而不是在表层做工作,那只是要让自己去赚钱,使用自己,苛责自己,这样的话只能让你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当然我们说赚不到钱,他只是一个例子,他只是一个让你感到自己不够好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而已。当然你感觉自己不够好,不仅仅是体现在你觉得自己赚不到钱上,也可能会体现在其他方面。

比如说你可能在关系里要自己说了算,要自己掌控,一旦失控就会感觉特别糟糕;比如你工作不能出什么差池,不能让领导批评;然后过于在意别人的一些眼光,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再如你过分地要求孩子,有时候对伴侣的无能感到很痛心,或者是对伴侣的指责特别敏感……这一切都和赚不到钱的象征意义是一样的。

因为这一切都会让你感受到同样一种感觉,就是“我不够好”,它会变形,变形为“我不能让自己觉得不好,我也不能够接受别人不够好”,因为你的潜意识有个根深蒂固的思想链条:我只有变优秀了才是好的,才是被爱的。

因此,我们就会看到我们内在小孩的需求和恐惧是同一个事:不优秀。就好像说一个声音在说,我不优秀就会死掉。另一个渴望的事情是我不优秀,也不会死,也能值得被爱,只不过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换句话说一个想要赚钱,另一个不想去赚钱。


那种感觉好像赚钱不是为了自己,赚钱只是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那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孩他肯定会反对,我为什么要去满足别人的愿望呢?我就是要赚不到钱,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这才是本质。


我们看到一个冲突产生了:内在小孩的需求和恐惧,渴望和恐惧同时是一个事。比如说我渴望不优秀,也是被爱的。同时我又害怕不优秀,不被爱。或者说,我渴望优秀,但是我又害怕优秀。因为我优秀不是自己的,我优秀是满足了别人的需求,所以我害怕优秀。


因此我们的需要和我们的恐惧是一件事情,是不优秀,也可以是优秀。以此类推,其他的也是如此。比如说我真的渴望亲密,但是我很恐惧亲密,比如说我非常渴望独立,但是我又害怕独立,害怕一个人,我非常渴望依赖,但是我又很恐惧依赖一个人,这让我感觉很慌,这都是内在小孩需求和恐惧的冲突。


当你知道了这个原因,我不优秀不就行了嘛,我不优秀,然后试试看有没有人爱我。但事实上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或专业成长的话,你真的证明的东西是“你不优秀是不被爱的”,所以你依然会强迫自己要去努力,要做到最好等等,要去优秀。


这是因为两点,第一点是因为你获益了,因为我们让自己变得更好,变得优秀,是社会价值普遍认可的。在单位里面,在别人的眼中觉得你是一个上进的人,你是个特别努力的人,特别严谨的人,你可能会在你的领域取得一些成就,而这些成就会被你的同事被认识你的人,他们会觉得你真的很不错,这会获益。


另外还有一种获益是潜意识的获益,是痛苦也会让人获益。比如说有一个来访者说,我跟他说,当你感觉到你一无所有的时候,至少你还有痛苦,至少你还有烦恼,这种痛苦和烦恼会让你有一种存在感。


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特别是青少年在青春期叛逆的时候,他发泄不出内在的攻击性,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特别的觉得自己很羞耻,不配为人,他就会自残,他会用小刀在自己去割腕,会在手臂上划一些刀痕,划一些口子,他很疼、很痛苦,但是又会让他有一种存在感。


当我一无所有了,我自己还能伤害自己,我用疼痛去感受自己的存在,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迫自己去做一些我们不愿意做的,是因为我们有这两种获益。


每个人活着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习惯了被这样对待,这是我们熟悉的。这一点非常关键,这好像是一个程序被植入到了我们的内心,因为这是程序默认,这就是我们与早年的养育者保持链接的方式。尽管很痛苦,但至少要好过被扔掉、被抛弃或者是死掉,这对当年孩子来说,是他发展下去的活下去的必须的一种代价。


就好像你考100分父母就非常爱你,你考80分父母双打,羞辱你、打你、捧你、责罚你。你有了这种经验以后,你肯定奔着100分去,你必须要优秀,因为你觉得你优秀了才被爱,你糟糕了,你就会被糟糕的对待。


所以说我们潜意识对不熟悉的对待方式会感到陌生,对熟悉的对待方式,相反它会感觉到的一种安全,尽管他很痛苦。


你原来被糟糕的对待,现在你应该渴求被好好的对待,但当别人好好对待你的时候,你很可能出现两种反应,第一种,你会不自觉的去否认和质疑这种态度。他是真的这样对待我吗?还是有什么目的?他凭什么对我这么好?他是不是要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或者让我付出更多,否则的话,如果我没有付出的话,他就很可能伤害我或抛弃我,这是第一点,你很可能会否认和质疑。


第二点,你很可能想要的更多,因为这种感觉你十分渴望,一旦你想要的更多,你就会更加敏感。然后你无时无刻地想要这种感觉,甚至有时候你很无理取闹的时候,也希望对方这样好好对待你,或者是,这个时候你就会对对方的“稍微的有些不重视”,就非常的敏感焦虑。当然我们知道没有人可以完全的做到这一点,然后这就会延伸出来一些其他的痛苦,最后导致和别人的关系破裂了,那个人可能就逃离了。


然后你的潜意识就会说,你看我早就知道会这样,你会这样对我的,从此以后你可能就会更害怕别人好好对你了。因此我们对于和早年不一样的方式,得需要一个很强的觉察力,一种成长和一个很好的客体,慢慢的去扭转我们被内化的对自己的那种不好的体验。

这是第一部分,就是痛苦来自于我们内在小孩的需求和恐惧。

每个人活着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

痛苦来源之二:对功能自我的不接纳

关于对功能自我的不接纳,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如果你不接纳自己的优秀,其实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了让自己优秀,你可能到处去寻求认可,你可能自我要求特别苛刻,特别不允许工作出差错,而且对否定特别的敏感,而且经常以目标为导向,我要直奔目标,我要直接达到目的好吧,要得到某种东西,而且也会用同样的方式苛刻的挑剔的去要求他人。

这一切都是我们为了满足内在小孩的需要所做的努力,或者说避开你的小孩的恐惧所采取的措施,只是这些措施太被强化了,成了我们日常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让自己去优秀来避免我们遭受那种恐惧,就会产生很多副作用。

比如说我们会破坏关系,我们会很累,有时候我们还会很拖延,效率也会很低,也会失眠,会过度的警惕,会过度的焦虑。

然后我们又对刚刚说的这一切又不接受,不接纳。你要知道这些刚刚的一切,只是你想要去优秀,逼着自己去努力所产生的一些副作用,你是要去承受的,这是你强迫性完美的自我功能的一个副作用。

你想让自己变得优秀、完美,这就是你的一部分;让更多的人认可你才会有价值,把工作干得出色,你才有价值,这也是你的一部分,我们不要去排斥这个部分,因为这就是你曾经活下来的力,这就是你在小学的时候从80分考到100分的动力。

而大多数人来做心理咨询一般都是因为副作用来的,他那个时候还没有感觉到引发自己痛苦的原因是内在的小孩,可能会觉得亲子关系出问题了、婚姻出问题了、工作不顺利还怎么都做不好、然后每天很消耗、失眠,大多数是由于这些表面问题而来的。

其实表面的这些问题只是一个副作用,是功能自我的副作用。那功能自我是要让自己不停的往前奔跑,要去优秀,不接受自己不完美的这个部分,然后功能自我背后才是内在小孩。

因此我们的痛苦来自于对我们自身的不接纳,对我们的这种表现的不接纳。我们之所以不接纳,是不知道它的背后是什么原因,你现在知道了痛苦的两个原理,你面临的问题就是:我的内在小孩的需求和恐惧到底是什么。

那你的需求和你的恐惧是什么呢?你如何才能知道呢?你知道了以后该怎么办?

尽量让自己至少学会一些方式和方法,探索到属于你的内在小孩的这种需求和恐惧,然后慢慢的我们就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去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成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而不是单一的一种改变,需要足够的时间来领悟和觉悟。

每个人活着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

滋养内在小孩每日练习

下面分享一个方法,叫“疗愈内在小孩每日练习”,如果有时间,尽可能每天都做。


它内在的运作机制,是让我们重新回到我们内在小孩创伤的时刻,但是是一种力量的回归,让我们的内在小孩在感受重要客体持续的滋养,延续曾经被迫中断和压抑的体验,从而获得一个重新养育的机会,并疗愈它,也就是让你自己幻化成你内在小孩的好妈妈或者是理想化的母亲。


练习的意义在于:

第一,要让你和自己的内在小孩保持一种持续的链接。

第二,要不停的确认你内在小孩的需求,并去满足他。

第三,就是让曾经内在小孩的恐惧慢慢降低。

第四,让这些行为成为习惯。

之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这些方法非常的简单快捷,而且持续做的话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即便现在你还没法完全的知道你的内在小孩真正的需要和恐惧是什么,很有可能在你这个练习的时候也会觉察到一些需要和一些害怕的部分,你就会对你内在的小孩的认知和觉察越来越清晰。

建议每天要做一次,一次不低于10分钟。练习步骤:

第一,找到内在小孩。

依据你本人的习惯,寻找一个替代的内在小孩。比如如果你的想象力足够的话,或许你也一直在用,但并不知道,可以找到你想象中的自己,或者你小时候的样子。

如果有照片的话,你也可以用你小时候的一张照片,或者是你与某个人的合影,也可以是自己画的自画像,也可以是镜子中的你,这几个都可以成为你的内在小孩的替代的部分。

如果这几个你都做不到,你可以找你的一些重要的随身物品,对你来说就特别意义和价值的一些物件,甚至你养的植物,包括你养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你内在小孩的一个替代。

需要指明的是,你必须想要见他的时候就可以见到他。然后在练习期间尽量别随便改来改去。

当然强调一点,它不可以是你现实里面的孩子,不可以是你的孩子,也不要是现实中的其他人。比如说可以是想象中的自己的内在小孩,可以靠想象来完成这个部分。当然也有很多人没法完全用想象,那就用绘画或者是用照片,只要你找到这样一个替代的小孩就可以了。

第二,在什么时候练?

如果恰好你感到有冲突的时候,感到悲伤无助,有情绪的时候,生气的时候,或者是你与爱人发生冲突,与孩子之后,用这样的方法特别好。

当你陷入某种情绪的时候,或情绪过后你反思的时候,用这样的方法是更好的。因为人在一个特别的情绪失控的游涡里面什么都用不了,这个就不要强迫,等你过后反思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然后一个人安静的时候都可以,开始之前你可以冥想一会,或者是一个人安静的专注在当下,然后就可以进行了。


每个人活着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


第三,倾听内在小孩。因为我们内在孩子需要被听到,那一刻你可以模拟你的内在小孩,他想告诉你什么都说什么都行,你只是在专注地听,当然了小孩说什么是你在说什么,因为那个小孩是你的一部分,你替他来表达,你又在替他在听,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没法直接说出来,比如说内在小孩可以说,我现在特别的生气,我恨不得把他杀掉,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能够用语言发声,发出这种声音来,当然我们可以在心中默念内在小孩这一刻给你说什么,这就是倾听内在小孩。

我们也可以安抚内在小孩,我们拿着我们替代小孩,想象他的样子,想象我们变成了他,然后像婴儿一样的躺下或者是半躺,卷曲着躺着或者是站着都行。然后我们就用双手抱住自己,拍一拍自己,轻轻摇晃一下自己,或者是抚摸自己的肩膀、脸、头发都可以。

这个时候我们要感受和我们的内在小孩在一起的那种气息、感觉和温度,这是安抚内在小孩。我们也可以给内在小孩取个名字,可能就是你小时候的乳名,也可能是其他名字。

你就轻轻地告诉他、允许他,比如说你现在非常生气,打了孩子,你去允许他,因为这是你内在小孩的一些情感,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无论什么都不是你的错,类似的话就是允许内在小孩的一切。

然后你可以支持他,同样唤着他的名字,想象你有能力给他最需要的,想象他处在某个情境下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就会出现,然后并告诉他类似的话,比如说“别怕,有我呢,我会保护你的,我会永远站在你这一边,任何时候你真的不应该被那样对待”等等。

如果你实在说不出来,也可以心中默念,那就支持他,允许他,安抚他,倾听他,我只是给大家这样举个例子,我想每个人都会根据你的内在的一些部分,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来与你内在的小孩保持一种链接,并和他对话。

在日常生活中,在你处于难过的时候,处在情绪里面的时候,你就可以和自己内在的脆弱的部分进行对话,并用身体去拥抱,然后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如果持续养成习惯的话,真的对你的内在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重新滋养我们内在小孩的一个过程。

同时,一定要注重你的感受。你在做上面任何环节的任何感受,都可以写下来、说出来。

第四,不要让你成人化的批判性思维阻挡你做练习。

比如说,你可能会想这是什么用,这太傻了,怎么做这么傻的练习呢?我不行我做不到,再说我也没有时间,我哪有这样的时间,我整天忙的样子,我哪有时间做这个,我也没有这样的机会都在家,会不会别人看着我很傻?

我们要注意:不要让这样的一些批判性的思维来阻止我们练习。因为我们的思维很多时候是为了阻止我们内在真实情感流动的,我们就和内在小孩失去了链接,这样的话滋养的效果就会不好。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混合进行,并没有先后的次序,我先倾听他,还是先允许他,也没有。唯一的依据,就是在那一刻你本人自己的感受。

如果因为这个时候感受和情绪,有些人的感受比较强烈,那就不要强迫自己,你可以做几个深呼吸,喝点水休息一会或者停一次都没关系,多鼓励自己,也告诉自己: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机会。

每个人活着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痛苦   可能会   副作用   美文   潜意识   恐惧   害怕   情绪   小孩   需求   优秀   感觉   价值   方式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