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往事:切糖

文/胡敏

小时候,每到年关,常听父辈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孩盼过年,大人望种田。为啥?因为那个时候物资匮乏,生活窘迫。一年到头,只有到农历新年时,一家老小或许才有新衣服新布鞋穿,才能吃上一顿有鱼有肉的大餐和一些农家自制零食,才可以得到长辈们“赏赐”的几毛崭新的压岁钱。也只有到过年时,富足家庭的小孩子或许能玩上爆竹之类的小玩意儿。大人们则开始谋划来年的生产事宜,企盼风调雨顺,早点种田,多打粮食,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澧州往事:切糖

除此之外,大人们还有一项主要的任务就是要煞费苦心地琢磨如何才能操办好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所以制作农家美食自然就成了其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于是,勤劳淳朴的村民们便在每年冬腊月之时,把大米、红薯、黄豆、绿豆、芝麻等农副产品加工成自己喜爱的食品,给孩子们解馋,过新年时用来招待客人。在这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除了酿粉皮、打糍粑外,当属切糖了。

这个切糖看起来是一件事,但实际上十分复杂繁琐,要经过长时间的前期准备工作。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熬糖、炒泡儿和切糖,戏称“切塘三部曲”。我今天不讲前两者,单讲手工切塘。

澧州往事:切糖

“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子…"等到洵糖和泡儿都制作好以后,大概也就到了农历腊月一二十边上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切糖了。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要等到腊月底才做呢?早点做不行吗?一者因为这一系列农家美食制作下来,需要时间和精力,腊月间天气寒冷农活较少,二者那时候物资匮乏,如果做早了,可能过年前就吃完了,春节就没有东西待客了。

小时候,我家的糖都是外公切的,外公视力不好,都是选择白天切。那时没有电话,每年到了切糖的时候,母亲便派我们姊妹中的一个去请外公。我记得,外公每次来的时候,总是一手拿着一个糖架和一个木碾子,一手提着外婆给我们摘的新鲜蔬菜,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温暖,很幸福。

切糖要准备好一块大门作为案板,将门的正面洗净晒干,搁在两条长板凳上,然后洒些碾碎的米泡儿在上面,防止糖粘黏,泡儿上面再放上糖架,木碾子放在糖架旁边备用。

澧州往事:切糖

母亲早已把熬好的洵糖和炒好的泡儿拿了出来,一切准备就绪。按照惯例,先切泡儿糖。外公从糖缸里舀出适量的洵糖,倒在锅里文火加热,一边加热一边搅拌,要不然,糖就会糊掉。待其全部熔化后,再把泡儿放入其中,用锅铲不断地翻炒,确保每一粒泡儿都裹上糖浆。然后停火,迅速用水瓢舀出,倒入糖架,外公弯下腰用木碾子将其推平,并快速地用力来回碾压,使其紧实,直到糖的厚度与糖架的高度齐平。然后按糖架上的标线,将糖均匀切成几大块,再拿掉糖架,趁着热气,快速将其切成小块,而且必须做到手起刀落,动作迅速。

澧州往事:切糖

切好的糖块摆放在一边冷却,等到冷过心后,即可贮存起来。这个时候,外公就会稍微休息一会儿,喝杯茶,抽根烟,外公的烟瘾挺大的,他抽的是自己卷的叶子烟,这里就不赘述了。

外公切完泡儿糖,又开始切芝麻糖、黄豆糖、锅巴糖,我们称这些糖为“小糖”。芝麻、黄豆事先炒熟备用,切制小糖时,一般不用糖架,直接将翻炒好的热腾腾的“半成品 ”倒在案板上用木碾子快速碾压,操作流程也和切泡儿糖差不多,只是食材的配比和制作手法稍有不同罢了。特别是在制作芝麻糖时,为了让其好看一点,切好后,还要趁热将它扭一扭,所以,又称之为“扭扭儿糖”。就这样,外公切糖,母亲和哥哥姐姐们帮着打下手,要耗费大半天的时间,才能把糖切完。如果最后还有剩余的糖,母亲和姐姐们就自己捏上几个“泡儿球”,供我们平时解馋。

澧州往事:切糖

多年以后,童年的许多美好在岁月的长河中渐行渐远,当我再次想起它,倍感温暖和感动,感恩时代赐予我的珍贵记忆和美好味道,感恩至亲友邻在流年岁月中的温情相伴。虽有些许怅然若失,万般流连,无奈“落花流水春去也”。惟愿时光慢流,美好永存于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切成   碾子   解馋   翻炒   腊月   年时   黄豆   匮乏   外公   美文   芝麻   农家   农历   往事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