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中国儒、释、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撑起来的人生

《棋王》是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2018年入选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阿城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这部小说鲜明的突出了他追寻文化之根的意图。王蒙说《棋王》是“对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潜力的一种礼赞”。


《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的性格豁达开朗,不被功名利禄所影响,颇有气节。故事以“我”为媒介讲述了棋王的传奇故事。


棋王王一生有两大特点,一是专注于吃,二是专注于棋道。他对吃和下棋的态度展现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王一生就是通过下棋接触到了民族生存文化的核心,象棋境界的提高,就是他人生升华的过程,他的人生亦如棋道。

《棋王》:中国儒、释、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撑起来的人生


棋王有极强的反叛主义精神;而传统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是“儒、释、道”哲学。棋王反叛,恰恰是对于当时时代环境下禁锢思想、唯求生存的现实主义的反叛,这种反叛,实际上是在追寻思想上的升华,追寻中国文化的根源思想。棋王的人生提高就是儒、释、道不思想断交接变化的过程,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它承载着不断地反思某一时代阶段内的人生含义,最大的含义是要求人超然物外、省察人生。这也是作者阿城对于中国文化、人生哲学的一种思考探究。


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思想对于棋王人生的启示


王一生家境贫寒,他为了节省家用,减少母亲的负担,开始帮母亲印刷书页子,在还没送走的时候他看了那些书页,没想着就对棋艺生出了兴趣,这一爱好竟是成了他精神的支柱。


因为,王一生在困苦之中、在食饱之余,还能追寻精神上的探索,就是对我们人生的最大启示,人不仅仅是吃饱肚子而已,还有在精神思想上有所精进,人生才能更有意义。而王一生的这种对于象棋的“悟道”之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释道不断交替变化的融合过程。


①棋王的儒家思想体现,人生某一阶段的进取态度


当“我”处在悲愤的离别之苦、心中凄凉的人生低迷之时。王一生却躲在车厢里下棋,避而不见,他说:“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没必要哭哭啼啼的。王一生这种对于生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实际上是儒家思想在中国人人生里的深刻体现。

《棋王》:中国儒、释、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撑起来的人生


王一生一生都是忠于吃喝和棋道的。“忠”者,尽己谓之“忠”,就是做事做人要竭尽自己的能力,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欺瞒。这是儒家的基本要求。孔子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在“我”与王一生第一次见面时他便要求我与他下棋,我对下棋不太懂,他便在火车上找能与他下棋的人,入棋局便如同着了魔一般,忘却自我,世界只有象棋,将儒家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也因为棋,他与同为爱棋之人脚卵成为好友,一副盲棋将脚卵打的心服口服。他因为在队中请假太多,队里不批准他去参加棋赛。上天从来不会愧对一个真心爱棋的人,脚卵用祖传的乌木棋换来他的参赛资格,他却主动放弃,理由是:“我反正是不赛了,被人作了交易,倒像是我占了便宜。我下得赢下不赢是我自己的事,这样赛,被人戳脊梁骨。”他对名利一直持着轻视的态度,无论最后谁是棋王都不重要,在他的世界中,只要能下棋就可。


最后王一生在比赛结束后,亲自去找了前三名比试棋艺,为了不耽误棋手回家的时间,王一生主动要求与比赛的前三名一起下盲棋,哪知路人看此情形也要与王一生一较高下,王一生心中虽紧张,却也知这是不可多的的机会可以与高手一战高下,本着一个“忠”字以一敌九。最终第一名的老者怕失了颜面,要求与王一生和棋,为棋王之路画上一个句号。

《棋王》:中国儒、释、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撑起来的人生


王一生除了下棋,对吃也是非常“忠”的,因为这是人的生存基本,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生存法则——吃——高于精神追寻,所有人,都忠于这一准则,棋王也不例外。小说里写他饥不择食,无论干湿,只要能充饥的都能吃,而且不在乎吃相,说他吃相尤为丑恶,惨无人道。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


他对吃是虔诚的,是忠的。这都是棋王人生里的儒家思想的深刻体现。

《棋王》:中国儒、释、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撑起来的人生


②棋王的执迷,释家思想对于中国人人生哲学的蜻蜓点水之体用


阿城《棋王》目的不仅仅是在“以文传棋”,而在“以棋写人”;而且以一个与那“史无前例”时代的文化精神颇有些不合辙儿的小人物的故事,在与那时代形成距离的历史观照中,展示出实人生中生命的存在与面目。


《棋王》里不少地方都涉及到到了道禅。比如,夺得地区象棋冠军的老者对王一生棋术的评语:“汇道禅于一炉”。这位老者和教王一生棋道的那个“捡烂纸的老头儿”所言是极其相似的,他说:“下棋要造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


所以,棋王的人生里,有深刻的释家思想的影子,也是阿城文化寻根的一种体现。棋道讲究“悟”,而禅宗也讲究悟。棋王大部分时间都沉迷于对棋道的“悟”之中,甚至有点,除棋之外,四大皆空的感觉。只不过棋王犯了释家的执念之戒,太过于执迷于棋。这也是棋王无法完全弃棋于不顾的原因。

《棋王》:中国儒、释、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撑起来的人生


可以说,释家对中国人的人生影响仅限于此,人活一世,很难完全放下所有,遁入空门。中国人尤其如此。但释家思想,特有益于修心。阿城在棋王身上,为我们深刻地展现了这一点。


③棋王棋道之悟,超然物外的道家无为绝妙境界


王一生曾拒绝拜一个连宋国残局都没有走完的人,却与一位捡破烂的老头成为好友,只因为老头也是爱棋之人,老头教给他,“无为即是道,棋盘就这么大,无非就是造势不同。”他一直遵循老头的棋道祖训“围棋不为生”。在胜者之路走的越多,很多人就会自恃清高,越来越漂,但王一生

却是安稳下棋,积极进取,从未有过半点骄傲,也因棋认识许多知心好友。棋王下棋,绝不追寻胜负,而是一种精神体验。


在那个物质,精神都匮乏的年代里,能吃到饭就是他对物质上的唯一追求,能与人下一盘棋就是他精神所在。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王一生不为外界的升降荣辱、贫贱富贵苦恼,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达到了一种淡薄、旷达、无忧无患的境界,也正符合了道家做人的风范。


因为对棋的痴迷,人送他外号“棋呆子”,他整日牵挂着棋中的世界,不谙世事。无论是家境困难揭不开锅的辛酸,还是下乡时离别之苦,又或是无法参加棋赛的悔,都撼动不了他在棋中的世界。


他忘却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打击,忘却一切世俗名利,在棋中的世界他心如止水,万物自鉴,超脱忘我。在那个“一句顶一万句”的迷狂时代里,王一生的这种不迎不持、不随波逐流的呆痴,这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消极,这种在“大而无当”中遨游的超脱,正是对动乱现实的一种清醒认识和明智。王一生清醒的认识自我,洒脱自由,淡泊名利,不谙世事的性格与道家融为一体,展示人生的哲学魅力。


总结


中国三大文化支柱就是“儒释道”三种,以儒家风范做事,以道家风范做人,以释家风范修心,这也是棋王的人生哲学和人生变化过程,也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根源所在。阿城作为“寻根文化”的代表作家,他认为文化涵盖着社会,文化制约着人类,在作品创作出、也寻找到了以庄禅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这是一种文化名义,和文化哲思与平凡人生的结合。借着下棋之道颂扬中国文化哲学,将中国文化与棋王的人生合二为一,构成他对人生的态度,追求心灵清净和精神的自由。

《棋王》:中国儒、释、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撑起来的人生


传统中国人的人生,就是中国儒、释、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撑起来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棋王   阿城   支柱   盲棋   儒家   人生   文化   人生哲学   道家   象棋   美文   中国   态度   中国人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