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艺人)之曲坛女杰赵凤兰(1)


(乐亭大鼓艺人)之曲坛女杰--赵凤兰(1)

赵凤兰演出照

我因为给赵凤兰老师的书段视频制作字幕而与她相识,后来不仅到唐山艺校拜访过赵老师与贾幼然老师夫妇二人,还在凤凰山周末曲艺茶座上多次相遇。

我特别喜欢赵老师的表演,也愿意多为赵老师的作品广泛传播做些贡献。

为了让更多喜欢赵老师的网友对赵老师有进一步的了解,特把何建春老师写的师娘的文章奉献给大家,限于篇幅较长,分四次连载,希望大家持续关注。


一 童年记忆

1944年8月21日,赵凤兰出生在河北省永清县别古庄。出身杂技世家的杨发奎就是别古庄人,当年是天津杂技团的元老,很有名气。

赵凤兰长得娇小玲珑,天真活泼,好歌善舞。练过杂技,能在高凳上头朝下叼手绢,能连续翻二十多个小翻。五六岁,常被学校老师叫去参加文艺活动。由于人小,每次都是老师把她抱到台上。长大些,每逢节日或是乡里开大会、搞庆祝,她都上台演出,深受老师喜爱和器重。

赵凤兰姐妹六个,她最小,人称“小老六”。赵凤兰父亲叫赵得仁,家里养着三辆马车,往来天津给各大商行运输货物。父亲也是一个好乐之人,尤其痴迷评戏和大鼓书。每次到天津,不管多忙,也要看上一场鲜灵霞或小白玉霜的评戏。二姐、三姐很有表演天赋,嗓音条件也不错,父亲就想让她俩去学戏,可是遭到了奶奶的强烈反对,说啥也不让学。但他让女儿们学习艺术的想法始终没有放弃。有一天,父亲对奶说:“妈,小老六又聪明又好唱,长得跟小风车似的(方言:活泼乖巧的意思),让她学点文艺行不行?”奶奶把脸一沉说:“谁也甭想走这条路,你们就死了这条心!”父亲没敢再往下说。

不久奶奶去世。最终赵风兰还是违背了奶奶的意愿,走上了文艺这条道。直到现在,提起这事,她还觉得愧对奶奶。

二 进团学艺

1956年春节前夕,一些爱好演出的村民在村里唱评戏,请来拉大弦的贾来珍,也是本村人。当时,他是唐山市曲艺闭西河大鼓艺人。当他看到赵凤兰的表演,眼前一亮,激动地在合上喊出声来:“这孩子不错,是干文艺的料儿!”散戏后,他对赵凤兰说:“小老六,你听过说书吗?”赵凤兰说:“听过。”“听过谁的书?赵凤兰说:“在集市上听过王福义老先生的。”王福义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的外公,他们村距别古庄只有七八里地,每逢大集,老先生就到集市上撂地儿说书。赵凤兰每次跟父亲赶集,第一件事就是听他一段大鼓书。久而久之,赵凤兰对大鼓书着了迷,不管是本村还是左右邻村,只要有说书的,都少不了她这个小书迷。

那天晚上,贾来珍找到赵凤兰家,对赵凤兰父亲说:“你家小六聪明伶俐,而且很有表演天赋,我看是个干文艺的好苗子!唐山曲艺团正招收学员,不如让她去学大鼓书,你看咋样?”父亲一听很高兴,说:“我一百个愿意,就是不知人家要不要。”贾来珍说:“只要你愿意,我去找领导说。”贾来珍很热心,回到团里一说,领导决定面试一下。贾来珍马上给赵得仁捎来口信,叫尽快带赵凤兰到曲艺团。父亲第二天一大早就带赵凤兰去了唐山。

(乐亭大鼓艺人)之曲坛女杰--赵凤兰(1)

青年赵凤兰

曲艺团领导和几位老师问了些情况,叫赵凤兰唱一段。赵凤兰毫没犹豫,开口就唱:“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边唱还边表演。领导和老师们听得心花怒放,都称赞是个好苗子。当场决定,考试通过。从此十三岁的赵凤兰正式成为唐山市曲艺团的学员,走上了艺术之路。

进团先跟马俊英老师学习西河大鼓。也许是上天安排,这辈子注定她要吃这碗饭。老师一教就会,再加上勤奋,进步很快,两个月的工夫就能登台演出,并且很受观众欢迎。

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乐亭大鼓最繁荣兴旺时期。陈文焕、郑庆先、靳文然、戚文峰、杨来凤、佟文彬、高荣远、姚顺悦、张河远、唐俊山等大鼓名家,聚集唐山,群芳斗艳。尤其是靳文然先生一鸣惊人,得到众多听众的赞美,中央、京、津广播电台时常播放录音,唐山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他的长篇大书,靳派乐亭大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那时,听书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1958年,为了发展壮大乐亭大鼓演出队伍,团里决定让赵凤兰和王凤兰改唱乐亭大鼓。赵凤兰当时想不通,西河大鼓刚刚唱出点成绩,为啥改唱乐亭大鼓?赵凤兰从小就受西河大鼓影响,一张口就是西河味,乐亭大鼓乡音很重,口音又不对,恐怕唱不出味来。所以,赵凤兰实在不情愿。后来,戚文峰团长做她的思想工作,对她说:“凤兰,你知道吗,乐亭大鼓是唐山特产,在冀东只有乐亭大鼓最受欢迎,你若把乐亭大鼓学好唱好,才能立足唐山,出人头地。再说,你是咱团里的业务尖子,相信你一定能唱好乐亭大鼓。”在戚团长的耐心说服下,赵凤兰开始学起了乐亭大鼓。也正是由于这次改变,才使赵凤兰有了立足唐山的资本。

由于语言的差别,学起来确实难度很大。负责教学的是唐俊山、陈文焕、周俊起三位老师。教得非常耐心仔细,一字一句地教,怎样发音,怎么吐字,赵风兰学得也非常认真刻苦,有时就连上厕所,走路都在哼唱乐亭大鼓,引得路人驻足观看,她却浑然不觉。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的时间,赵凤兰就学会了《黄继光》《送梳子》《小姑贤》《诸葛亮招亲》等唱段,很受观众欢迎。

1959年初,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领导提出:名师带高徒,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指定赵凤兰和王凤兰拜靳文然为师,继承靳派艺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又派赵凤兰到艺校进修,学习身段儿表演。唐俊山、陈文焕二位老师也随赵凤兰到艺校负责教唱。由于从小练过杂技,赵凤兰的腰腿特别软,老师怎么摆弄怎么是。都说赵凤兰天生就是这块料儿。老师们都很喜欢她,教她也很用心。

老师教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她宁可不吃饭,也得学会。经过两年的艺校学习,赵凤兰的艺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在表演上,手、眼、身、法、步运用自如,配合协调,表演、唱腔和所唱内容融为一体。

领导和老师们对她非常满意,都夸她是个表演天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乐亭   大鼓   曲坛   鼓书   评戏   唐山市   唐山   团里   女杰   艺校   曲艺   美文   艺人   奶奶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