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抑郁的孩子做咨询

文|袁运录


周日,孩子父亲带着孩子找我。


给抑郁的孩子做咨询


周星(化名),某重点高中高三男生,身材高猛,双向抑郁多年。通过服药,基本稳定了情绪,但副作用明显了:白天嗜睡,上午第一节和第二节课昏昏欲睡,早上醒不来,必须叫醒;体重也增加了;学习成绩也跟着下降了。孩子再次陷入了抑郁。

周星现在的情况是,每天晚上下课,就拿着手机玩,到11点后才放手,有时玩到凌晨2点。

“他自己说十点半,但总是做不到!”

“玩到那么晚,必然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怎么办呢?”父亲几乎哭丧着一张脸看着我。

通过咨询,我让父子“拉钩”,达成默契:晚上11点钟睡觉之前,孩子主动上交手机给爸爸,爸爸到点了也可以主动提示孩子,上交手机。但不能下达命令的口吻!

可爸爸却说:“我只是担心影响他的身体,怕影响孩子第二天的学习……”

这些道理,孩子都懂。

男孩对自己玩手机“失控”也有话说:有时候看到同学在教室偷偷玩手机,我也想玩。但我一次次告诉自己不能玩,因为玩物丧志,影响学习,所以自己很想努力。

显然,周星这孩子很有自律性。

问题是,孩子想玩手机的欲望,就好比滚滚而下的黄河,如果从正面去堵截——“我想玩,你不能玩!”

这就糟糕了!

人不能堵截欲望,但可以控制行为。

比如受了欺负或委屈,你不能控制愤怒,但可以控制脏话,控制自己不去打人。

当孩子到了晚11点还没上交手机,你(父亲)不能说脏话。

给抑郁的孩子做咨询

如果孩子做对了(按时上交手机),你应该及时给予表扬。 如果孩子做错了(没有按时上交手机),你只可以摇头、叹气,但不能骂人,更不能打人,给孩子一点自尊,不能采取入侵式的责骂、否定。比如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讲信用?你这人怎么怎么!” 这就不行!这些话容易伤人。

孩子对父母强暴式的教导很反感,会本能采取防御性的抵抗!

孩子有两个脑:思维脑和情感脑。思维脑可以控制,情感脑不能控制。 世人都以为思维可以控制情感,所以这孩子也想控制他的欲望,但当他的情感脑进入状况了,根本就不能控制。

换句话说,当孩子卷入情感的旋涡,就会拼命挣扎和反抗,从而导致失控行为——超时玩手机。

看到这种情况,做父亲的你,当然会生气,你也可以生气。因为你也有常人的情感。

给抑郁的孩子做咨询

主宰人情感的是动物脑,遇到不顺心的事,肯定会生气啊,这是人的本性。

但生气归生气,行为归行为。思维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看到孩子不停地玩手机,你(情感脑)很想说“你真没用了,说话不算话,你哪里像个男子汉……”

但你的思维脑却没有这样做,因为你知道,说出这些话来,不仅不能帮到孩子,反而会伤害孩子。

事实上,家长想责骂孩子的话,即使不说出来,孩子心里也清楚。

家长说的这些话,不正是孩子自己的思维与情感的对话吗?

情感脑说:“我想再玩下手机?”

思维脑却说:“不!你不能这样放纵自己!你必须控制!”

情感脑说:“再玩一下吧?就一下,再也不玩了?”

思维脑却说:“你真没用了,说话不算话,你哪里像个男子汉……” 如果你发气,光是表情上表露出来,这是人之常情,孩子也容易接受。但如果从语言上表露出来,甚至使用肢体暴力,就会践踏孩子的尊严。 请留给孩子一点自尊!

如果你想通过诸如‘我是为你好,我都是为你的身体和前途考虑……’这样的方式企图教育孩子,容易适得其反。

因为这种入侵式的教导,无异于道德绑架,会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其实,孩子自己也知道这个道理,也知道玩手机不好。

给抑郁的孩子做咨询

正因为孩子知道玩手机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才一次次跟自己过招,最后屡战屡败。明明知道玩手机不好,明明知道父母的期待,知道自己曾经许下的誓言,可是事情反而朝着自己担心害怕的方向发展,而且自己眼睁睁、无能为力地看着自己往下滑。

这是多么痛心疾首的结果啊。

可我们的家长不仅没有去安慰伤心欲绝的孩子,反而不停地指责和埋怨。孩子不崩溃、不抑郁才怪!

这一切都在因为家长不懂孩子的心。

孩子有抑郁情绪,适当地玩下手机可以缓解抑郁和焦虑。因此,孩子自己和家长没有必要因此大惊小怪。

昨晚一个母亲微信我,说通过学习我的书《情绪心理学》,懂得了孩子的心。

去年底被孩子气得住院的妈妈,终于学会了和孩子打交道,懂得和孩子有效沟通。

妈妈说:儿啊,过去一听到班主任说你学习不用功、成绩没上去,我就很难过,很着急,就会告诉你爸爸,你爸爸就会朝你发火。

几双眼睛都盯着你一个人,让你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除了应对学习上的压力,你还要应对爸妈给你的重负。

孩子说:我这两年基本没有读书,而是“全心全意”与你们对抗和内耗。为此我拼命玩手机,玩游戏,就是为了对抗你们!

母子俩的对话,发人深省。

给抑郁的孩子做咨询

不要拔苗助长!让孩子自由成长!

相信孩子积极向上的一面,相信孩子一定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允许,甚至鼓励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说不!敢于表达愤怒和不满! 给孩子创造自主探索机会,而不是费尽心思为孩子创造一个少走弯路获得成功的捷径。

让孩子吃点亏,没关系;走点弯路,也没关系!走些弯路不是也可以多看一些风景吗?

来之不易的成功,和轻而易举获得成功,感受是不同的。

就好比自己钓的鱼,跟别人钓的鱼,味道是不一样的。

自己钓的鱼,有成就感,吃起来更开心,更幸福,就这个道理。

周星对自己的体重不断增加,也感到担忧。

孩子爸说,吃多了垃圾食品怎能不胖!

没到一定的程度,没人相信自己会死。但每个人都会死。

没人会相信,多吃了一块红烧肉,一点肥肉,就会长胖。

但事实上,以少积多,肯定会长胖。

我们总是这样一次一次放纵自己,一次一次自我安慰。

当欲望和担心发生冲突时,我们一次一次说服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是不会出现的结果。

就是这样宽慰,让我们的欲望一次一次顺利通过,一次次得到满足,最后欲望变成了瘾。

有烟瘾的人,如果一支都不抽,坚持一定的时间,可以解脱烟瘾。

如果你想通过减量方式来戒烟,恐怕很难。

我戒烟(曾经一天几包),就是一根都不抽,而且我也不会把烟放在手上。

当有人递支烟给我,以前我总是习惯性地接在手上,夹在手指间,或者夹在耳朵上。想抽就抚摸几下香烟,想吸就闻几口烟味。

你想想,在猫的眼前放一条鱼,猫忍得住不去吃鱼吗?

孩子嘴上说:手机我不玩,却把手机放在书桌上,放在枕头边,孩子还控制得住吗?

最好的办法,就是到点了就把手机放到自己拿不到的地方,比如交到父母手里。

话说回来,面临学习压力的孩子,吃点零食,可以缓解焦虑,这是积极的一面。孩子现在是长身体的时候,胖点也无所谓。

当我们谈话结束后,父子俩都表示赞同,认为生活的哲理就在对话中。 心结已开,如释重负,抑郁的阴霾自然烟消云散。

感谢心理学,感谢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然更感谢曾经身陷抑郁的我,让我懂得了那些迷失方向的孩子和家长的心。

给抑郁的孩子做咨询

作者简介

袁运录,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情感心理作家,凤凰新闻专栏作者,认知心理学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饶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余干县关工委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副主任。
1988年研究心理学,并创立秋水理论(又叫“黄河理论”).
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笔名在《中国心理与健康》杂志、中华网、凤凰新闻、知乎等媒体发表上千篇社会心理研究和实践文章,并接受过十几万人次心理困扰者的求助和咨询。

研究方向:强迫、口吃、抑郁、焦虑、失眠等神经症和青少年心理创伤.
代表著作:《情绪管理学》《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
正在出版《强迫症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长胖   抑郁   孩子   黄河   美文   心理学   生气   情绪   思维   父亲   担心   家长   欲望   心理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