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新叶遍城隅

三月,明媚春光,湿润春雨,温柔春风,皆被大地揽入怀中。这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让我们与勤劳携手,种下一棵树,酝酿成期盼,收获幸福。

  卢兆盛
  自古以来,植树造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人们就开始种植杜、柏、桑、栗等树木了。西周时期,王室就设立了“林衡”“山虞”等官职,专门掌管丈地、种树和护理林木等事务。当时为了动员民众植树,明文规定:“不种者,无椁。”也就是说,不种树的人,死后不给棺材。在盛行土葬的时代,人死后没有棺材入殓,这样的惩罚无疑是非常严苛的。
  到了北魏孝文帝时,对植树造林的奖惩更为严厉、分明,不仅要求种树,而且连种植树木的品种、数量都有具体规定:“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限三年种毕。”如果分给的土地不种树,那就把土地收回来,“不毕,夺其不毕之地。”此后,隋炀帝开运河,“诏民间有柳一株,偿一缣。百姓竞献之。”这一得力措施,很快使大运河两岸绿柳成行,宛如一条绿色长廊……
  由于朝廷的倡导和重视,不仅普通平民甚至众多官吏和文人学士,也把植树当作自己的责任,且乐此不疲,并引以为荣,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堪称植树模范。他在任广西柳州刺史时,便身体力行带头植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这些以树为吟咏对象的诗句,正是他醉心于植树造林的生动写照。在他的带动下,“城郭道巷,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州城的大小街巷,在改直后都种上名贵的树木。可以想象,当时柳州城的绿化程度肯定令人叫绝。与柳宗元同列为“唐宋八大家”的北宋大诗人苏轼,也酷爱植树。在杭州任知州期间,苏轼带领百姓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浙江超山风景区现有一棵900多年的宋梅,相传为苏轼栽种。
  正是因为古代从上到下都重视植树,注重环保,在文人墨客们的笔下,歌咏青山绿水自然而然成为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古诗文中,描绘、赞叹树木、森林等构成大自然美景主要元素的优美文字俯拾皆是,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王维的“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韦应物的“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在这些诗句,我们仿佛能看到几千年前美丽中国的缩影。
  而今,时代又在呼唤建设一个美丽中国,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种树、爱树、护树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最具体的行动之一。每一个人都应明确自身应负的责任,自觉担当起绿化祖国、美化环境的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柳江   苏堤   黄花   柳州   青山   西湖   新叶   植树造林   刺史   棺材   诗句   杨柳   美文   中国   树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