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集市(原创)

谈谈赶集

过了腊月十一,年关越来越近。昨天外出途中,偶遇乡村逢集,刻意逗留片刻,人群中走了一圈儿。真的有很多发现,也就促成今天的随笔。似乎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更多的是感触、感慨,以及点滴的回忆。

集市,并非什么新鲜名词,在我国无论南北,还是都市、乡村,几乎都可以看到。赶集是一种民间风俗,主要是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遗留下的一种贸易形式。集市主要用来进行商贸交易。

关于集市,南北也有差异。北方地区一般通称为“集”,而南方有的地方称为“场”(集场)、“街”等等。记忆中,镇上的“大集”每年两次,是农历二月和六月十九,村子里也有两次分别是二月和六月十五,别的镇村也有,几乎从没去过。

北方的“大集”日期上有很大的不同,每个区县、乡镇,甚至是村居时间都不同。有的是农历日期逢单、有的逢双,有的一五,有的二六,但是地点基本固定,只是规模有些差别。而且,每年的三月初三、九月初九,都会借助庙会、登高等时机,举办大型集市,有搭台唱戏的,有民间杂耍的,场面甚是壮观。

言归正传,说说这次偶遇的“大集”。集市位于村庄主干道十字路的两侧,东西不长,南北不远,大约三四百米的样子。集市不大,五花八门,生活吃用,应有尽有。主要包括:服装鞋帽区、水果蔬菜区、春联字画区、海鲜肉食区、零食小吃区。

集市上来往的人很悠闲,三五个小媳妇挎着篮子、提着包,边嗑瓜子、边闲聊;小青年、小嫚儿,牵着手、挽着臂,或搭着肩,嘻嘻哈哈、羞羞答答;老大爷裹着烟袋,吧唧吧唧,吐着烟圈;老大娘挑选红褂,讨价还价,合不拢嘴。大家你一言、我一言,你一句、我一句,热火朝天,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集市上,大家乐此不彼,各种各样的嘈杂声, 淹没在来往的人群里。杀鸡宰羊的商贩鼓起了腰包;卖糖画、糖人的敞开了嗓门;磨刀、修剪子的在空吆喝;铁匠手艺人过去手中的榔头,被拖拉机头牵引的机器冲压代替,几个来回,铁块成了锄头、砍刀……精湛的技艺赚足了孩子们的眼球,引来了不少围观的人。不解的是,视频发了快手,居然被拒绝,真是无语!

在这个集市上,没有什么富贵贫贱之分,男女老少童叟无欺。来来往往,行人如织,谁也不知道谁是干啥的,也没有必要知道,也很少有打听的。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早就不在乎吃穿。商贩们不用天亮前匆忙出发,赶集的懒个被窝再来也不迟。由于寒潮和疫情,大概不少都是想来集市排解郁闷和寂寞,四处走走逛逛,来凑个热闹的。

可惜,集市上没有看到芝麻糖球。那方人称之为“麻团”,是用糯米制作,在里面包上白糖、豆沙类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然后粘上芝麻,在油锅里炸至金黄。虽然多少有些粘牙,但是确实香酥。小时候,五分钱一个,现在一块五了,但是,记忆中的味道淡了。

现如今,城里“大集”几乎没有了,几乎被各大商场、超市,各种早市、夜市,甚至有些流动商贩、固定摊贩所取代。乡下的“大集”,尽管得以幸存,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扎着各色头巾的媳妇少了,双手伸进袖筒的汉子少了,抽大烟袋的少了,裹小脚的老太太还有。遗憾的是,集市上秘匠、铁匠、糖人……等手艺人越来越少。

集市在某种程度上,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生活的日益改变。只是,集市不再是儿童玩耍的乐园。尤其是,一代代老手艺人,逐渐消失,渐行渐远。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即将失传的工匠!

“走过、路过,瞧一瞧、看一看,甩啦、甩啦,处理价、便宜啦……”!小喇叭、扩音器,录音的、真人版,集市上各种各样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在宁静的小村庄久久回荡。离开集市的时候,心中仍然有些不舍。老家的村庄已经被废墟遮盖,不知镇上的“集场”是否还会如期而至?期待着与你相逢、相遇、相拥!

2021.1.24 14.0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北方地区   集市   袖筒   手艺人   烟袋   糖人   铁匠   商贩   镇上   美文   芝麻   村庄   农历   各种各样   乡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