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和俄罗斯的两次助力下,中国军工不断地迈向现代化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西方国家因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从1949年建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到90年代被瓦森纳协定取代,无缝衔接地对中国军事先进技术进行严密封锁。这一时期,只有苏联和继承其衣钵的俄罗斯是对中国开放的。大体上分两次,苏联对中国的军事输出包括50年代大部和60年代初期,是积极主动、毫无保留的。第二次包括苏联解体后,由其大部遗产继承主体的俄罗斯,这次却是被动的。


一、第一次军事输出


1、提出请求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前夕,周恩来和林彪于1950年10月赴苏联,11日到黑海海滨休养胜地见斯大林,商谈中国出兵朝鲜问题,在要求苏联供应出国作战的武器的同时,也提出请苏联向中国提供陆军武器的制造蓝图,供中国仿造。对此,斯大林未置可否。

1951年4月28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斯大林谈到:“我们计划将来发展兵工厂,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兵工厂在武器生产方面必须制造与苏联兵工厂相同的产品﹒﹒﹒﹒﹒”

1951年5月2日,斯大林答复毛泽东说,“同意供给中国制造苏军装备中现有各种武器、弹药所必需的蓝图”。


2、两份协议的签订为苏联军事技术援华奠定了基础

1951年10月18日徐向前率兵工代表与苏联签订第一个允许中国生产仿制一系列苏制武器的协议,第二份协议是签订于1957年10月1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工业的协定》,简称10月15日协定或国防新技术协定,该协议详细规定了苏联对华提供援助以生产原子弹、导弹和飞机,也是1950年、1951年11月、1953年、1955年、1956年、1959年等等众多协议中最重要的两个基础性协议。

在苏联和俄罗斯的两次助力下,中国军工不断地迈向现代化

3、专家成行

派遣军事顾问、技术专家来华帮助工作是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传授苏联军队的先进经验,帮助中国军队迅速现代化,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苏联在50年代派遣了大批军事顾问与技术专家来华,大约有几千名之多。他们分布在中国陆军、海军、空军及军事院校、军工企业、军事试验基地等单位。

在苏联和俄罗斯的两次助力下,中国军工不断地迈向现代化

苏联大批派遣军事顾问来华开始于1949年底。1949年11月中旬,878名苏联专家来到空军部队,帮助中国建立6所航校,担任技术顾问、飞行顾问、地勤顾问等职。同年冬季,两批苏联顾问一共711人来到海军部队,对中国海军进行全面帮助。之后,根据需要,苏联还不断派来军事顾问。1953年以后,苏联技术专家来华增多,当时苏联每援建一个军工企业,都要派出一批技术专家到该企业帮助工作。1957年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后,苏联又派来专家帮助中国部队和工厂掌握导弹发射技术与生产技术。苏联顾问、专家绝大多数在华工作期间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陆军常规装备

苏联提供技术资料,帮助中国生产制造武器装备是从陆军常规兵器开始的。1950年上半年,中苏签订协议,苏联向中国有偿转让8种轻武器制造技术。1951年11月,中苏再签协议,规定苏联向中国转让制造陆军通用武器和弹药的特许权,并提供技术资料、武器样品和派遣专家来华指导生产。中国选择了18种苏式枪械、火炮及其弹药作为仿制对象,并于1953年开始大规模地生产苏式武器。

在苏联和俄罗斯的两次助力下,中国军工不断地迈向现代化

1953年和1956年,中苏又两次签订协议,由苏联在中国援建一批兵工企业,生产中型坦克、大口径火炮、高射炮、机载武器、舰载武器及其配套的弹药和光子电子仪器等武器装备。到1959年,中国一共仿制定型生产包括中型坦克、自行火炮在内的80多种苏式武器弹药,基本实现了陆军武器装备国产化和制式化,完成了中国近代武器发展史上从向外购买到本国制造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


5、海军装备

苏联对华海军技术援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技术协议上。

1953年6月4日,中苏签订关于海军订货和在建造军舰方面苏联给予中国技术援助的协定。苏联向中国出售中型鱼雷潜艇、护卫艇、鱼雷快艇、基地扫雷艇、大型潜艇的全部技术资料、成套材料设备及部分舰艇的制造特许权。到1957年,中国5家造船厂利用这些从苏联购买的材料、设备和技术资料,一共装备制造了116艘军舰,共计4.3万余吨,在此基础上,1959年2月4日,中苏签订新的技术援助协定,苏联又向中国出售新的5种舰艇(常规动力导弹潜艇、中型鱼雷潜艇、水翼鱼雷艇、大型和小型导弹艇)和2种导弹(潜地弹道导弹、舰舰飞航式导弹)及有关技术资料、制造特许权和部分装备器材。

在苏联和俄罗斯的两次助力下,中国军工不断地迈向现代化

1960年后,中国利用苏联提供的图纸资料和实物样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60年代中期先后完成了中型鱼雷快艇、小型导弹快艇、大型常规动力导弹潜艇和大型导弹快艇的仿制任务,使中国海军武器装备基本接近50年代中期的世界水平。


6、空军装备

空军是苏联对华提供技术援助的重点,苏联先后对中国修理和制造飞机给予帮助。1951年11月,中苏就苏联给予中国修理飞机提供技术援助达成协议,双方商定苏联援助中国建立飞机修理厂。一五计划期间,为帮助中国制造飞机,在苏联对华援建的名为“156项工程”、实际进行施工的150项中,有12个航空工业企业和2个航天工业企业。由于有了这批企业,1954年7月,中国仿制成功初教5型教练机,1956年仿制成功歼5型喷气式飞机。1959年,苏联提供两架图—16型轰炸机样机和全套技术资料以及飞机散装件,中国由此仿制成功轰6型飞机。60年代初,苏联仍向中国提供了两倍音速的米格—21型歼击机的设计图纸和部分技术资料。1966年12月,中国据此仿制成功歼7型喷气式飞机。苏联在1962年向中国有偿提供性能非常先进的米格—21型飞机及克—13型导弹的技术资料和样品。

在苏联和俄罗斯的两次助力下,中国军工不断地迈向现代化

7、国防尖端技术

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华提供以原子弹、导弹为主要内容的国防尖端技术。在这期间,苏联共向中国出口了4种型号的导弹样品及其技术资料、部分生产设备和制造导弹的原材料。它们是苏制尔—2型近程地地战略导弹、克—5爱姆型空空战术导弹、斯—75型地空战术导弹和泼—15型反舰战术导弹。中国据此研究导弹样品、消化技术资料,克服苏联毁约后带来的种种困难,于1960年冬季仿制成功尔—2型近程地地战略导弹,1963年成功仿制克—5爱姆型空空战术导弹,命名为霹雳1号;1964年仿制成功斯—75型地空战术导弹,命名为红旗1号;1966年成功仿制泼—15型反舰战术导弹,命名为上游1号。

1955年4月,中苏签订协定,规定苏联帮助中国建造一座原子反应堆和一台回旋加速器。1957年10月,中苏签订包括援助发展核武器在内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规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导弹样品和技。

在苏联和俄罗斯的两次助力下,中国军工不断地迈向现代化

8、重要意义

从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以后,直到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这段时期是苏联向中国转让技术、文献资料的黄金时期。

从出口一般武器枪械火炮到出口新式兵器导弹,从帮助中国制造陆军通用兵器枪械火炮到帮助中国制造飞机、舰艇、坦克等重型武器乃至导弹、原子弹,门类齐全,填补了中国诸多方面的空白。这是中国军事工业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全面技术引进,苏联的这种援助,对于缩短中国同现代化国家的差距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第二次军事输出


1、西方国家趁火打劫,韩国新加坡都没闲着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数以万计的军事专家、高科技人才,一夜之间成了没妈的孩子,这些专家在国内再无用武之地,几乎被人遗忘。但对其他国家而言,这些人可都是无价之宝。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挖墙脚行动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最先行动起来的是美国、日本、英法德等国,这些国家无疑是苏联解体最大的受益者,不过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也太贪得无厌。毛熊尸骨未寒,这几个国家已经迫不及待了。

他们的挖人手段很简单,只有一个字:钱。这些国家的使领馆摇身一变成了联络站。来到这里的专家都会得到两样东西:一张机票和一沓美元。

靠着这个笨办法,竟然也挖了不少人。不仅这些帝国主义大国获利甚多,连韩国新加坡这样的小国也来趁火打劫,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凤凰下架不如鸡。


2、中国启动“双引工程”

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在很多领域都比较落后,这批人才对于我们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引进他们不仅可以推动我们在关键领域的突破,追上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大有益处。

为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1993年,旨在引进独联体国家人才和技术的“双引工程”正式启动。

比起其他国家难看的吃相,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就要高明得多了。真正做到了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一方面,虽然当时的我们也不怎么阔气,但是给这些专家的待遇是一样不少。不仅如此,还把他们的家人也考虑进去了,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很多专家拖家带口的来到了中国。

另一方面,国家于1991年设立了“友谊奖”这一奖项,用来奖励在华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不光给钱,干得好了还给名,给这些专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当时我们具有留苏背景的老同志大打感情牌,见了面先来一声久违的达瓦里氏(俄语同志的意思),喝着伏特加、二锅头,回忆在一起对抗美帝国主义的光辉岁月,每每说到动情之处,眼中还泛着真诚的泪花。

在师生之情和同志之情的双重感召之下,这些前苏联专家纷纷被打动,再加上很多专家和我们有着共同的信仰,面对帝国主义的糖衣炮弹不为所动,毅然决然的选择到中国发展。

我们在这场明争暗斗的人才引进行动中取得了很大的战果。来到中国的顶级专家就有数百人之多,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数一数二的大佬。其他层次的人才更是数以万计。

大量人才的流失对于俄罗斯的科研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打击不小。俄罗斯前总统曾就此向我们表达不满,并要求中方“释放被绑架的俄罗斯公民”,对此我们的回应是“中方没有理由干涉来华的合法移民”。

3、专家对中国实实在在的贡献

这些专家在中国的辛勤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也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重和友谊。金琴科.瓦列里教授,原安东诺夫设计局首席设计师,在大型运输机设计上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科瓦连科教授,顶尖的光学专家,在激光技术方面有着十分深厚的造诣;奥坚科院士,知名的复合材料专家。

在苏联和俄罗斯的两次助力下,中国军工不断地迈向现代化

这一个个闪耀着光辉的名字背后,是十几年默默无闻的付出。正因为有了他们与我国科技人员的精诚合作。运-20,辽宁舰,东风-41等等一大批国之重器才得以早日面世。我们也终于得以弥补过去落下的短板。

在此说明,本人反对无脑俄吹,反对丧失理性的狂热,全面看问题的同时,对苏、俄的大力助攻因素必须予以肯定。

不论是第一次的主动援助,还是第二次的被动援助,我们自身的因素始终是真正的决定因素、能动因素。第一次援助后的两弹一星、核潜艇、航天能力就是明证,这些至今仍是保卫和建设我国和平安宁的战略力量。在用炮弹划界、导弹说话的今天,没有大批老一辈军工的无私奉献和积累,也换不来今天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和办实事的硬气。

在两次的外援中,正是我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两次战略机会,在迈向星辰大海的伟大征程上踏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的军工人,因为有你们,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军事##历史#

视频加载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苏联   俄罗斯   斯大林   中国   协定   军工   助力   技术资料   美文   导弹   样品   中苏   武器   协议   顾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