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实现明心见性的8大方法 (修行经典之法)

《瑜伽经》是生命哲学与艺术修炼方面的经典中的经典。《瑜伽经》在整个印度历史文化方面的地位,就相当于《论语》在中国的地位,《瑜伽经》对整个印度的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医学,天文、心理学、人类学、生命学、民俗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艺术等等领域产生了非常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两千年以来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的宗教门派、修行法门的理念和方法,很多都是源自于这本书。包括藏传佛教、密宗、禅宗、唯识宗等等。世界上其他主要宗教的某些理念与这本书也是相同、相通的。

《瑜伽经》:实现明心见性的8大方法 (修行经典之法)

关于《瑜伽经》的诞生时间及其作者帕坦加利的生平情况。学术上的界定也比较模糊,我们只知道《瑜伽经》,大约诞生于公元前二世纪,作者就是被称为“瑜伽之父”的帕坦加利。帕坦伽利是和佛陀、孔子、老子、耶稣等相提并论的伟大的先哲。

《瑜伽经》:实现明心见性的8大方法 (修行经典之法)

《瑜伽经》是后人根据帕坦伽利的开示、教导经过整理编辑而成的,前前后后延续了将近几百年的时间。最终形成现在的版本。《瑜伽经》是由一段话一段话的呈现。形式上类似于金刚经。全文只有几千字,但是字字珠玑

“瑜伽”这个词的本意是联结,引申开来还可以解释为“相应”、“融合”、“合一”等。

“经”,原来的意思是“线”的意思,古时候人们记录文本的材质是经过线串起来的。后来“经”就演变成一种固定的文体了。

《瑜伽经》:实现明心见性的8大方法 (修行经典之法)

瑜伽不仅仅是形体与健康的修炼

很多人一提到瑜伽,就觉得是健身类的运动项目,这是极大的认知误区。瑜伽本质上是关于修心、修行的一种手段。瑜伽的要领是三调,调身、调息和调心。调身、调息是基础和辅助,调心是根本,归根到底,瑜伽是心性的修炼——是终止认同(自我、思维、大脑、意念、身体以及情绪),断除痛苦(心灵、无明愚痴、轮回、业力)的修炼。瑜伽是哲学,是科学,是宗教,也是艺术。

但是现在市面上的瑜伽大多聚焦在体式的训练上,只关注调身,只注重姿态和动态运动,甚至追求高难度动作。本来瑜伽的那些动作是瑜伽士在长期的静坐禅修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系列的具有印度特色的放松关节、舒筋活血、调适身姿的辅助性、选择性练习,目的很明确——坐久了,需要舒展一下筋骨。但是后来姿势和动作越来越多,形成了瑜伽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流派——哈他瑜伽,由于哈他瑜伽的体式优美而舒展,较为吻合生理学和运动学的原理,对调理身体有效,因此数十年来风靡全世界,包括中国。这就造成了大家的误会,以为瑜伽就是做些动作,瘦身、塑形、减肥、美颜、提升形象气质等,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瑜伽主要是用来修心的,不是体操运动,不是体育运动,更不是竞技项目,体式练习只是进入禅定的前提或热身,并不是瑜伽的全部,也不是瑜伽的真正目的。

《瑜伽经》:实现明心见性的8大方法 (修行经典之法)

瑜伽的体式练习的原则是“稳定而舒适”,而不是追求多么高难的动作,瑜伽不是比谁动作难度大、动作姿势美、谁消耗的热量多,也不是比谁身材好、谁身体调理得好等等。

相对于瑜伽的本质而言,一切外在的体态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关于阿特曼与三摩地

《瑜伽经》自诞生以来,有非常多的版本,各个国家的翻译版本、注解版本也非常多,慢慢地书本里面的概念、名词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说法此起彼伏,个别说法甚至有些争议。

在众多的名词当中,有两个词汇相当重要——阿特曼和三摩地。

瑜伽是联结、相应、合一的意思,那么要与什么合一呢?就是阿特曼。

简单说,我们的心相对于湖水,湖面的水波就是意识的波动,湖底就是阿特曼。湖底是平静、幽深、广阔、无限的,它承载着湖面及水波,并且与湖面、水波本质上是一体的,从未分开过。但是凡人却难以感受到阿特曼的存在。

阿特曼有点类似于空性、真我、本我、大我等的意蕴。瑜伽修行是对意识波动的控制,即将阿特曼从未非阿特曼状态中分离出来的努力。一旦人们真正认知到阿特曼,便会对自然界、物质界的任何表象不为所动,无欲无求了。

瑜伽的主要目标便是与阿特曼合一,实现圆满的觉醒,或者说明心见性。

《瑜伽经》:实现明心见性的8大方法 (修行经典之法)

关于三摩地的翻译非常多,它又称为三昧、禅定、圆觉的境界、开悟的境界、或明心见性的状态、或只有觉照存在的状态,或一切烦恼、痛苦、妄念、业种、轮回全部熄灭的光明境界。

三摩地是瑜伽八支之一。瑜伽八支是指:正行、精进、调身、调息、制感、专注、禅定、三摩地。瑜伽八支的每个部分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包含其它部分的内容。

三摩地作为瑜伽八支之一,主要意思是通过彻底深沉的禅定融入到圆满的觉醒而达到化解一切二元冲突的境地。

如果非要用语言描述三摩地的情态,那就是如如不动、湛然清净、无为无执,不落任何相之中,回归到自然、无限、纯澈的本性。

瑜伽八支中,专注冥想、禅定、三摩地都是通过不同方式让意识达到最完美的修炼。

三摩地的修炼分为几个层次:

《瑜伽经》:实现明心见性的8大方法 (修行经典之法)

三摩地是瑜伽经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要准确体悟三摩地的境界需要完美不断的修炼,你才能真正领悟它的全部内涵。

达到身心安宁明净、明心见性的八大方法

《瑜伽经》:实现明心见性的8大方法 (修行经典之法)

“始终保持着友善、同情、快乐和从容对待所有事物,无论它们是愉快的或痛苦的,好的,还是坏的……”这句话其实跟儒家、道家的思想理念(对待生活的方式)是相通的,其实就是坚持真善美、仁义礼智信,永远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性情温和,追随圣贤。乐观从容的对待生活,而且关键是不管生活给到你的是痛苦还是快乐,是优越还是贫穷,不同的际遇中你都要保持这样的一种状态——善以待人,与人交往保持友善、慈悲、干净等等。

“通过深长吸气和呼气后的暂停之方法。”这种方法其实它聚焦在我们的呼吸,通过关注呼吸,实现心灵的平静。儒释道修行的内容里面都有,就是关于呼吸如何进行调整,如何进行观想,如何把你的心灵状态跟呼吸相协调、相融合等等。

《瑜伽经》:实现明心见性的8大方法 (修行经典之法)

“通过持续的觉察事物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对我们感官和身心引起的各种变化,”这一条关键在觉察。克里希那穆提就是非常注重觉察的。你要非常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觉察力、觉知力、洞察力,要有意识的觉察自己每个当下你的心理活动,言行举止是怎么样子的,要善于听、闻、思、修,反省,反思等等。观世音菩萨,就是借由耳根圆通,通过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顿悟了,了解了生命的实相。证悟了空性。听是觉察的一个部分。

“通过对痛苦背后的那个觉知。”这一条其实依然是强调觉察,就是每当有痛苦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的时候,你要去深入的观察一下,你的痛苦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痛苦?是谁在感到痛苦?当你在表达痛苦的时候,有什么东西,他不会感到痛苦。

就是要用觉照的方式来看待人生的痛苦。痛的到底什么,不痛的到底是什么?

“通过对一切事物的无执来达到。”“无执”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就是不执着。对一切万事万物都不去执著,包括自我,通过这一点,来实现安宁明净。

“通过对睡眠和梦境的洞察式反省。”道家也有类似的方法,如睡梦功——依托于对梦境的洞察而实现觉醒。比如说“幻观成就法”,就是通过层层的破除梦境这样一个幻象来达到圆觉之境。

“通过持续的冥想一物,或心住一境的方法。”在《瑜伽经》也好,佛教里面也好,心制一处,心住一处是一样的,就是说当你的心定在那一个地方,“定心一处,无事不办”,你便能够成就正觉。

我们在练习冥想的时候,里面也有这样的方法,你观想某一个事物,这个事物可以是光,可以是莲花,可以是小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你身体里面的一个器官,可以是任何一个东西。当你持续的深入的去观想它的时候,你就会慢慢的体悟到一些东西。

“通过全神贯注的想象,将自己化身为某一事物。”事物可以是无穷小,也可以是无穷大任何一个事物,这跟第七个方法区别就在于,你要融入这个事物而不是观想,你要全神贯注的把自己当成就是那个东西。如一朵莲花、一座山,一支笔,一滴水,一团火等。将自己转化为那个东西。自己和那个东西合二为一,是一非二。瑜伽这个词的本意就是相应和融合、结合。

《瑜伽经》:实现明心见性的8大方法 (修行经典之法)

关于“无我”

凡是我所涉猎到的一些身心灵读物包括修行的法门当中都出现了“无我”这个概念或者类似“无我”意思的不同说法,说明“无我”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看了越来越多的灵性读物,越来越多的宗教经典之后,你就会发现——修行的很多方法、渠道,手段、方式、步骤、原理,几乎都是异曲同工。只不过不同的法门,侧重点不一样,选择的视角不一样,切入点不一样,但是最终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要解脱、觉醒、开悟。那么在众多的法门类别、众多的理论体系,众多实践方法当中我个人比较注重修习“无我”,为什么呢?

《瑜伽经》:实现明心见性的8大方法 (修行经典之法)

为什么我们会被物质世界所束缚?为什么会感觉到痛苦?为什么会随业流转?归根到底,还是有一个“我”的存在,一个对“自我”的认同。因为有“我”的存在,所以,所有的价值观,所有的信念系统,所有的观察理解的视角、方式都是从“我”出发的、以“我”为中心的。而是实相中并没有一个“我”,我们误以为有个“我”,因此说如果你能够把“我”拿掉,你就超脱了,你就解脱了。你就很容易会达到三摩地的境界。

修习各类法门,需要我们消耗很多的精力跟时间,而某些东西,在你有限的生命时间里面全部学深学透是很难的,除非你是一个非常有闲有钱的人。而且有一些理论体系是非常的繁杂的,比如说唯识论,它有上万个名词,如果你去潜心研究,至少得要五、六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吃透悟通,但是到最后你还是要一步一步地修,还是要觉醒与回归。但是如果说你想要抓住所有法门的一个核心,用最简单的方式去理解、领悟的话,我觉得,“无我”就是一条捷径。你只要能够时时刻刻的“无我”铭记在心,你就很容易开悟了,你就能够看到整个生命的实相。

“无”是不执着、不认同、不攀缘;“我”,指所有的“我”,不管是小我、大我、真我、假我、高我、本我等,统统将这些拿掉,舍弃掉,时刻提醒自己,没有一个真正的“我”存在,“我”只是虚幻的一场梦。如此,你就不会再有执着、私利、情绪、个性、主张、纠结、恐惧等等,你会非常的平静、臣服、超脱、澄明。

《瑜伽经》:实现明心见性的8大方法 (修行经典之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明心见性   瑜伽   帕坦   体式   方法   印度   法门   美文   事物   境界   宗教   痛苦   状态   动作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