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绝境中研读《道德经》最终悟出八个字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绝境中研读《道德经》最终悟出八个字

“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绝境中研读《道德经》,最终悟出,世间真理不过这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年少时的他,也曾争强好胜,喜欢意气用事。特别是中了进士以后,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受到别人的打压。

虽然书生带兵,但曾国藩在清廷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重创时,创建了湘军,开始在军队里,曾国藩就自视甚高,处理事情强势武断,处处打压,强权治理,人际关系处得一团糟,动不动就或者直接上书弹劾、和领导打小报告。

后来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的湘军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功高盖主,也受到咸丰皇帝的猜忌,慈禧太后削除他的兵权,让他变成一个有兵无权的人。

曾国藩传 李鸿章传 ¥88 购买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绝境中研读《道德经》最终悟出八个字

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初期,湘军屡屡失败,有一次战斗中,曾国藩差点被俘,幸好被部下救起。还有一次他兵败,跳水自杀又被部下救起。几经挫折和重创,几度失败,几番起起落落,令他悟出了真谛。

他已经收敛锋芒,豁达处世,不再像年轻时那会那么冲动和意气用事。他努力用《道德经》约束自己,他认为,男人争强好胜是因为阳刚有余而阴柔不足。因此,得做到“刚柔相济。”他认为: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糜,太刚则折。

他把这些道理写在《曾国藩家书》里,和两个弟弟共勉。自处名利场,是非场,除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外,也要修行。如果一个人意气太盛,无论履行使命还是建立功业都不会长久。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绝境中研读《道德经》最终悟出八个字

曾国藩家书 ¥36 购买

曾国藩不仅自己注意修行,还时常提醒弟子李鸿章,李鸿章是他的得意门生。初入仕途时,他自恃才高,在军队早上不按时出操。曾国藩以为他初来乍到还不适应,就打发人提醒他。但李鸿章依旧我行我素,睡懒觉不听招呼。

曾国藩一看这还了得,带头破坏营里的规矩,以后他怎么指挥军队。

他想了个法治治李鸿章。他和军士们说:从今天起,有一人没按时出操,所有人都得罚站等,不然都不准去吃早饭!于是,早晨一伙人都站着等李鸿章。

李鸿章睡眼惺忪出去看到大家伙都在等他,吓得脚都软了。再也不敢做军队里的刺儿头了。

曾国藩一直很器重李鸿章,他一直看出李鸿章年少轻狂,自高自大,很像年轻时的自己。棱角太分明,锋芒太露,将来一定会吃大亏。

所以,他从开始就历练他,有意地对他进行打击和磨砺。

《曾国藩家书》里写道: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尔辈少年,尤不宜妄生意气,于二公但不通闻问则已,此外不得丝毫意见,切记,切记。

做人做事,凡事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古代的圣贤和君王,都依此道行事,才能够取得功名和成就大业。如果二者偏废其一,意气太盛,就不能长久。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绝境中研读《道德经》最终悟出八个字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当以穿行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穿透无间隙的东西。大道至简,大象无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曾国藩就是看到这些话,才总结出家书里这段话的。刚柔并济,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为人太刚,处事太独断,只会让自己处于处处被掣肘的被动境地。

柔,并不是怯弱,而是圆滑处世的一种经验与智慧。曾国藩也是一个很自律的人,所以他一生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伟业。

曾国藩的官场智慧处世方略、《道德经》里的智慧,在现代依然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和借鉴。

喜欢的宝宝可以点击下方图片购买,汲取书里的知识精华,掌握书中的处世哲学,行走职场会更加游刃有余,处世为人更加得心应手。

古人智慧 ¥59 购买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绝境中研读《道德经》最终悟出八个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道德经   太平天国   湘军   清廷   争强好胜   意气用事   家书   完人   意气   绝境   部下   锋芒   美文   千古   样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