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年。

今日,小年。

今天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近几年似乎有“年”的情结,值班总是与年相伴,前年是,今年也是,去年是大年(三十)。在这之前,写过一些有关年或小年的随感。回想起来,今天这么巧,不留下点东西似乎也不合时宜。最大的最多的感慨就是时间好快。当然还得说说关于小年的话题。

记得小时候,家里腊月有两件事情印象深刻,一个是腊八(用大米花生黄豆油菜参杂在一起熬制的腊八粥,近乎是一年中最大的期盼);再一个就是农村的习俗“掸尘”,彻底打扫室内,也俗称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而今的“小年”,味道越来越淡了,一切显得平平淡淡,即便是路边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也么有走进多少人的视线。儿时的“小年”,多么令人向往留恋,童年已化作缕缕炊烟,少年无知的岁月已经走远,青葱岁月也已成为昨天,中年的日子正在眼前终将越来越遥远。

小年是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通常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午间的阳光不温不火,似乎有些疲惫。尽管早已开始数九,寒风四起,冷风细柔,但是,天气不算冷,以至于墙角处仅剩的一撮雪花也悄无声息的融化得不见踪影。小时候,过小年,简单而热闹,农村家前屋后的菜地里铺满了白色棉被一样的雪,菜地四圈木头栅栏像立在白纸上的一排笔杆子,倾斜着长短不一的艺术影子。路边的槐树、榆树的枯枝上,麻雀每天都要叽叽喳喳的开大会。它们趁着院子里没人的时候,偷偷下来与鸡挑逗、抢食。最有趣的活动莫过于三五个发小一起滚铁环,打陀螺,有的甚至爬树枝、掏鸟窝。

饭后,静坐在窗前,回忆儿时的时光,一个小院,几间旧房,虽不富足,但很快乐,不禁让我想起了近一段时间看的电视剧《我哥我嫂》,剧情里处处都有儿时那个年代太多的影子。剧中的农村汉粗茶淡饭,窝窝头、麻布衣,大多淳朴善良,那时饭票、粮票很紧张,也有时尚奢侈的的确良。剧中人将那个年代的人性演绎得活灵活现,执着用心的一男,爱女心切的夏母,冷漠自私的百灵夫妇,义气哥们的铁军兄弟,仗义无私的淮海医生,个性十足的三个童娃……有一句潜台词记忆尤为深刻:生活就像是给自己倒满的一杯酒,无论多么酸甜苦辣,都要自己把它喝下去。

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灶王像还在,只是灶台再不是从前那个模样,是不是人们把来年的幸福不再寄托于神灵不得而知。然而,到了“小年”又一年,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从未改变。今日“小年”,不妨卸下时间的沧桑,许下来年美好的愿望,“小年”快乐!

2020.01.17 13.0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小年   玉帝   榆树   汉族   灶王爷   的确良   菜地   锅底   腊月   来年   美文   剧中   儿时   大年   路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