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本人精心为广大朋友挑选吴冠中经典绘画作品。对于今天的欣赏者来说,新中国主题绘画创作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提炼出视觉化的时代精神,触动人们的思想,引导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而新中国主题绘画就象是时代的乐谱,通过严谨的创作、精湛的艺术表达和饱满的创作热情,使时代精神成为经典作品,让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在传播和继承的过程中发扬光大。

——题记

1911年,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史所未有的重大进步,不仅标志着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向新兴民主共和体制的转变,也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活力。

1911—1949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一升级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思想文化的引入,加速了社会的变革也加速了美术的发展和变革。在画坛上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画家可以按照自己理解和喜爱的方式作画,不仅在绘画种类、材料工具、形式风格等方面空前丰富,而且也造就了一批特立独行的美术大画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所以这一个时期的中国画创作是在一种相对狭小的空间中进行的。处于美术的正统地位的是由延安革命美术传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毛泽东主席所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写实主义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中国模式的现实主义形式。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色,主要是由这一历史主线规定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时代和革命的要求与艺术自身规律间的矛盾,启蒙需求与救亡主题的相互制约等,都围绕上述主线对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现代历史文化和包括革命斗争、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在内的社会运动的种种曲折、变异,都可以在现代美术的山谷中听到回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许多已有成就的老画家的艺术更加臻于成熟,一批新人也开始登上画坛。今天我们来分享吴冠中绘画作品。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他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有粗线,自成一种意境。吴冠中先生的作品融合中西、贯通古今,赢得了历史的眷顾和人民的厚爱。

吴冠中先生代表作有:《扫雪图》《义务劳动图》《崂山图》《故乡图》《江南小城》《网狮园》《鲁迅故乡》《云南景色》《江南村景》《阿尔太的白桦树》《贵州侗家村寨》《湘西水田》《夜香港》《春风桃柳》《颐和园》《日出印象》《新疆人家》《天台山飞瀑》《江南水乡》《高原窑洞》《春山新雨后》 《漓江晓日》《荷 花》《追忆秦淮》《自家春色》《墙上秋色》 《周庄》《柳塘双牛》《不争春》《梯田》《熊 猫》《家》《渔 村》 《峨眉山》《韶 山》《狮子林》《小鸟天堂》《春风又绿江南岸》《逍遥游》《长江三峡》《一九七四·长江》《长江万里图》 《北国风光》《黄山松》《春雪》《长城》《坦桑尼亚大瀑布》《太湖鹅群》等。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扫雪图》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扫雪图》 水彩 1956年作。《扫雪图》为水彩写生,作于1956年,曾发表于六十年代的《文艺研究》杂志。此作简括不繁,是吴冠中早年风格的代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段,是画家始终如一的个性和风格,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巨作还是这类小品,无论是千笔万笔还是聊聊数笔,都同样能传达出画家独到的艺术心境和对艺术人生的特别感悟。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义务劳动》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义务劳动》 水彩 1960年作。吴冠中带有抽象意味的彩墨与油画作品,影响巨大,以至于他在其它领域以及早年写实性作品中的实践显得不为人知。在这幅海南岛的水彩写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扎实的基本功,和对水彩特性的深入理解。画面造型准确,比较写实,显露出时代风气对画家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也是珍贵而独具价值的一幅。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崂 山》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崂 山》 速写 镜心 纸本 1975年作 一九七五年八月吴冠中先生受命赴青岛四方机车厂为坦赞铁路总统车厢作风景画,此幅“崂山—速写”正是吴先生当时与邹德侬等人入崂山时所作的风景作品之一。该画采用高远法构图,生动地描绘出了胶东半岛挺拔伟岸的山势和山坡上、海岸间经过世代劳动人民艰辛耕作而形成的层层梯田、以及散漫在山坳和坡岸上的渔舍和繁忙劳作的渔舟,该画静中有动,是一幅精彩的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画。该画构图饱满繁密、用笔刚劲灵动。与吴先生典型的墨彩画和油画风格相比,显示了吴先生在多方面的深厚功力,是吴先生画中不可多得的速写精品。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故乡》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故乡》 设色纸本 镜片《故乡》是吴冠中最典型的作品,上钤“吴冠中印”一方,画江南水乡的生活特色,是他心中的伊甸园。吴冠中品尝了西方禁果又苦恋东方伊甸园,创造出优化混血独具个性的新体系,成为林风眠之后中国新艺术的一位杰出代表,博得了东西方专家和观众的关注和共鸣。他首次打破大英博物馆只展古文物的惯例举办个展,首创中国画拍卖天价并获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和巴黎市金勋章,被世界公认为二十世纪的艺术大师,赢得了国际声誉,画出了彩虹人生。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江南小城》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江南小城》 镜心 设色纸本,这是吴冠中故乡江苏宜兴一个角落的特写。一条小路蜿蜒曲折向内伸延,深不可测;而左面的房屋层层叠叠,层次丰富。墙,本来是很实在的物体,作者却以白色主调和淡墨渲染的「虚」处理之;路,本来只是一个空间,但在一大堆墨和色点所组成的「面」的代表下变成了「实」。乌黑的瓦和洁白的墙是吴冠中表现故乡的特定绘画符号,也成了其作品的一种形式美。白的墙是「虚」的「面」,黑的瓦是「实」的「点」,作者又在墙上似乎随意却是用心经营地点上数点墨块,与黑色的瓦互相呼应,黑与白强烈的对比,虚与实的相生和互补,是吴冠中作品的独特艺术语言,亦是他成功创造的别树一格的超凡艺术境界。墙的边和树的枝干是此作品中表现线条的地方,粗细直曲线条的相撞和密散的分布,加上斑斓的绿色细点,自由奔放,洋溢着茂盛树林的跃动的无比生命力。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网狮园》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网狮园》 纸本彩墨 八十年代 。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网师园,虽规模不甚庞大,设计却是极佳,曲折而雅致,素淡而恬静。吴冠中多次故地重游,如访旧友,更是从中提取多幅画图。八十年代,正是吴冠中画作由色彩向水墨,由具象到抽象的探索期。

此幅《网师园》,尺幅巨大,是吴冠中在这一重要时期,“一切景语,皆情语”之力作。黑瓦白墙江南清韵作品采用黑、白、灰三种基本色主导,统领画面。以大块墨色写就黑瓦屋顶,以富于律动的淡墨线条画出窗棂、曲桥、山石与池塘,留下宁静的天空与白墙。寥寥数笔,江南清丽娟秀的情调便跃然纸上。古树峥嵘虬枝张扬如果说黑白灰三种基本色,所描绘的房屋、天空与池塘,横向的分割了整幅画面,形成静谧的氛围。那么这份静谧就是背景,是陪衬。所衬托的,是画面正中四棵身躯硕大、姿态各异的峥嵘古树。古树一棵伏卧,身如巨龙;三颗挺立,或伸展,或虬曲,直上千仞,顶天立地,像大夫,像将军,像神话中的天神。力争上游的张扬线条,打破了'横’的势力统治,性格倔强,生命顽强,爆发出画面的最强音。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鲁迅故乡》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鲁迅故乡》 镜心 设色纸本 中国美术馆藏。1977年作。吴冠中生长于宜兴,江南水乡,如苏州园林、周庄风貌等常见于他笔下。本幅未标明取景具体地点,若参考他在同年所写的油画《鲁迅故乡》及翌年(1978)同一题材大型油画,正是鲁迅故乡的绍兴水乡。

画家忆述七七年的油画《鲁迅故乡》:七十年代去绍兴写生,作鲁迅乡土数幅,此其一。曾乘舟画中行,去鲁迅外婆家安桥头。而细心对比与油画版本的构图,除创作年份相同外,取景地点、角度及处理手法,几同出一辙,故本幅正是《鲁迅故乡》的彩墨版本,也符合了画家速写、彩墨、油画三种媒材施于同一题材上的创作习惯。

他采用全景式处理水乡,选人家密集的大块造型作为画面的构成主题,然后,绿水绕人家,河网穿具间,绕其周,于是有块面,有了脉络……从山顶俯视绍兴城,黑、白、灰色块构成动人的斑驳绘画感……近处房屋只屋顶,都是黑块,远处才见墙面的白块。明亮的白块坐镇画面中央主要部位,因之反其道而行之,前景房屋多见墙面,远处倒多是黑压压的房顶,主要是为了画面黑白构成的效果,正是构图窍妙所在!画中增添了绿树林荫于右下方作前景,将半隐于树后黑压压的一片乡舍分割两半,视线须越树丛方能触及水乡房舍,将主景推移得更深更远。房舍聚落蜿蜒曲折向外伸展,中为纵横交错的水道分隔,直延向远方水光接天,帆影点点处,令画面天地开旷宽广。画中色调明快清朗,黑屋顶、白块墙间缀以红绿彩点,格外醒目,也是画家一贯用色之微妙灵巧!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云南景色》 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云南景色》 镜心 设色纸本。早在1976-1984年间,先生先后多次深入滇.桂.川地区,融入当地土著居民生活,采集素材,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期,吴老就其采集的材料展开了不同角度.不同媒介的创作,其中许多作品今日已广为流传。

在《吴冠中画作诞生记》中,有名作'今日巴东’,即感怀江岸一带这些古老的“吊脚楼”快被高楼大厦取代。早于1974年,他已采用四川“吊脚楼”为油画题材。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加上少数民族的居住习惯也许触动了他的创作欲,因此,无论是侗家或壮家村落,那种高架房子层层叠叠依山建筑,参差高低错落有序的村寨,都成为他画中的主体。画家在本幅用色沉稳,特别见于木构建筑的色彩处理上,极注重表现厚重结实的质感,视觉效果类于油画。布局是层层随山势蜿蜒而上,看似没有规则,但山山水水、层层叶叶,无一处不智慧,无一处不真实。足以表现出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以自然为依托,及作者对自然的敬爱之情。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江南村景》 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江南村景》 纸本水墨 1980年作。此幅作品创作于1980年,时年吴冠中先生61岁,到贵州原始森林写生,此作品描绘的是贵州黄果树的民居,是画家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的写生作品,画家以果敢的油画笔触,大胆的运用点、线、面的手法,黑色凝重的墨块,柔和的线面,加上姿态优美的婆娑树影,尤以最后的饱蘸油彩的笔触点出的那一点红,使这宁静的村庄无声而有声。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阿尔太的白桦树》 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阿尔太的白桦树》 钢笔 1981年作,创作《阿尔太的白桦树》的1981年,是吴冠中开始从具象到抽象的探索的重要时期。在前一年,他发表于1980年第十期《美术》杂志上的论文《关于抽象美》,提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因此在这幅画里,我们看到他在准确地把握物象的形体的同时,更像是在做纯形式构成的试验,画面完全可以被拆解成各种形态意味深长的点、线和面,它们之间相互生发、相互制约的张力关系,才是艺术家最为着迷的。而似花雨纷披的鲜艳色点,让人想起他彩墨中的那些精灵般的色彩,一下子攫住人的眼睛,使观者为之一震。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贵州侗家村寨》 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贵州侗家村寨》 纸本彩墨 1982年作 。签名:八十年代初作贵州侗家村寨,吴冠中追记,一九九二年。钤印:吴冠中印。《贵州侗家村寨》一画作创作于1982年,1992年吴冠中先生追记补款。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湘西水田》 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湘西水田》 镜心 设色纸本 1990年作。这幅《湘西水田》,一贯的吴冠中式墨线,在蜿蜒中迂回变化着浓淡粗细;一贯的吴冠中式色块,在分割中曲折交替着深浅沉浮;而江南特有的乌黑的屋顶和门窗,在绿树的枝杪里隐约;春风拂过后新绿的小山和田埂,又在粉红的桃花里嫣然。这是烟雨里的江南,烟雨里的湘西,笼罩在一层薄薄的空蒙里的与“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湘西水田;也许,这就是吴冠中自己梦里江南故乡水田的剪影吧。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夜香港》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夜香港》 设色纸本 1991年作。1990年底吴冠中应当时香港土地发展有限公司的邀请,为快要拆除的老街进行写生绘画,《夜香港》便诞生於此行。无数的画家墨客用奢华细腻的笔触去再现香港的繁荣斑斓,可这幅作品确有所不同,没有过于纯熟繁复的技法,简练的点,线,面交织融合,以黑灰白为基线,点缀着霓虹闪烁。吴老更将夜晚彩色缤纷後的人生纷乱,用一种密不透风的构架凸显出来,画面追求着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春风桃柳》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春风桃柳》 纸本彩墨 1995年作。《春风桃柳》创作于1995年,是吴冠中90年代杰出代表作之一。这个时期正值吴冠中先生水墨画创作生涯中的巅峰阶段(1991年——1996年)。在90年代,吴冠中实现了他艺术生生涯中最重要的突破,他拼尽了全力,登上了巅峰。形式上走向抽象,精神上走向崇高是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征。这一时期创作的水墨最具特色的风格就是对自然高度的概括,从而表现意象世界。

此作采用了一贯深受吴冠中喜爱的的题材——树。此件《春风桃柳》是吴冠中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点线语言集大成者,错综交缠的线与点的构成在从容中蕴含着激情,在恣肆中潜藏着秩序,看似凌乱的图像背后是严谨的形式逻辑。粉色的桃花绿色的柳,交叠错落,密而有致,杂而不乱。赏鉴此画,暖暖清风仿佛从画中拂来,花香也似从画间隐约溢出。“杨柳飘摇”是花的铮骨,“桃花颜色”是柳的点睛,跳跃的点和飞扬的线流洒出盎然春意,是婉转的女子,是生命的激情,更是无可阻挡的向上的力量。每一梳柳枝,每一点粉桃,下笔准确坚定,未见丝毫迟疑,画面却又浪漫抒情,是先生多年积淀的爆发。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颐和园》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颐和园》 镜心 设色纸本 2005年作。《颐和园》是吴冠中2005年的作品,此时的吴冠中,已经确立了自己在当代艺术中不可撼动的地位,但仍显现出他不竭的创造力。吴冠中一贯秉持在写生中探索形式规律的创作原则,《颐和园》来自于写生,又完美地超越对实景的描摹,将真实的景物简化为结构与色彩的关係:在充满张力的方形构图内,大胆截取极具形式感的杨柳,令其几乎充满整个画面,只在柳荫下隐约露出小岛与流水,在靠近画面顶部的柳丝间,用寥寥数笔浓墨点染出的佛香阁、排云殿,令观者在感受绿柳点线之美与春风之美的同时,又不失辨认的乐趣,寻找自己熟知的景色与符号:这里是佛香阁,这里是我们曾经上船的码头吧?……所有的一切,都传递着初春的消息,并唤起人们对颐和园的种种回忆与向往。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日出印象》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日出印象》 镜心 设色纸本 1986年作。此幅《日出印象》作于1986年,作者先以淡墨刷出看似随意的几道墨痕,然后用细笔勾勒出山体的轮廓,再施浓墨画出两棵迎客松以及若干树丛。在画面的右上方,作者极为认真的画上一个太阳,在远山若隐若现的衬托下冉冉升起。最后,作者以他娴熟的对色彩运用的技艺,在山体间洒落各种色点,就好像是太阳穿过树丛和山林而留下的斑斑色彩,于是乎,整个山都从晨梦中醒过来了,正在快乐地朝霞中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新疆人家》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新疆人家》 镜心 设色纸本 1986年作。《新疆人家》一画中,吴冠中以痛快的排笔,淡墨状写出新疆独特的土墙、平顶的房舍形式;浓墨的大树,杂以斑驳的草绿色,强化出浓荫蔽日的效果;天空略以清淡墨色拖出,与房屋间的大片留白,既象征天山,又体现出画面的形式要求。在全作大的黑白关系之下,蓝色的小窗户、彩点指示出的居民,以其灿烂,打破了大片灰调子的沉寂与单调。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天台山飞瀑》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天台山飞瀑》 设色纸本 1987年作。《天台山飞瀑》描绘的是天台山瀑布的撼人之美。作品采用中心式构图,画面中心是飞流直下的瀑布,顺着山势奔流而下,在山脚汇集,回归平静。飞瀑两边是嶙峋的山石,山石中的翠竹坚挺的生长着。飞瀑之源也是出人意料的平静,一间小屋,一抹新绿,一山人惬意的生活。简练描绘的背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做事之道,透露出吴冠中对自然的热爱及表现手法的高超巧妙。

整幅作品用泼墨画山脊,浓墨钩瀑布、流水、翠竹及树的枝干,淡墨大面积的渲染山石,绿叶,用笔果断、敏捷,线条流畅悦目,显得简练抽象又富於激情。色彩整体看来淡雅、通透、清秀,但又加入了斑斓鲜艳富於变化的色点。整幅画面既有点线面的组合,又有虚实意境,体现了中国式的用笔韵味和意境之美。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江南水乡》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江南水乡》 横幅 设色纸本。从这件作品来看,点线面,黑白灰的形式美因素完美地融入了画面的造型之中。画中粉墙黑瓦,小桥流水,乍看分明是江南的水乡小镇,然而又完全不同于生活的真实。曲与直,刚与柔,虚与实的对比,加上红红绿绿的色彩点缀,营造出空灵、清丽、明快,抒情的意境。画面单纯而不单调,形式虽为小品,却表现出韵味无穷的一片江南,显示出画家对水墨画艺术形式探索的成功。吴冠中真正操起水墨不过十余年,但他最主要的成就却在水墨上体现,也正是水墨画使其产生了世界性的强烈反响。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高原窑洞》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高原窑洞》 镜心 设色纸本。画家曾多次到山西写生,对黄土高原的地理及人文特色掌握透彻,八十年代中后期曾创作了黄土高原系列,如、等,本幅属于系列中较早期出现者,同一主题与构图相类共有两帧。本幅无数年,应属一九八七年左右所写,与另幅创作于相若时期。

画家认为晋西高原基本是色调类似的黄土构成,块面如劈。椭圆状的窑洞调和了土坡之弧形。形的类似与和谐便于线之造型造理,但色相和明度的接近则非宣纸水墨之所长,我竭力在色相和亮度中做减法,减到使其最浅色接近白纸,等于白纸。在这浅色基础上突出了乌黑的窑洞门窗。门窗是眼睛,被土坡半遮掩了眼睛只见其上眼睑,那是秋波。是单纯的黄土高原上的那些窥人的大眼睛以及躲躲闪闪的秋波吸引了画家吧……这正是他要表达的画境,当然,更要强调的是黄土高原朴拙的乡土味!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春山新雨后》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春山新雨后》 镜心 设色纸本 1988年作。《春山新雨后》作于1988年,系吴冠中艺术生涯中后期之作,完整系统地体现了吴氏的艺术观点,是其画风较典型的代表作之一。《春山新雨后》是典型的吴冠中画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及其晕写、渲染之法,糅以极其西式的点线结构、层积、迭加、抽象甚至变形,状出典型的江南小景。点线的搭配简洁、构图的气韵生动、笔墨的着意着力,无一不晕染着一种如梦如幻的心绪盘桓和意脉流动。

本质上,吴冠中是一个诗人。苏轼说:“诗画本一律。”诗人应该有的一切,敏锐的视角、善感的心灵以及澎湃的激情,他都拥有,而且切实地表现于他的画作中;就像这幅《春山新雨后》,朦胧的、空灵的、欲语还休的、欲罢不能的,就如春夜里,聆听窗外雨滴芭蕉的那种刻骨缠绵。烟雨后的春山,红的桃,绿的柳,白的壁,黑的瓦,迂回的小道,以及三三两两檐前树影里隐约着的盛装春沐的人们,似乎在告诉你,这不是实在的江南,而只是梦里的江南;或者,只是江南的梦。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漓江晓日》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漓江晓日》 镜心 设色纸本 1988年作,此画面中的泼墨山,大气磅礴,纵横千里,吞噬万有,颇得刘禹锡的观潮诗“八月涛声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与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作雪堆”的无俦气势。画家用泼墨来表现象鼻山的奔涌之势,使泼墨之法与山势之动相得益彰:无泼墨,则不足以表山之动势;无山势,则不足以验证泼墨之法。画家笔下这绵延涌动的山,恰如奔腾不止的兽脊,又如强挟风雷的潮涌,奔袭、汹涌、滂沱、惊心动魄、一泻千里、雷霆万钧,起于不可不起,止于不可不止。最妙的是山的尾,凭空而起,鸟瞰众生,似全无半点凭仗,生生停在空中,造成一种惊心动魄的紧张,让读者的神以为之战栗、心跳为之加速。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荷 花》 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荷 花》 镜心 设色纸本 1990年作。这是吴冠中画於1990年的一件荷花精品,图中以线、彩、墨三色将荷花的神韵画出,清新秀雅,别具一格。吴冠中先生爱画荷,是借以抒发一种心境,释放一种情怀。他将生活和感受都融到画里,有了一种超脱的意境。他常说他总是梦见故乡的池塘,总是梦见夏天来到时野草张狂恣意,夏虫呢喃轻鸣,野鸭息於丛间,蜻蜓低回流连,蚊子乱成一片。童年的景象,在这么多年后重现在他的梦里挥之不去。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追忆秦淮》 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追忆秦淮》 镜心 设色纸本 1990年作。此幅中采用了一种不完全“U”形水叙事,意在表现他对秦淮河这一历史时空的思考和审美。此画在秦淮河两岸高宅上的天空里,他画入了代表相思和痴情的燕子,而在秦淮河边,画上了新绿的柳丝和泊岸的小船,并把一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然而代表了一个时间段的建筑作为审美的主角。而另一方面,他又深深迷失并自悔于自己这种对旧日不现实的向往和沉迷。因为“U”形水叙事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回环的情结,这从他的其它作品中可以看出。于是,他以一种略近于U的水叙事来消解甚至掩盖自己沉迷于旧日秦淮河的不现实的情愫。而且,沉静的、倒影着两岸民居的水面,其实正是他对自己情感不动声色的逃避。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自家春色》 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自家春色》 镜片 设色纸本 1990年作。“妙悟者不在多言,初学者还从规矩。”吴冠中是从素描开始,学水彩、油画、水粉、水墨等,水彩画是他油画和水墨之间的桥梁。此幅《自家春色》就是吴冠中最为真实的自我写照,正如他在题言中所说的那样:“辛夷乎?紫藤乎?老眼昏花谁管得!只写自家春色。”诗人般的旷达,画家般的情操,是件过目难忘的作品。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墙上秋色》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墙上秋色》 纸本彩墨 1991年作。《墙上秋色》的主题是吴冠中非常喜欢的,他多次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过创作,既有油画,也有水墨。在这张水墨《墙上秋色》中,画家以很大的画幅表现了一面爬满藤蔓的老墙。老墙和藤蔓之间,传递出一种江南古镇特有的沧桑感和静谧,立于老墙前面两株树干,将画面一分为二,打破了原本的静谧。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周庄》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周庄》1992年作,1985年春,吴冠中先生在周庄仔细揣摩後,看清了水乡古镇面貌的神韵,精心绘出四十八幅图画,深情地称誉“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1992年,吴冠中先生再次重访周庄,提笔泼墨,从此使周庄在华夏大地上声名与日俱增,成为众人心往神驰之地。

与他的江南系列一样,这里的房屋依然还是门窗漆黑,给人浑厚的感觉,但门前的拱桥,桥上的人群,直笔的小径,甚至是水边、路旁、树梢上星星点点的绿意与挂晒衣裳的红蓝,却使对茅舍的坚硬叙事有了灵动的效果。观此幅《周庄》,或简约,或繁密,或简繁相间;或银白,或灰黑,或黑白一体;或写实,或意象,或诗意俱存。桥,古意朴拙,环拱徐上,沓至人群,耐人寻味;水,源远流长,暗淡掠影,水巷如织,微波荡漾;人家,临水而筑,傍木而依,前庭垂柳,墨瓦白墙。江南水乡温存的情感,在吴冠中的笔下跃然纸上。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柳塘双牛》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柳塘双牛》印度诗人泰戈尔《园丁集》里的一首诗,被吴冠中用以诠释他的画作《水牛》。从吴冠中这一举动中可窥出他作《水牛》的用意所在。整个《柳塘双牛》的画面,便是如丝的柳条掩映下的河里游弋着的两条水牛,一老一幼,一大一小。两条水牛侧着头,扑扇着耳朵,似乎正在聆听和倾诉。老水牛连绵的脊,在柳丝的拂和河水的涟漪里隐约。而它们悠长睫毛下汪汪灵动的双眼,与它们微微皱着的鼻翼,还有欲张还闭的唇,甚至是舔着唇的粉红的舌,却让人分明觉得它们其实便是两个正相注视着的人。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不争春》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不争春》毛泽东诗意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92年作。《不争春》画于1992年,这是吴冠中画的梅花精品,是吴冠中先生认为他画梅花最为精到的一件。吴冠中一反画梅花就有傲骨迎霜之意,立意高远,富有时代感。画梅花,铁枝繁花,雄浑厚重,是他以梅花的品格为象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用的也是毛泽东那首脍炙人口的《卜算子·咏梅》词意。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梯田》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梯田》 立轴 设色纸本 1992年作。这是吴冠中在1992年画的一件“江南水乡”题材画,人们已经见不到原来的江南风光画法,一改江南才子型的画法,转而进入到一种境界式的画法,与他的代表作《桂林水田》的追求大同小异。此幅《梯田》能将江南水田的山色、水色、光色同时画出来,与《桂林水田》相比,还是此幅作品略胜一筹。此图布局精妙,线条准确有力,点线纵横交织,繁而不乱;色墨交融,华而不杂,非大功力不可有此境界。此图在画面增添了空隙与生气,水波不兴的水面,起到动中有静的调节作用,令人胸中紧张之气得以一舒,妙不可言。吴冠中诞生於江南鱼米之乡。儿时故乡生活的回忆,深深烙印在画家的脑海里,成为其创作素材之一。吴冠中在回忆童年文章中写道:“河道纵横,水田、桑园、竹林包围著我们的村子。”此图堪称吴冠中艺术成熟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熊 猫》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熊 猫》 镜心 设色纸本 1992年作。在吴冠中的艺术生命里,熊猫题材的墨彩作品仅仅三幅;而此幅《熊猫》更是作者精心结构之作。画面中的竹子,虽然颇具写实之貌,其实却已被抽象成一种生命力的韧性表达,所谓“不绝如缕”,是典型的“吴线”;相对应的是憨态可掬、笨重稚拙的大熊猫,却只用黑白色块的强烈对比来表现对“天翻地覆与永恒”的追求。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家》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家》 立轴 设色纸本。《家》画于八十年代,这是吴冠中以中国人的精神画的一幅巨作,也是吴冠中最典型的白墙黑瓦家乡画。此图以极为写实的画法,平静的心态画出江南小镇的真实,江南如画,人杰地灵,在吴冠中的笔下生辉,这与他多年画江南水乡,画面上充满诗情画意有关,一草一瓦都是家乡情。这也只有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能够做得到。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渔 村》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渔 村》 镜心 设色纸本。在此幅《渔村》中,他把燕子的形象置换成为太湖上逡巡来往的渔船,在有著黑的烟囱、人形的灰色屋顶、灰色的砖墙、迂回的石头围墙、乌黑门上的红对联和墙根淡绿的苔痕的渔村的视线的网里穿梭。这应该是吴冠中心灵记忆里最深刻的画面了。因此,“我手写我心”,出现在他笔下的物象才能如此真实而富有情感;叙事娓娓却又略带点沧桑和低沉。这种叙事力量是直奔人心的,足够你在瞬间被感动。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峨眉山》 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峨眉山》 纸本彩墨 1978年作。 此图是1978年秋,在此图中,画家正是将一种恋恋不舍情思灌输了进去。画中以参天古木为主体,树干以干湿不均的重墨和赭石写出,先铺以赭石,再施以干涩的墨笔,即表现出其苍老劲拔之态和树皮粗糙的质感;树叶以水墨掺和色彩率意点出,在不规则的外形中富有层次感,显出一种秋天时的略带枯黄之态;细笔画出的枝条轻柔而富有弹性,似在随风舞动,增加了画面的韵律感;最后以藤黄、红、绿在树干和枝叶上随意点出一些色点,纯色与重墨既为对比,又相互映衬。画树之法历来丰富多样,但在此图中画家独辟蹊径,将西方绘画中的形式结构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以点、线、面交织的方法表现峨眉古木独特的姿态。透过树杈的缝隙望去,只见山势雄壮,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气弥漫,山路蜿蜒,虽俱以淡墨写出,但层次清晰,呈现出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在左上角,依稀远去的群山之巅,画家以藤黄画出半轮明月,月影或倒影在清澈的平羌江上,但渺小且遥不可及,或可体味李白当年驾舟渐行渐远时的心境。整幅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造型基于写实和抽象之间,笔法自如流畅,甚为契合李白诗意。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韶 山》 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韶 山》 墨彩 1976年作。吴冠中《韶山》是画家一生中极少数红色革命题材的作品之一。作品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构图布局巧妙灵活,近树、远山、中景故居、民舍和池塘层次穿插而交代分明。整幅画面由水墨铺成,仅在毛泽东故居的匾额用红色块点缀,形成了黑白作品中的唯一色彩,与当时由“红高亮”主导的宣传画式的红色题材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拉开了距离。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狮子林》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狮子林》 镜心 设色纸本 1988年作。此幅《狮子林》占主体的是一些自由弯曲飘荡的线,其间漫不经心地撒下无数或浓或淡的各色苔点,一望便让观者联想到狮子林中那些状如狻猊的怪石。石上的亭台楼阁、竹林和池中的游鱼稍见写实。全画初看近乎抽象,细观则总能寻到所表现对象的影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小鸟天堂》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小鸟天堂》1995年作 镜心 设色纸本 70×70cm 款书:95 吴冠中, 钤印:吴冠中印 九十年代。《小鸟天堂》正是吴冠中“墨宝黑色时期”的作品。这一阶段,他的作品一反过去那种抒情的银灰色,愈画愈浓、愈画愈满、愈画愈繁密、愈画愈深厚。这中间自然隐含着形式演进的规律,如由繁至简再进入新的繁;由具象至半抽象再到纯抽象,都是艺术进程必经的过程。这种变化,不是一般的变化,而是一种“质”的升迁,是朝向精神领域的迈进,是他的艺术进入佳境的标志。树林里集聚密匝匝的黑精灵,虽然只是抽离了具象的黑团,你或许感受到是鸟类,它们或啁啾,或飞翔,或依偎,斑澜具有节奏的色彩,喻意着春意盎然。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国画)48×59厘米2007年吴冠中中国美术馆藏。此画中,作者以自己对视觉形式的特殊敏感力,以平视的角度,展现出江南景色的形式美。画面左下方的一株古柳,向上伸展着枝条,细劲的枝条,几乎飞舞着充满整个画面;后方一株株细柳,同样枝条飞舞,交错缠绕,恍然莫名其妙;左后方浓墨勾勒出的拱桥,像是轻盈地浮在柳条间;桥上的两位红衣人,与画中飞舞的绿点、红点,黑色的落款、红色的印章,交相呼应。画家以天才般的抽象能力,将江南的一角抽象为一种独特的视觉经验,化为一曲点、线、面的舞蹈。年近九旬的老画家献给故乡的一首颂歌。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逍遥游》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逍遥游》纸本水墨设色  145cm×368cm  1997 年  中国美术馆藏。《逍遥游》系列是吴冠中年近80高龄所作之巨幅水墨画作品,是一幅充分显示吴冠中针对笔墨语言及“形式美”与“抽象美”进行实践与探索的经典力作。画面中点、线、面的元素错综繁复,对比强烈,大小不一、墨色不同的色点与张弛有力的线条,渲染出无界无边的画面氛围,从中亦可找寻到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子,也可以感受到画家的绘画过程,和一种忘却物我的自由境界。整幅画在构图上一别传统中国画的构图格局,不做留白,线条和色彩穿插充斥着画面的每一处。点、线、面的穿插布局乱中有章、杂中有序,黑、白、灰,绿、黄、红等大小颜色不一的墨点,整幅画面萦绕着一种生命的律动和张力。对于《逍遥游》这样一幅作品,一百个人可能会有一百种解读,肆意洒脱、自由奔放的笔墨,再现的或是朗星闪烁的夜空,或是枝蔓盘绕的藤蔓,亦或是江南三月草长莺飞、万物生发的景象,任由画者和观者的想象驰骋。欣赏吴冠中的作品总是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和惊喜。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长江三峡》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的代表作《长江三峡》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一九七四·长江》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 《一九七四·长江》。1999年,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捐献了10幅作品。这幅长603厘米,高19.5厘米的油画长卷,是吴冠中1974年与几位艺术家应北京饭店创作大型壁画之邀,赴长江写生3个月的创作成果。这幅作品被放置在杂物抽屉中,辗转迁徙30年并被淡忘。直到2004年春节期间,吴冠中长子吴可雨因找钥匙而偶然在闲置的抽屉内发现,后来从新加坡的家中带回祖国。2008年,吴冠中把得意之作《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长江万里图》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长江万里图》长509厘米,宽22.5厘米,被美术史家称为吴冠中艺术生涯的一座丰碑。长江,浩浩六千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流,是历朝历代的艺术创作源泉。吴冠中以长江和长江万里图为题材描绘过的长卷作品共有3幅,其中《一九七四长江》和《长江万里图》是油画作品。2006年,吴冠中亲自将《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北国风光》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油画《北国风光》是1979年为完成首都机场装饰工程任务所创作的装饰壁画画稿。吴冠中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的意象绘制了这件作品。

从本作画面的构成上来看,前景为几株平冠苍松,与后方高高雄起的雪山共同组成了画面的主景。雪山上逶迤的长城将画面的近景、中景与远景串联起来,不仅密切了画面各部分间的联系,也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使观者有“舞”的感受。画家在描绘时,通过明暗的变化勾勒出群峰的阴阳向背。在主峰的阴面脚下,作者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一片林海,林海之后还有一列火车正在驶出远方的群山,驰骋于雪原之间。主峰的阳面连接着不远处的另一座峰峦,在那座峰峦的深处,建立了一座高坝。高坝又蜿蜒到主峰的背后,引导观者的视线环绕主峰并向更远的群山背景投射过去。远处连绵的群山,虽是用寥寥数笔勾出,但依然很有层次感,营造了“千里冰封”的意境。总体上来看,整个画面的布局围绕前景主峰展开,四周的配景与主峰产生环绕形的呼应关系,而配景彼此之间也通过林海、火车、水坝等保持着虚虚实实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无论是那简单数笔画就的长城,还是环抱主峰的远山,都体现出画家在经营构图时的良苦用心。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黄山松》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黄山松》在此幅作品中,吴冠中描绘的黄山松不是干曲枝虬,千姿百态,而是独立峰巅、笔直参天、高树仰止。背景中平远苍茫的群山与大面积的天空,更显松树之苍劲挺拔,以及它那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作品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寻味良久。

在艺术家心中,黄山松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是风格的标志。“苦难是艺术的肥料,今天的我是必须要从这样的磨难中间才能成长出来的,如果在黄山上面,那个黄山的松就因为没有泥土才能长出黄山松的姿态来,如果它有很好的泥土或者移到平原,移到公园里面,这个黄山松就变了。所以我现在如果爱惜我现在的身段,我就不后悔我的道路。”吴冠中先生似乎是藉以此画,寓意艺术能像黄山松一样常青,一样顽强成长。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春雪》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春雪》纸本水墨设色,纵69 厘米横137 厘米,创作年代:1983年。中国美术馆藏。钤印 吴冠中印(白文) 八十年代(朱文)。在《春雪》这件作品中,吴冠中将春雪覆盖山川的“自然实象”,用大块面的墨块、富有韵律感的墨线和跳跃的墨点串联成半抽象的 “视觉意象”,试验了将西方现代艺术形式主义的绘画语言与中国写意水墨画的笔墨体系“融合贯通”的可能性。这件具有强烈的平面构成意识和文人抒情意涵的山水作品,从方法论上为中国水墨的山水题材拓宽了创作的边界,将点、线、面的形式因素纳入水墨艺术的写意体系并成功转化为写意话语的表意符码。吴冠中在新时期不同观念和思潮遭遇激荡的复杂情境中,以无畏胆略和率真性情探索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联,洞察两者间在文化精神、造型法则及语言方式的贯通点,创造性地发展出一种走在时代前沿的崭新风格,《春雪》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长城》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长城》设色纸本 镜心96×179cm1988年作。钤印:吴冠中印、八十年代,题识:吴冠中。一九八八元旦。此画刻意将画面全部面积任长城尽情奔驰,山舞银蛇是长城的独特个性。作者从写生入手的,在不同地区、不同地段捕捉过长城的各式各样的转折、跌宕、蜿蜒,搜寻过种种宜乎长城攀登的险隘奇峰。如予万丈巨幅以容纳这诸多形象,因造型艺术中简单的加法未必会增添艺术内涵,相反,往往破坏了造型美之整体。加法之后继之减法,减去拖泥带水的累赘,只一味突出行动中之长城,长城之存在。

作者十分看重“文人情怀”和“中国意境”,另一方面又善于大胆地汲取西方绘画在形式构成和视觉表现力方面的优长他舍弃了中国传统绘画笔墨技法的诸多的“束缚”,进行线条的解放,将线条变成具象的点、线、面,使得画面流畅而不呆板,风格新颖,一变而为简单、流利、秀美的线性抒写。而这些在吴冠中先生这幅《长城》中一览无余。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坦桑尼亚大瀑布》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坦桑尼亚大瀑布》油画100.3×179.6cm成熟时期所绘,珍罕国礼蓝本。1975年,吴冠中接受了国家(分别送给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两位总统作为公务车厢)邀请的一项外交任务。此画中诠释的维多利亚瀑布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是由五道瀑布所组成的瀑布群,从广大无边的河床飞流直下,打起铺天盖地的水雾,据闻声若雷鸣。此件作品的尺幅更衬托了瀑布的雄伟壮观,气势磅礡的画面仿佛引领观者实际迈入画布内的空间体验,宛如李白在《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诗中所描写的场景:“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太湖鹅群》赏析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吴冠中油画《太湖鹅群》44×59.5厘米中国美术馆藏。画面以较高的水平面分割为上小下大两部分,着重刻画水面的景象。水面上,渔舟位于偏右的位置,整个水面几乎全被洁白的鹅群所布满。鹅群用极为快速、厚薄不一的白色块面绘就,错落有致,并以朱红色为主的小色块将每只鹅点出。如果仔细观察画面,不难发现所谓的“鹅群”,不过是一组一组白色的色块。这些色块并非纯白,画家的笔触中包含了极为微妙的色彩变化,有青色、有朱色,以此来构成鹅群的立体块面,表现出光影映射在鹅群羽毛之上所呈现出来的细腻质感。而极具油画特征的厚重笔触,也是体现这种立体感的重要原因。画家用青色配以红色和白色调制出来的浅灰色“平铺”出水面。一如鹅群的描绘,这看似“平铺”的水面其实并不简单——画家大胆使用了暖色掺杂其间。这种画法不仅与鹅群的描绘相得益彰,更统一起了全画偏暖的色调,使观众站在此作之前仿佛与画家一样置身于阳光明媚、风景旖旎的太湖之滨。

世界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四十八幅精品绘画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艺术大师   教育家   美术   黄山   长城   世界   长江   江南   水墨   美文   油画   抽象   画家   画面   精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