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再造书香门第

英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有句名言:“我们不能随意地漫步在世界教育制度之林,就像小孩逛花园一样,从一堆灌木丛中摘一朵花,再从另一堆中采一些叶子,然后指望这些采集的东西移植到家里的土壤中,拥有一棵有生命的植物……以一种正确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国外教育制度的作用,其实际价值就在于,它将促使我们更好的研究和理解我们自己的教育制度。” ——代序

最近一段时间,接二连三地发生校园血案,让国人震惊。我们不禁哀叹: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幸福的人们,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在当前这种教育体制下,还需要些什么精神食粮?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教育提倡和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活的教育(主动活泼的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而非智育中心、学科中心的教育)。而不是以考试为目的、以牺牲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培养来换取血腥味十足的、可悲可叹的高分为追求。曾有教育专家对在校的孩子做过调查,发现不少孩子的“爱好”是“吃”,吃麦当劳、肯德基,而理想是挣大钱、当大款。暴露出最大的问题是精神价值的缺失,道德严重滑坡,细究下去发现:一是社会负面影响面前,无以应对。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历年曝光的高考集体舞弊现象,2009年年初国家公务员考试近千人作弊,600多份试卷雷同,等等,无不昭示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丧失。这与半个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断裂不无关系。二是精神底气不足。对其人生有深刻影响的精品读得太少,阅读面太窄,快餐式阅读太多,一个个孩子像营养不良的人,如鲁迅先生说的 “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上充分发展的人。杜威的名言是“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的过程”。 他批评当时美国的教育“为了深远的和多少不可知的未来而牺牲现在”,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除了它自身之外无目的。用他的“人就是目的”、“过程就是目的”来对照中国今天的基础教育,我们实在应该汗颜。

急功近利,见“分”不见“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毒瘤。陶行知早就说过:“中国就坏在虚伪的教育培养了虚伪的学生。”当前教育之怪现状,传统道德伦理的空前缺失,精神污染严重得让人痛心疾首,国人的精神家园早已飞跃大洋,皈依于西方世界。学的是那种一时有用(考试一时),一辈子无用的东西,就连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也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原本活跃、灵动的心被迫收起来了,只能按照老师、参考书给的标准,机械地套用格式,像收音机一样说话。甚而有之,为了应付考试,在孩子的文章中,几乎没有看到过真正的心里话。孩子们厌恶把他们当做傻子来教,讨厌那个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教法,讨厌考试,讨厌评分不公正和狭隘,讨厌虚伪和逢迎,甚至厌学。一言以蔽之,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著名作家、天津师大的教授汤吉夫在谈语文教育时指出,教育问题主要是主体性的失落和个性的缺失,人文精神的失落,缺乏悟性,缺乏灵气,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特级教师李镇西在《从批判走向建设》一书中指出:学校教育的现状遭遇尴尬,不仅仅是个人的尴尬。根源是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他发出呼吁“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既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又是现代教育的首要任务。”

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存在于两千年来传诵的《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周易》、《礼记》等经典篇章之中。一代代具有浩然正气、刚柔相济、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先哲先贤,以及崇尚礼义、知足常乐、安分守己的中国人的培育证明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人伦教育、修身教育、人格教育,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两千多年的主要原因。童蒙时期接受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好比为一个人做人“立规矩”,有了这个“规矩”,才能够“成方圆”。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读经是挽救时弊,挽救中国文化的有效之方。

接下来,我们就有必要深入一步来弄清楚在现代的社会中,这是颇为陌生,而令人一时难以接受的论题:为什么要倡导家庭诵读中国传统经典?鼓励读哪些经典才最有价值?怎么读才最有实效?

纵观上下四千年,中国政府没有抓过“九年义务教育”,政府只是把所有子女的教育责任一股脑儿推给天下父母,就是“包教到户”,由于利害切身,父母们不敢有丝毫怠慢,民间的草根们用书塾教育解决了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投入少,产出大,异常省事,却换来了难于登天的好效果:几百年的太平。“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父母义务为子女呕心沥血的历史。”在天下父母的努力下,历代孩子们道德观念的强固,人文底蕴的深厚,今天任何一所名牌学校都望尘莫及。其实,这是先人行之数千年的重要教育理念,既一举而对个人与社会有多种利益,又合乎人类学习心理的自然发展。

1、阅读经典:现今家庭教育的新尝试与新希望。

在当今的社会,政府全权包办教育,不少家长把自己该尽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社会和政府,才会导致层出不穷的校园事件上演,让人心痛不已。“一个国家如果科技不发达,那一定是他们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如果社会风气不好,那一定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我国心理学教育学专家通过调查发现:约有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从这类家庭的具体情况看,是教育观念和方法不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孩子是活的,教育也是活的,我们不能将教育的主动权拱手让给别人,应该牢牢地把握住孩子的成长风筝线,孩子的个性不同,解决的办法也不一样,别人的育儿经验不是法宝,而经过自己梳理权衡、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才能解决孩子的特殊问题。

从这点上说,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责任比教师重过千万倍,不仅仅在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懂得如何引领孩子走向伟大、走向崇高。基于此,不难得出:家庭读经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挽救这个社会时弊,续中国文化命脉、维护书香家世的有效之方。

如今的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忽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现在的中华民族,文化命脉和精神命脉岌岌可危。美、法、英、俄等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经典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文化传统最深厚的国家,忽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已经让我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在世界各国的汉文化方兴未艾之时,面对被西方文化日渐蚕食的文化阵营,这无异于自己斫断华夏民族精神的根,主动放弃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当然,由于体制的制约和观念的束缚,作为主流的学校教育,要改变这一现状,还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过程。

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制,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落实到中小学日常课程中去的,数量毕竟有限。但是,社会责任和教育良知不容许我们对此无动于衷,因为“教育的效果总是滞后的。”在现阶段,当学校教育面临的不足和尴尬充分暴露,现行的教育方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时,我们才开始回到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并借此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近年来,接二连三的灾难和打击反而激发国人的斗志,“多难兴邦”,充分显示了传统文化所凝聚的精神力量。

当然,现阶段向传统的回眸更多的是带上时代的特色,我们应立足于夯实孩子的精神底子,增强孩子的心灵免疫力,让孩子不受社会不良习气的污染。我们决不能因为等待体制改变而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失去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不妨立即开始!从自己的家庭入手!从亲子共读经典入手!向孩子传递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价值观念,使孩子具有丰富的人性、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自律自强的精神,正义感、公正性,善于与他人协调并为他人着想,热爱自然与生活,最大的意义就是促进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这些才是中国传统经典教育超越时代的永恒不变的价值。

2、阅读经典:安身立命,兴国安邦的根本。

每个民族都有自古流传、历史共认的,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经书”。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圣经》等,大体都是给人安身立命的典册。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搏造文化、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世界上,凡是先进民族和发达国家,都有良好的读书传统。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智力成就最高的民族。除了取得巨大的智力成就外,犹太人的自立自强也是一致为世人所称道,“世界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2002年的有关统计表明,在美国前面400名富豪里,犹太人占25%;在前面40人中,占了40%。据研究,这是犹太民族重视经典教育和读书的直接结果。相传,犹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把蜂蜜汁滴在《圣经》上,然后让孩子不经意间感受到书的甜味,在幼小的的心灵中,便对书本有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犹太民族对教育如宗教般虔诚,广泛吸收各种文化精髓。可以说,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书香民族令世人刮目相看,便在情理之中了。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历经沧桑变迁,但是仍然保持着特有的雍容大度和青春的风范,借用巴金的话来回答:“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要人变得更好。”

大家知道,国人没有较为执著的精神信仰,靠的是传统经典在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起的作用,如《论语》被奉为“国人的《圣经》”。人在有限的生命里,熟读这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他们的思想精华和经验沉淀,汲取人生的智慧,直探人性本源,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并且眼界远大、胸襟开阔,可以对人生作一个较为全面性、合理性的规划与安排。

“读经”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读经、史、子、集,读文言文,精读《四书》、《六经》、《老子》、《庄子》、《史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等。这不仅是文学教育的目的,更是整个教育的目的。倡导家长读经并带动孩子共读,就是造就书香家庭,打好精神的底子,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换句话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发展过程,良好的学习型的家庭风气和全民读书氛围,能促进国民素质和民族竞争力的提高。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经典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能培养一个人宽广的胸襟、儒雅的气质和温厚的性格!

3、阅读经典: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日益飞速的发展的同时,更多的需要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知照。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安邦济民的大才可用,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最简便有效的办法,还是得从现在起给儿童读经。

二十一世纪将会是中国文化的世纪。中国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是文化,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读过西方理性、思辨的哲学之后,方才悟到中国传统哲学内蕴的深刻和感情的强烈。它反映了民族文化中所反映的最突出的民族特征,它反映了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心理、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是文化传统中最具价值的核心部分,是文化传统中最具民族凝聚力的文化构成,也是文化传统中最稳定的部分。

翻翻《老子》,读读《周易》,发现纷繁复杂的世界原本可以变得非常简单——“二元对立”、“天人合一”、“阴阳相济”与西方哲学的殊途同归。我们不仅触摸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脉搏,而且还感受着人类共同的思想情感。阅读每一篇文章,就是步入一种文化情境,体验一种文化情怀,丰富一种人生阅历,感受一种独特韵味。中国传统哲学是体验之学,它的智慧也就是与体验相联系的人生智慧,总是在强调体验之乐。尽管儒家、道家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以“乐”为人的内在情感核心却是一致的。

整部《论语》从开头的“学而时习之”是乐,“有朋自远方来”是乐,“独居不获人赏知”仍要乐,以追求“万物一体之仁”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认为人最本真的状态是施仁、体诚。注重本体,关注人是中国哲学的反映。“仁者无忧”、“天人合一”是原生态的情感写真,“既通人我,又合天人”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强调对客体的探究,执着理性、知性,忽视情感是截然不同的;也是现实生活中带有的与人、与物打交道的功利实用性,“自私而多智”的前提下,不可能体会到的纯粹、审美意境的和乐,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幸福感。

吟吟《笠翁对韵》,品品《千字文》,会发现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的单体精确型的焦点透视,是通过一个个词组的流动、铺排来完成内容的表达需要的模糊的散点透视,以内容的完整、意义的完整为目的。它讲究以神驭形,通过具体物象,两两相对、骈散交错的灵动多变的句式,来突出言意统一又不失齐整和谐的整体效果。

经史子集,所有书籍大体都是文言文,其中蕴涵了大量的成语典故、伦理道义、人文历史、礼仪风化等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年来,古人以三五年不等的时间学会读文言文,则上下三千年的一切书籍,皆可悠游其中。 文言是文章的语言,是多数经典使用的语言,是经过千百年来锤炼升华的优美、简洁、精确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凭借,更是一种使文化承继、源远流长的载体。不读文言文,等于不能读古典书籍,就永远得不到传统文化的薰习,这必使民族的文化传承产生断层,甚至消亡。民族文化消亡了,我们民族就永远没有翻身之日了。而丧失其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很容易同时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这种效应日益显现,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浅薄鄙陋、舍本逐末,一味学习西方,是画地为牢,东施效颦的可笑之举。

中国经典的研读,正是使中国人一面提升语文能力,一面启发理性开拓胸怀的最直接有效的教育。因为从语文教育方面说,就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向学生传递优秀的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的熏染、陶冶中主动感受和体验文化,在对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创新活动中发展自身。“大文皆自六经来”,对这些最优美的文言文的阅读、深究,看其他的古文书籍就不在话下了,能读古文,对白话文之欣赏与写作也必多有帮助。经典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更是文化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站在文化的角度来看,阅读文本,就不单单是学习、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理学家程颢说“学而至于乐则成矣”, 阅读是与先贤哲人相遇的对话中完成了生命的体验,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为人处世的准则。当然,我们的学习不是将来,而是现在。

我们深信,“教之道,贵以专”,一个打好一生精神底子的中国人,才能学贯中西,提供其所有而贡献于世界,反而会得到西方人的敬重。因为有了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人,才有足够的眼光来鉴察别人的文化,才有足够的能力来学习别人的文化。所以,舍本逐末、消极的“全盘西化”的梦,应该醒了,而代之以积极的“全盘化西”。想要彻底而深入的吸收西方文化,也须自己先打好文化精神基础,健全自我的文化体质和胃纳,才能消融、变通西方文化,“化归” 其精粹,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命,恢复民族文化活力,“读经”正是一条便捷有效之路,谨此希望通过这些对话的桥梁,一同“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目的   经典   书香门第   文言文   犹太人   民族文化   美文   传统文化   中国   传统   民族   精神   孩子   学校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