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逃荒山西,隐居深山60年只做上门生意,现75岁悲叹后继无人

13岁逃荒山西,隐居深山60年只做上门生意,现75岁悲叹后继无人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并且要把这件事情做精”,这就是匠人精神。近几年来,匠人精神一直都被人们老生常谈,并且无论哪个国家,哪个职业,匠人精神都存在的。

其实,匠人精神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早在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就表现出了对匠人特别的重视,即便是当时工匠们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

可毕竟当时的中国对于出生还是很看重的,所以没有太大的发挥出匠人精神,一直到了共和国建立的早期,这才真正的把工人阶级的地位提了上来。

13岁逃荒山西,隐居深山60年只做上门生意,现75岁悲叹后继无人

而如今的这个新时代,人们对于匠这个字还是尤为看重。一开始人们把匠定义为木工,后来才衍生为创造这一动词,并且广泛地用于各个行业。

有做木雕的匠人,有做钟表的匠人,还有人做纹绣的匠人等,然后有这样一位做陶艺的匠人,他13岁的时候就流落在了山西,隐居深山60年,只做上门的生意,如今已经75岁了却开始感叹后继无人。究竟这位苦命的匠人是谁呢?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什么是陶艺。

新时代到来的标志——陶器

13岁逃荒山西,隐居深山60年只做上门生意,现75岁悲叹后继无人

陶器,它的制作一般都是由黏土或者是陶土经过捏造出形状,然后再进行烧制而得出的器具,并且有着很长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应该有了陶器的存在。

也正是发明出了陶器,整个人类这才从旧石器时代结束,进入了新的石器时代。其实陶器的出现,也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了物质的性质,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而作为陶艺家,他们制作陶器的最基本工具就是自己的双手,随后为了美观,这才慢慢发展出了各种附加的工具,如转盘、布线、木锉、开槽工具等。

13岁逃荒山西,隐居深山60年只做上门生意,现75岁悲叹后继无人

单单就是一个拉坯过程中,就足以考验到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并且这只是一个刚开始的过程。在烧制成功后,还要对陶器进行“化妆”。所谓的“化妆”其实就是在陶器身上进行绘画创作。

这不仅是考验陶艺师的手稳程度,并且也考验了他们的艺术绘画功底,毕竟这只能是一次成型,不可二次修改。由此可见,每一位陶艺师都是极其不容易的。

而我国对了陶器的出土很是证明了,早在老祖宗时期,他们已经对于陶艺技术的精湛,如著名的三星堆出土的陶器,还有唐代侍女的陶器等。

13岁逃荒山西,隐居深山60年只做上门生意,现75岁悲叹后继无人

陶艺的兴起与发展

放眼望去整个世界,我国的陶艺一直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并且随着时代的不同,对于釉色和设立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甚至地方的不同,其风格也是大相径庭。

陶艺的种类还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的,大多是指年代比较远的。另一种是指现代的陶艺,它们随着时代审美,并不是只有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美学条件。

第三个就是指生活陶艺了,它们服务于生活,便利了人们的日常。其中离我们最近最多的陶艺,就是我们吃饭离不开的厨房用具了,其中碗、盘、勺子等,都是陶器。

13岁逃荒山西,隐居深山60年只做上门生意,现75岁悲叹后继无人

而作为最出名的陶瓷生产地,景德镇,被冠为中国千年瓷都的称号。这个地方生产出的陶瓷在世界上堪称一流,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这个地方的土质。

比较年轻的90后陶艺家曹伟,曾经因《千尺黄山》的烧制成功而出名,这可是厚度仅仅只有1毫米啊。陶艺家的艺术若是称不上为匠人,想必也没有人可能被称为匠人了。

隐居深山的陶艺老人

13岁逃荒山西,隐居深山60年只做上门生意,现75岁悲叹后继无人

在山西的南部,有一位这样的老师傅。他从小的时候就开始制作陶器,并且这位老人其实并不是山西人,因为生活所迫,他童年就开始流浪,直到13岁来到了山西。

祖世光就是这位隐居深山的陶艺老人,他出生于河南,因为当时家乡突发了一场特大洪水,整个家就开始了一路的逃荒,而山西与河南很近,所以他们就来到了晋南地区。

到了这里的他发现,这里的土质还算不错,制作陶器的生意也很好,所以祖世光便开始拜师学艺。当时和他一同学习的小朋友有很多,可是最终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

13岁逃荒山西,隐居深山60年只做上门生意,现75岁悲叹后继无人

而祖世光自从接触了这个行业,就一直坚持着,到如今也已经有60多年了。这位老人不仅仅以这个行业为生,他还深深地担忧着制陶艺术的丢失。

现在的祖世光已经有了75岁的高龄,尽管他的孩子们想着把老人接过去,省的自己一个人孤独无靠,可这位老人却不愿意,拒绝了孩子们的孝心。

他是放不下这个制陶的手艺,于是就独自一人返回到了晋南,并找了一个靠山的窑洞,搭建起了一个小房子。为了防止寂寞,他还养了一条狗做伴。

13岁逃荒山西,隐居深山60年只做上门生意,现75岁悲叹后继无人

祖世光的生活虽然不贫穷但也不是很富有,他没有太多的名利世俗,反而是对待自己的手艺特别在意。在他的家的院子里,摆满了晒太阳的陶器。

这个陶器陪伴着他,从孩子变成了一位老人。因为作坊里没有通电,所以整个步骤过程全部是由祖世光手工完成,从土变成了一个完成的陶器,皆是亲力亲为。

现今随着城市的扩建,许多好的土质已经不存在了,而祖世光的生意却因为土陶的稀缺而变得好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上门,只为淘得一好的陶器。

13岁逃荒山西,隐居深山60年只做上门生意,现75岁悲叹后继无人

可是他却很失落,虽然优秀的年轻人们比比皆是,可却没有人愿意来学习这门手艺。祖世光认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仅代表着文化,还代表着中国人的品质。

结语

我们之所以一直在提匠人精神,可真正的匠心却变得越来越少,阿毛认为,这类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作为青年人的我们更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

老祖宗的技艺不能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丢掉,否则就会永远地失传,这不仅仅是代表着文化的丢失,还代表这我们对于一段历史记忆的丢失,这才是我们应该珍惜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山西   开槽   深山   生意   后继无人   匠人   土质   陶器   陶艺   老祖宗   河南   手艺   美文   老人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