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赏析


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赏析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建立以后,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绘画内容极为突出。尤其是宋徽宗时期,设立画院,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应运而生,包括帝王宋徽宗在内的诸多画作,使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北宋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山水画家较多,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李成,关陕画派范宽。宋后期的水墨山水画以米芾最为著名。还有李公麟、郭熙等人,他们擅长用多层烘染和画点点的排列,使积墨、破墨等技法,达到云山蒙笼,烟雾缭绕的效果。尤其是风俗画开创中国绘画史的先河。这里介绍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

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赏析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关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局部之一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局部之二

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局部之三

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局部之四

汴河(汴河古称汳水、丹水,又称古汴渠、汴水、北汴河,属于沂沭泗水系,是泗水的一条重要支流。自河南开封市西北的蒗荡渠,经开封、杞县、民权,接商丘民权的甾获渠,流入宁陵、商丘睢阳区、梁园区。)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局部之四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北宋时期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赏析

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赏析

《金明池争标图》设色风俗画,绢本,纵28.5厘米,横28.6厘米 传为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风俗画。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金明池争标图》页,是现存最早表现龙舟竞渡的画幅,画家生动地再现了北宋开封金明池龙舟竞渡的高潮场景——众龙舟正冲向临水殿前树立的标杆。幅上有张择端款,实际情况如何值得商榷。

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赏析

《金明池争标图》左半图

高宗作为徽宗的第九子,有条件目击金明池夺标的盛况,但出生于1127年的孝宗,根本没有见过北宋金明池夺标的场景。按宋廷的工程规则,行事之前总得出个图样,自然要请有界画专长的宫廷画家画一幅“旧京金明池故事”。该图很可能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绘制的,故约绘于淳熙年间(1174—1189年)高宗“游幸湖山,御大龙舟”之初。从宏大的赛事场面和狭小的尺幅来看,该图纯系“大题小做”,极可能是规划西湖上重建龙舟竞渡设施的“效果图”,还可作为大屏风的小图样,以便于在施工之前通过御审。

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赏析

《金明池争标图》右半图

该图工整精丽的绘画风格属于典型的南宋院体,建筑布局十分写实,如画中琼林苑大门直通金明池,可知金明池是琼林苑的水上部分。宋代有“四园”之称:琼林苑、金明池、宜春园和玉津园。其中金明池和琼林苑,分别位于顺天门大街的北南两侧,在娱乐功能的使用上是一个整体。画中的建筑样式属于宋代南方的建筑形制,斗拱的密度大于唐代建筑,低于元代建筑。处于画幅中景的水心五殿、仙桥和宝津楼均符合《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其中的临水殿处于近景,画家描绘得更加精细:上翘的屋顶四角用木制水戗高高托起,显得十分灵巧与飞动,这是江南建筑特有的做法。画家难以见到北方建筑,只得画当时的江南建筑。

画中游园的点景人物众多,细小如蚁,画家用靓丽的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等和蛤粉轻轻点出人物的衣衫,用浓墨点出冠发,虽不见眉目,亦能识出儒士、禁军、乐舞队、妇女、幼童、游商等不同的人物身份,姿态个个生动,气氛热烈欢快。

北宋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北宋   泗水   龙舟   过桥   绢本   风俗画   西湖   林苑   轿子   美文   北京   中国   画家   局部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