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小时候酿粉皮那些事儿吗?


澧州往事丨小时候,酿粉皮那些事儿

文/胡敏

《七绝·澧县粉皮》

澧县粉皮真美味,

大米荞麦来相会。

晶莹剔透有韧性,

绿色健康数它最。

你还记得小时候酿粉皮那些事儿吗?

前几日,大姑七十大寿,我和妻回了趟老家。

车出澧县,过津市,穿小渡口,一路向北疾驰,转眼就到了如东。

你还记得小时候酿粉皮那些事儿吗?

因为交接手续的原因,车子在如东客运汽车站门口稍作停留。这会儿,我看到一家卖粉皮粑粑的作坊,虽只有两间店面,生意却好的不得了,后面做前面卖,分工明确,都忙得不亦乐乎。现在的人都是买现成的省事,这就让那些精明又勤劳的人有了生财之道。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父辈们酿粉皮、熬糖、打糍粑的那些事儿。

你还记得小时候酿粉皮那些事儿吗?

那时候,过了冬至,老家村子里的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这些事儿。按照时令来排,酿粉皮是最先要做的,其次是打糍粑,越往后,年味越浓,待到熬糖时,过年就已经近在咫尺,只差一声吆喝了。

粉皮是一种以大米或豆类为原料,手工制成的家乡特色传统食品,易做又经济,可口又不腻,适宜农户家庭制作,工具也简单。根据配料比例的不同,可分为大米粉皮、荞麦粉皮、绿豆粉皮等,父辈们那时酿的是大米粉皮,当然,里面也要加少许荞麦,若是少了这荞麦,粉皮便没了粉皮的味道,也失去了粉皮的筋道。

粉皮也有鲜、干两种,鲜的可以即刻食用,干的便于存放运销,所以那时就有“捉猫丫"一说,意思就是如果某家某天晚上酿粉皮,就去他家讨一两个鲜粉皮来解解馋。这大概也是风土人情的一种体现吧!

你还记得小时候酿粉皮那些事儿吗?

小时候,父亲在学校教书,只有周末才回来,所以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由母亲来操办。

一旦决定酿粉皮儿,母亲就会先配好料,一斗米配两升荞麦,然后泡上一天,再安排哥哥姐姐们将它磨成浆。那时没有电磨,完全凭手工磨制,我们管这个活儿叫“推磨”,一般由两人完成。磨子是由两块大圆石头组成,石磨中间有孔,一根长长的木制磨钩钩住上边石磨把手,另一头则用一根挂在房梁上的长绳系着,推的人双手握住磨钩把,按一定方向(一般习惯顺时针)匀速推动,石磨就开始旋转起来。旁边喂料的人在转动过程中通过磨眼把大米等原料一点一点加进去,随着石磨的转动,米浆就从石磨的缝隙流进预先放好的桶里,整个过程耗时要根据料的多少和人的体力而定。

我们那时姊妹多,但推磨的活儿干得最多的,要数三姐和四姐,而且是三姐喂,四姐推,因为三姐心灵手巧,四姐像男孩子,有力气。其他人也干过,但总是因为其它的事情而另有安排。我那时尚在读书,若是周末碰上,也会自告奋勇,加入其中的,只不过不能当正罢了。

你还记得小时候酿粉皮那些事儿吗?

做好这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后,母亲就会选择一个大晴天的晚上(有时也选白天),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个酿匠,一个打下把的,两个切手,一个烧火的,一个跑堂的,再加上自己家里人,一共大概七八个,酿粉皮就可以正式开始了。

酿粉皮既是个体力活儿,又要相当高的技术。酿匠就是大师傅,除了自己动手操作,还要负责全权指挥。烧火的也很重要,灶是柴火灶,农村里的人知道自己要酿粉皮,所以事先就备好了柴火,软硬皆有,火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大了则糊,小了则生。酿匠把米浆一勺一勺地在锅里涮,粉皮一张一张地由跑堂的端出去晾冷。这份差事,我小时候也干过,就是把个簸箕反过来接着酿匠从锅里揭下来的粉皮,然后快速跑到外面扣在推开的芦苇帘子上,跑慢了就会挡了酿匠的手,粉皮也就有可能因时间过长而糊掉。切粉皮也是有讲究的,一定要等粉皮凉过心了,才可以收来切,不然烫手不说,还会散,切粉皮的时候,宽窄尺度要把握好,宽了不好看,窄了容易断成末。就这样,几个人既分工又合作,足足要忙大半夜的功夫,才能把这几斗米的米浆酿完。

你还记得小时候酿粉皮那些事儿吗?


酿完后,母亲还要做一顿简单的宵夜来犒劳他们,我们管这叫“喝磨噶汤。”就为了这顿“磨噶汤”,我往往也会熬更守夜半宿,如果实在困得不行了,就只好心有不甘地去睡觉,也就无缘这难得的美餐。席间,他们除了聊一聊当晚干活的情况,还要预定下家是谁?具体时间是哪一天?于是,今晚这家酿,明晚那家酿,今天我请你帮忙,明天你请我帮忙,大家在一起,既置办了过年美食,又增进了友情,温暖而和谐。

晾晒是酿粉皮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第二天一早,若是晴天,哥哥姐姐就会把粉皮弄出来晾晒,高板凳放上两根长竹篙,再在上面铺上芦苇帘子,帘子上再铺上干净的旧床单,然后把粉皮均匀摊晒在上面。铺厚了晒不干,收起来会变质,铺薄了晒太脆,手一捏就断了。正常情况下,粉皮晒个三五天,当颜色开始泛白时,说明粉皮晒干了,就可以贮藏起来啦!

如今,父亲和母亲都已离开我们很多年,童年时的那份最纯最真最美的味道已经不再,酿粉皮的那些事儿也逐渐被人们忽略遗忘。其实,粉皮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美食,也代表着一种文化,更代表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它凝聚了太多的风土人情,承载着一代人的美好记忆。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粉皮已成了我们澧县农村广大百姓早餐的首选和至爱。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来了,捎上一些粉皮作礼品,一来二去,乡情亲情尽显其中。

你还记得小时候酿粉皮那些事儿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粉皮   澧县   如东   事儿   小时候   糍粑   石磨   柴火   荞麦   帘子   父辈   活儿   风土人情   美文   大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