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之道(修行是修清静)(一)

清静之道(修行是修清静)(一)


一、清之道


人本来是灵性,就是天性、佛性。灵性生出元神,元神产生意识、思维、感情。灵性本来纯善无恶。但人落到淫欲、财欲里就迷失了自己。元神变成识神,与灵性断绝了连系。识神就是人心,人心又要生出各种欲念、不好的心态和各种性子、习气。

欲念,除了淫欲、财欲,主要的还有食欲、名欲(想获得名声的欲念),除了这四个还有各种欲念。不好的心态,总的来说就是要自私自利、损害别人。常见的就是仇恨别人、嫉妒别人、盼着别人不好,想要超越别人等等。性子,比如喜欢干什么坏事、喜欢吃喝、喜欢生气、喜欢啰嗦等等。习气就是总要做的不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喜欢赌博、嫖娼、吸毒、吵闹等等。性子就是气性,是不好的性,是要做这些事情的心念使灵性转变为这个气性。有什么样的心念也就是人的心态怎么样。从气性来讲是气性,从心态来讲是心态。而总是做某事,总是做这个的习惯就又称为习气。只是人们有些东西喜欢从心态来讲,有些东西喜欢从性子来讲,有些东西喜欢从习气来讲。然后,欲念也会使灵性转变为会发出这些欲念的气性。活在各种欲念、不好的心态、性子、习气里,灵性就渐渐损耗,气性就渐渐加重。这些不好的欲念、心态、性子、习气就是苦海。活在这些东西里又要做各种不道德的事情。做不道德的事情又会有报应。遭受报应又是活在苦海里。不好的欲念、心态、性子、习气是无量的,苦海就无边。但苦海实际是有边的,人坏事做得满了,自己(自己这个灵魂)就会毁灭。

人应当去掉自己不好的欲念,改掉自己不好的心态、性子、习气。平时又应当怎么做呢?灵性有五个最基本的品质,就是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仁就是用善心对待别人。义就是凡事按道理来做,没有私心。然后按道理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做。礼就是对待别人时按道德规范来做,不冒犯、损害别人。智就是有很大的把问题思考明白或者把事情做好的能力,有智慧。最起码的是凡事能够自己思考。信就是不虚伪、不欺骗别人,在和别人有什么约定的时候能遵守约定。

义的品质,按道理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做,通常是尽好自己的责任或帮助别人,或做一些为人好的事情。凡事按道理来做。按道理就是公平、公正的。也就是要公平、公正地来做。在和别人做各种事情的过程中要审查是否是公平、公正的,是否有私心。有私心,不是公平、公正的就应当改正。这个也可以从自己身上来想,想要让别人怎么样,自己愿不愿意这样呢?公平就是跟别人有什么利益的往来的时候,能不占别人便宜,不侵害别人。比如跟别人做买卖也好,做什么事情也好,想要多得到点别人的钱。自己愿不愿意多给别人点钱呢?这事情的道理也是别人的钱不该拿的就不应该拿。不然不就是不公平?公正就是对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按道理来,没有私心,不损害别人。比如喜欢哪个人,强求他/她答应。自己愿不愿意跟个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呢?这事情的道理也是强求是不对的,应该克服这个私心,公正地来。儒家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说人心是危险的,道心是不容易找到的(隐微的),应当追求纯粹的、唯一的道理(追求也就是要按道理来做),凡事公平、公正地来做(公允地抓住最中间的点)。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不都是讲这个道理?

然后必须注意的是,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是必当要修行的。因为凡事不想思考,没多大的思考能力,也是气性。怎样修行呢?人生活中总要做各种事情,做事情时尽力想想怎样把事情做好就是一个修行方式。人生活在世上又本应当学习各种知识,努力学习这些知识又是一个修行的方式。人也是有足够的智慧才能弄明白道理。修行的人不管修行得对不对,都不修行智慧。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仁、义、礼、信是对待别人的。生活中会有各种事情,本着仁、义、礼、信来做就有各种做法。这些做法也就是品德。凡事应该怎么做,自己又未必能明白,这就需要学习道理。人应当致力于学习各种道理、修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修身养性。

去掉自己不好的欲念,改掉自己不好的心态、性子、习气,活在灵性里,就是修行“清”,使灵性、元神清。这是修身养性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儒家倡导人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修佛、修道最重要的功夫。


清静之道(修行是修清静)(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儒家   气性   习气   欲念   私心   灵性   清静   性子   美文   凡事   公正   公平   心态   道理   不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