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勇敢地说出“我想要”,学会爱自己

为什么你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勇敢地说出“我想要”,学会爱自己

为什么你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

在开篇之前,你可以先问问你自己,为什么你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呢?你会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回答?

l 比如我借出去的钱别人一直没还,我开口去要,多不好意思呀,感觉开不了口,这关系搞不好就黄了,还是再等等吧。

l 我想跟领导说,工作量太大了,我做不完,但是估计说了也没什么用,还是不说了算了吧。

l 我想让婆婆帮忙做家务,因为我上班太累了,可我要这么说了,她会不会觉得我很自私呢?

l 我对我爱人有很多不满和抱怨,积累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可能一次说得清楚呢?说了可能又会吵起来,就算了吧。

......

可能你遇到的不是这些事情,但我猜测,这样的想法你应该是经常会有的。

你现在可以停一下,去看看这些想法,“多不好意思”,“这关系可能会受影响”,“说了也没用”,“她会不会觉得我自私”,“可能会吵起来”......

这些是不是你经常在心里或者是挂在嘴边的话呢?你发现了吗?我们总是基于假想别人可能会有什么反应,来决定自己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我们忘了提需要是你的事情,别人怎么回应你,那是别人的事情,这是两件不同的事。

而且在我们这个行为准则背后,其实还藏着一个信念,那就是:我的需要不重要,别人的感受,别人怎么看我,才重要。

正是因为你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需要不重要,所以才会轻易被别人的反应所左右。

为什么你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勇敢地说出“我想要”,学会爱自己

课题分离,会让你大不同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这样一个观点,所有人际关系的烦恼,有一个根源就是,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他把这里的事叫做课题。

我们总是会自发地替别人想很多:他们会怎么回应我呢?他会不会不高兴?他会怎么看我呢? 而忘了去做自己的事情。

当我们做到课题分离,就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别人的事留给别人,不光是人际关系会改善,我们的人生可能都会有不同。

这个时候你可能觉得好抽象,这里来举一个例子,分享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一个朋友,姑且叫她芳吧,说说芳学心理学的历程。很小的时候,芳就特别喜欢心理学,立志要从事这个行业,所以高考填报志愿就满心憧憬着把心理学填成第一志愿。

但是那个时候芳是一个彻头彻尾不懂得照顾自己需要的人,我猜类似这样经历的人应该有不少吧,父母就过来游说她说,“学心理学?这以后能干什么?换一个吧。

芳试着解释过,说我喜欢呀,助人很有意义啊等等,可是父母有一套他们的说辞,而且态度很强烈,芳很快就妥协屈服了。

上了大学之后,芳还是不死心,又一次提出想换专业,家里的亲戚们又来提醒我她要慎重,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还不太能看到心理学的前景,所以他们说,你要学一些热门的专业,将来好就业,学什么心理学呀?

为什么你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勇敢地说出“我想要”,学会爱自己

当时芳就想,是不是我真的像他们所说的,因为年纪轻,考虑问题不周全?虽然芳压根不在意这个就业的问题,但是还是又一次地压住了自己的想法。

到了读研,这一次芳开始特别坚定了,她想,我是真的很确定自己喜欢这个,所以不管家人什么态度,我这次都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但是这一次芳遇到的新的麻烦,因为在一开始填报志愿的时候,芳其实还是在左右摇摆中,所以她填的专业名称是教育学,尽管她也找到了一位挺喜欢的心理学导师,但是这个专业的问题成了她一块心病。

于是芳刚拿到录取结果的时候,就跟教务秘书申请调换专业,没多久就得到答复说很难。在等消息的那段时间,教务秘书还劝她放弃,他曾经一脸疑惑地问芳说,其实从你的实际学习来看,是没什么影响的,唯一的一项就是毕业证书上那几个字不一样吧,那你坚持的话是有什么考虑吗?

芳当时很坚定地说,因为我喜欢这个专业,我想全情地投入,麻烦您尽力帮我申请,如果实在不行我也是能接受的,但是在还有机会的时候,我就这么放弃了,我肯定会后悔。

但是很幸运的是,这次芳终于成功了。她曾经反思过这个波折的过程,她说,在我还不够有力量的时候,我怕父母不高兴,因为别人的质疑,就怀疑是不是自己想错了,所以一次次压抑了自己的需要,甚至一直到读研最开始填志愿的时候,我还是在压抑我自己,但是还好,终于还是给了自己勇气,再跟教务秘书去沟通的时候,坚持去努力,争取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讲了这么多,不知道你看完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受或者是想法,你也有一些一直想做的事情,但是因为顾虑别人的看法上没去做吗?

其实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这样,拒绝帮同事加班,跟父母说不要干涉你的生活,跟爱人说希望他多分担点家务等等。

如果一个人能以这种敢于照顾自己的需要,也能接受别人的反对、拒绝,甚至是不理解的心态来生活,那他就更有机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离自己梦想的生活更近。

所以,如果你有类似的烦恼,那么一定要记得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

当你分清楚的时候,既不会因为别人怎么样而耽误你自己的事情,也不会因为自己没去做而怪罪于别人。

为什么你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勇敢地说出“我想要”,学会爱自己

怎么做到课题分离?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究竟怎么去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其实很简单,就是问一问自己:这个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承担指的是事情,而不是情绪。有些朋友可能会说,我觉得最后的结果不都是由我来承担吗?因为别人说我,我就会不高兴。那只能说,是你自己选择了不高兴。

再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原生家庭很有问题,奶奶在家族里面特别强势,所有人都要听她的,所以她爸爸就比较懦弱,妈妈嫁过来就成了很受气的儿媳妇。她整个童年都是家人争吵的阴影。

这个朋友一毕业就来到离家很远的城市工作,站稳脚跟之后,就想接父母过来小住,只是这一个非常小的心愿,就引发了一场家庭矛盾。

父母一开始特别开心地答应了,但奶奶出面干涉,她爸爸就立刻打电话来说我不去了,你妈也不去。那语气就像一个孩子,想出去玩家长又不让,堵了一肚子的气。

没过几天,奶奶也打电话过来数落她,说她没事找事,爸妈在家好好的,干嘛叫他们出去。

当时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是不太能理解,但是我们身边就是有这样很难相处的人。她当时就试着给奶奶讲道理,但是奶奶就各种无厘头的话来噎她,类似于“都是你挑事”,“你现在翅膀硬了呀”等等。

那最后,她是怎做到课题分离的呢?她直接放弃了跟奶奶讲道理,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她爱咋咋地。然后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回爸爸说,如果你不想来就不来了,但是你不能替我妈做决定,我会亲自问她想不想来。

她跟我说,作为女儿我只能做我能做的,他们都是成年人了,自己的生活要怎么过,还是要他们自己说了算,我不会替他们难过。这一句“我不会替他们难过的”,非常有力量,真的我当时很感动,她不会因为自己的好意被驳回而特别的失望,也不会为了讨好奶奶而轻易放弃她想做的事情。

这就是因为她明白,要学会讲道理,这是奶奶要做的事情,要长大要有主见,这是爸爸要做的事情,她不会去背负他们的课题,同时她也很清楚,如果她轻易就退缩了,她一定会后悔。因为在她自己最有能力和时间去尽孝的时候没能尽孝,而这个才是她的课题。

为什么你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勇敢地说出“我想要”,学会爱自己

请你仔细回味这句话,提需要是你的事情,别人怎么回应你,那是别人的事情,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你去争取了有可能没结果,但是你不去争取,就没有任何的可能。吃亏的是自己,后悔的也只能是自己。

当你真的明白,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出每一个我们想要的选择,按我们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别人是什么反应,你根本没有办法左右的时候,你就可以勇敢地去追求你想要的,同时也能平静的接受任何可能的结果。

当然了,今天分享的只是表达需要的一个很小很小的角度,有很多人不会表达需要,是因为他可能压根不清楚自己的需要是什么,或者因为童年经常被忽视,所以他不敢承认自己的需要,他会认为我的需要不重要,所以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因为别人的什么反应而特别的敏感,轻易就妥协了。

要表达需要,当然还有方式的问题,就是我们要怎么说,大家怎么掌握这个话术,才能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接受来满足我们。

这些内容我会陆续在后期的文章中和大家分享,分享系统化的行动步骤,来帮你去真正地做到。

但是今天就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能做到课题分离,就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把别人的事留给别人,不光是人际关系会改善,我们的人生可能也会大不同。

为什么你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勇敢地说出“我想要”,学会爱自己

今日行动:尝试说出你的需求

今天你先去做一个小尝试,就是把你想要表达的需要列出来,是跟谁,你想说什么?

找一个对你来说最容易达到的任务,去试一试。比如说,跟你的领导提升职加薪;比如说,跟你的另一半说,希望他帮忙带一下孩子;比如说,对你的朋友说,希望下一次约会的时候不要迟到;甚至你可以跟自己说,带自己去吃一次好吃的,去看一场想看了很久的电影。

做的时候,可以用下面的这些方法:

首先,提醒自己“课题分离”。

当你觉得没信心、害怕、气恼等等,任何负面情绪出来的时候,都提醒自己,我只做我的事儿,别人的事留给别人。

其次,注意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错把抱怨问题当做表达需要。就是看一看你是在说希望对方怎么做,还是在说对这件事特别不满,注意这两种表述,对方收到的信息是完全不一样的。

二是把自己的需要一股脑说出来。把自己的需要一股脑说出来,就认为是表达需要了。要注意要表达需要的目的是让对方帮助我们满足我们的需要,对吗?

所以在开口之前,一定要先对自己的需要做拆分,看看哪些是对方能做的,然后跟他们清楚你希望他们怎么做。只是把我们自己的需要全盘都说出来,那不叫表达需要,那是把你的课题丢给别人。

同时,提醒你的是,没有人能一下子就成功。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不敢去做,或者是做了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都没有关系,做了就比不做好。

没有任何一种旧模式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持续行动加上专业反馈,才能事半功倍。

所以,如果你真的下定决心想要一个全新的自己,就像我曾经走了很多弯路一样,不想再懊恼自己,再压抑自己了,那么欢迎你继续关注我的文章,接下去我会陆续分享整套系统的方法,系统的行动任务,来帮我们一起实现真实的改变。


为什么你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勇敢地说出“我想要”,学会爱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可能会   教务   美文   人际关系   心理学   课题   奶奶   例子   秘书   想法   爸爸   事情   父母   喜欢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