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哲学的联姻:德勒兹的《电影1》


电影并非透过影像来创造另一个世界,而是让世界变成它自身的影像。

——德勒兹

德勒兹应该是最爱电影的哲学家了,仅仅他的《电影》1和2两卷就提及了近200个导演和700部左右的电影,这个数量应该超过了绝大多数专业影评人的观影量。

当然,德勒兹的影响远不只在于他看电影的数量,而是他把哲学引入了电影。

很多哲学家用文学传递哲学思想,像萨特就认为,自己的文学作品表达“存在主义”比他的哲学著作更好理解。德勒兹则是用电影表达自己的哲学,讲电影是一种形式,哲学思考是他电影论的内容。

电影与哲学的联姻:德勒兹的《电影1》

一般对电影的研究往往伴随着叙事学、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后来的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角度,大体从电影的表现方式到内容进行阐释。

德勒兹是一个意外,他很少用这些思潮研究术语,而是着眼电影本身,电影的镜头与剪辑,但又不是从电影技术角度来谈的,而是从他自己的时间哲学角度谈的。

德勒兹把电影分成两类,一类是运动-影像,一类是时间-影像。虽然时间-影像电影出现在二战以后,但这不意味着他对电影的分类以电影出现的年代为准,按照他的标准,今天拍摄的很多电影,甚至综艺,也属于运动-影像。

01 运动与时间


德勒兹的《电影1》全名叫《电影1:运动-影像》,第二部则是《电影2:时间-影像》,题目就表明了对电影的划分。

运动-影像中,时间表现为对运动的衡量。

电影与哲学的联姻:德勒兹的《电影1》

用运动表现时间是很古老的物理学时间传统,直到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如此。用太阳的位置/运动来描述时间,用钟表指针的运动来标记时间,我们说一个小时,说的其实是分针走过表盘一圈的时间。

电影的产生就与运动有关,最初人们想知道马奔跑起来到底是不是四蹄腾空,于是利用照相连拍来发现答案,谜题解开的同时带来了另一个发现:连续捕捉的照片快速翻动就造成运动的感觉,电影由此产生。

电影与哲学的联姻:德勒兹的《电影1》

从根本上来说,无论电影要传达给观众怎样的信息,都是通过画面的运动与时间表达的。德勒兹的划分就从影像着手。

影像呈现运动,时间在运动中展开的影像,就是运动-影像,因为时间要以运动为中介,因此运动-影像又被称为间接时间-影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现代电影很多则是时间-影像的电影,在这样的电影中,时间不再从属于运动,而是一种“记忆的时间”,“心理的时间”,是只能用意识来感知的。

在运动-影像电影中,电影中的时间是被操控的,引导观众去看电影,得出预先组织好的意义和结局,这种电影在德勒兹看来是对思维的操控,是不自由的影像。

电影与哲学的联姻:德勒兹的《电影1》

而时间-影像则是通过记忆、梦幻、精神、意识的时间表现,无目的的运动,无中心的情节让人分不清现实与梦幻的界限,时间不是被操控的,电影也没有规定好的意义,获得了自由。

德勒兹用了相当多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运动-影像,而运动-影像的巅峰与瓦解,则是希区柯克的电影。

02运动-影像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需要观众的思维参与,并不是设计好的情节与结构。

德勒兹以在任何电影介绍中都会提及的希区柯克的《夺魂索》为例说明。

电影与哲学的联姻:德勒兹的《电影1》

《夺魂索》是第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虽然碍于当时技术所限,希区柯克没有办法真的一镜到底,但他用八个长镜头通过敲门的转换让电影看似“一镜到底”。

与其他悬疑电影的悬念设置在罪犯是谁那里不同,《夺魂索》一开始就交待了罪犯——两个哈佛的高材生。他们谋杀了同学戴维,并把戴维藏进一个箱子。

为了炫耀,两人邀请戴维的父母、未婚妻、同学、教授等来赴宴。而他们进行宴会的“餐桌”就是藏着戴维尸体的箱子。

电影与哲学的联姻:德勒兹的《电影1》

电影邀请观众思考的不是凶手是谁、如何犯罪,而是人物的关系、言行,以及生命到底有没有优劣的问题。如果有,所谓优等人到底有没有权利对劣等人犯罪?

(伪)“一镜到底”让全部人物呈现在景框中,避免了剪辑对影片时间造成的割裂,让观众知道一切都是暴露在他们面前的。

没有剪辑,即没有所谓黑屏,电影中的人物就没有办法藏匿尸体,没有办法做出逃避观众眼睛的行为。

03剪辑的欺骗


剪辑的欺骗,近几年在综艺节目里表现明显,打破了“真人秀”的“真实性”。本来人们以为即使真人秀有“剧本”,也是按照人物自身性格“设置”的角色,很少人注意到剪辑的欺骗。

然而近几年几个大热的综艺都存在所谓“恶剪”问题,即恶意剪辑,甚至张冠李戴,“塑造”嘉宾性格。

电影与哲学的联姻:德勒兹的《电影1》

忠实粉丝的片场跟拍显示出现实中录制的镜头与剪辑的并不一致,如果说时间线上的不一致还可以通过人物穿的衣服、现场物品的摆放能还原事情本来的“时间”,那么在同一个时间里发生的“恶剪”则难以分辨。

例如一群人在说话的时候,一个演员A对演员B的赞许,可能剪辑到演员C上,呈现出演员C有多么受人欢迎;同样,也可以把某个人的话只截取一部分,断章取义。因此精明的观众对综艺中不同框的人所说的话都不太当真,鬼知道是从哪里剪辑过来的。

电影与哲学的联姻:德勒兹的《电影1》

观众对综艺剪辑的不信任,用德勒兹的术语,是对运动-影像的反抗,观众拒绝接受剪辑的摆布,呼唤更直接的时间。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运动”承载的是关系,画面的“运动”邀请了观众一起参与思维,把观众也带入了电影。

德勒兹称希区柯克的电影是运动-影像的极致,而二次世界大战也让电影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宏大理想破灭,电影转向普通人的生活,时间-影像的时代到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萨特   哲学   希区柯克   电影   罪犯   剪辑   世界大战   美文   影像   观众   角度   思维   演员   综艺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